- 年份
- 2024(9153)
- 2023(13096)
- 2022(11331)
- 2021(10673)
- 2020(8668)
- 2019(19853)
- 2018(19757)
- 2017(38194)
- 2016(20619)
- 2015(23128)
- 2014(23148)
- 2013(22994)
- 2012(21057)
- 2011(19055)
- 2010(19028)
- 2009(17338)
- 2008(16491)
- 2007(14656)
- 2006(12972)
- 2005(11094)
- 学科
- 济(89864)
- 经济(89772)
- 业(59809)
- 管理(51982)
- 农(50772)
- 企(37911)
- 企业(37911)
- 方法(36344)
- 农业(33862)
- 数学(31942)
- 数学方法(31615)
- 业经(23768)
- 地方(23277)
- 中国(21942)
- 学(18142)
- 财(18064)
- 制(15360)
- 发(14126)
- 环境(13620)
- 贸(13551)
- 贸易(13545)
- 易(13076)
- 农业经济(12664)
- 技术(12595)
- 和(12328)
- 理论(12125)
- 策(11602)
- 银(11489)
- 银行(11455)
- 体(11038)
- 机构
- 学院(293864)
- 大学(290998)
- 管理(119164)
- 济(116622)
- 经济(114046)
- 理学(104484)
- 理学院(103321)
- 管理学(101576)
- 管理学院(101061)
- 研究(98593)
- 中国(73287)
- 农(65972)
- 科学(63213)
- 京(61537)
- 业大(51144)
- 农业(50265)
- 所(49081)
- 财(48554)
- 中心(45843)
- 研究所(44974)
- 江(42821)
- 范(40418)
- 师范(40127)
- 财经(39344)
- 北京(38144)
- 经(35938)
- 院(35430)
- 州(34590)
- 经济管理(33536)
- 经济学(32918)
- 基金
- 项目(209138)
- 科学(165071)
- 研究(154775)
- 基金(151589)
- 家(131952)
- 国家(130776)
- 科学基金(112599)
- 社会(97885)
- 社会科(92353)
- 社会科学(92328)
- 省(82839)
- 基金项目(82254)
- 自然(72532)
- 自然科(70764)
- 自然科学(70751)
- 自然科学基金(69447)
- 划(68515)
- 教育(68423)
- 编号(65038)
- 资助(60107)
- 成果(51144)
- 重点(46145)
- 发(46096)
- 部(45564)
- 课题(43174)
- 创(42952)
- 创新(40025)
- 国家社会(39982)
- 科研(39413)
- 人文(38400)
- 期刊
- 济(132715)
- 经济(132715)
- 研究(82687)
- 农(68729)
- 中国(54948)
- 学报(47703)
- 农业(46968)
- 科学(45305)
- 管理(37439)
- 大学(36602)
- 学学(34785)
- 财(32473)
- 教育(29984)
- 业经(28073)
- 融(24991)
- 金融(24991)
- 技术(24072)
- 业(21016)
- 问题(18799)
- 经济研究(17950)
- 财经(17318)
- 版(16205)
- 资源(15569)
- 农业经济(15198)
- 科技(15180)
- 图书(15144)
- 农村(14702)
- 村(14702)
- 经(14572)
- 理论(14303)
共检索到420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婷婷 冯应斌
[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3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菲 杨庆媛 樊天相 冯应斌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德东 冯应斌 赵玲珑 龙花楼 徐雨利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面临剧烈分化和重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有利于乡村转型发展。论文基于系统理论,梳理了特色村落农村居民点空间系统形成机制,提出“遵循有序性—延续精神性—落脚物质性”的重构框架,并以贵州省江口县坝梅村为例,选用规模指数、基因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解译了村域居民点系统内、外部特征,提出重构模式。研究表明:(1)行为主体、文化基因及民居建筑构成坝梅村居民点内部系统,并分别呈“多元主体行为诱发空间变化、文化基因丰富但延续较差、用地结构与功能多样化”的特征;(2)坝梅村居民点系统外部特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居民点起约束和导向作用,表现为距离点状、线状基础设施及河流越近,村域居民点数量、规模越大;(3)基于特征认知和重构框架,按照“分区—分类”方法,划分了核心区、重点区、提升区和保育区4种治理区以及完好型、受损型、缺失型、失真型4类民居提升类型,并提出了自组织和他组织2种模式下的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为推动特色村落空间治理与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梵净山地区地属喀斯特山区,其核心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规划布局的制约因素较多。为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综合评价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影响指标,求出农村居民点规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断裂点的加权Voronoi图分割其作用范围,结合"居住场势"分类,找出需要搬迁的农村居民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农村居民点23 046个,面积14 342.78 hm~2,居民点多沿道路支线和河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布局散乱。2区域内有零星居民点7 871个,面积为2 641.75 hm~2,占18.42%;需保留居民点10 288个,面积为5 680.46 hm~2,占39.6%;中心居民点4 887个,面积为6 020.57 hm~2,占41.98%。3空间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共15 175个,总面积不变,主要应将西部和梵净山保护区内的零散聚落向东部水源充沛、交通发达的集镇地区搬迁。研究成果可为梵净山地区新农村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振杰 李满春 刘永学
以浙江省桐庐县为研究区,以DEM和1996、2004年桐庐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4年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桐庐县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且高山区的农村居民点呈现向河谷平原集中的趋势。②桐庐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两条比较明显的分布带:一条是江南镇—桐庐镇—富春江镇,另一条是横村镇—莪山畲族乡—钟山乡。③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有3种:团状分布、带状分布、分散分布。在比较开阔的河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团聚状分布;在比较狭窄的河谷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带状分布;而分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勇 吴次芳 杨志荣
研究目的: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比较法。研究结果:目前的农村居民点研究集中于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评价、模式与规划、驱动力与效益评价等几方面。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的理论、区域差异、制度安排、农民与政府行为、学科综合等角度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宅基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子南 王怀成 陈江龙 苏勤
