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5)
2023(10067)
2022(8290)
2021(7493)
2020(5640)
2019(12891)
2018(12454)
2017(23253)
2016(12216)
2015(13275)
2014(13315)
2013(13292)
2012(12870)
2011(12022)
2010(12375)
2009(11496)
2008(11012)
2007(10228)
2006(9506)
2005(8679)
作者
(36565)
(30742)
(30505)
(28644)
(19237)
(14785)
(13810)
(11849)
(11718)
(11036)
(10490)
(10290)
(10047)
(9755)
(9393)
(9389)
(8910)
(8894)
(8609)
(8608)
(7929)
(7551)
(7429)
(7117)
(6908)
(6903)
(6879)
(6749)
(6307)
(6189)
学科
(62934)
经济(62872)
(31792)
(30621)
管理(27424)
地方(26497)
中国(22265)
农业(20976)
业经(17855)
(17756)
企业(17756)
方法(14573)
地方经济(14412)
(13324)
数学(12559)
数学方法(12456)
(11911)
(11760)
金融(11757)
(11524)
银行(11513)
(11371)
贸易(11359)
(11311)
(10888)
(10713)
(10524)
发展(10346)
(10320)
环境(10256)
机构
学院(178639)
大学(172376)
(75072)
经济(73312)
研究(69069)
管理(63028)
中国(53491)
理学(52676)
理学院(51907)
管理学(51055)
管理学院(50702)
科学(41611)
(38291)
(36116)
(35343)
(33322)
中心(32004)
研究所(31694)
(30031)
(28711)
师范(28475)
农业(26591)
业大(25675)
财经(24823)
(24776)
北京(24751)
(24508)
(24384)
经济学(22778)
师范大学(22587)
基金
项目(115737)
科学(91322)
研究(89392)
基金(80828)
(70172)
国家(69486)
科学基金(58755)
社会(58188)
社会科(54733)
社会科学(54726)
(47528)
基金项目(42659)
(39144)
教育(38443)
编号(37608)
自然(33822)
(33333)
自然科(32958)
自然科学(32952)
自然科学基金(32304)
资助(30884)
成果(30578)
发展(27485)
(27007)
课题(26957)
重点(26564)
(24214)
国家社会(24151)
(23921)
创新(22346)
期刊
(101402)
经济(101402)
研究(58000)
中国(46398)
(40449)
农业(26758)
科学(26755)
学报(26322)
管理(23064)
教育(22936)
(22669)
金融(22669)
(22555)
业经(21387)
大学(20566)
学学(19326)
技术(15667)
经济研究(15019)
问题(12939)