该文在总结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体系、驱动因素、整理模式和效应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结合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开展的现实需求,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认为,今后需要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体系、相关政策和法律、整理适宜性、古村落保护、整治信息管理和决策系统建设、农户参与和影响机制、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文 吴克宁 刘霈珈 高星 李晨曦
为分析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丰富相关研究的方法,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并选择较优的分析指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对居民点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夏县北塬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1637,并且置信度高于95%,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地形、河流、水库、公路和建制镇等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因子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的形成影响明显,同时发现北塬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利用ArcGIS 9.3软件从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中提取丰县农村居民点数据作为数据源,采用中心属性值原则得到20种空间粒度下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借助Fragstats 3.3软件对选取的8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并据此确定适宜粒度范围。研究表明:除景观面积指数及景观分离度指数外,其他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较明显,即景观格局对空间粒度的依赖性较强,若避开粒度谈论景观格局意义不大;空间粒度由10m增大到200m,斑块个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结合度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均下降,最大斑块指数上升,说明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形状...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格局 粒度效应 丰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闪闪 刘庆 王静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而降低的有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指数为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具有中等敏感性的指数为平均斑块面积、分离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景观总面积对粒度响应的敏感性较低。[结论]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变化特点发现,粒度的增大最终将导致研究区居民点景观斑块形状更加规则,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斑块间连通性降低且分布趋向分散。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生态评价提供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昌亭 周生路 周华 陆春锋
基于1995-2010年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县域尺度的Ripley K函数特征、景观指数变化和行政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关联格局特征来研究如皋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特征,并分析演化的驱动过程。结果表明:11995-2010年如皋市农村居民点连通度、聚合度和形状复杂度增加,却未形成有效集聚,呈均匀分布特征,但均匀程度增加不显著。其中2000-2005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最显著。2农村居民点局部自相关性强,热点区域由经济较为领先的西北片区逐渐转移到后发追赶的东南片区,在热点转移过程中处于高值簇的乡镇单元会影响附近的区域,热点比重整体上升。3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其空间不均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闪闪 刘庆 王静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姜广辉 关小克
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助推农村发展经历了深刻转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及功能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由此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地类辨析、演变规律及驱动力探讨等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围绕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结构及功能,农村居民点用地空心化以及用地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经济发展及农户生计变化息息相关。都市郊区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就地非农就业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多样化以及功能和景观的非农化,传统农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废弃和景观的空心化。当前,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研究内容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仍以现象描述和解释为主,未来应逐渐向实践应用拓展和深化,并加强微观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创新。在微观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演变模式提炼基础上,深入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理,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向,将凸显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政策出口与实践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万群 刘怡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引力模型 大柱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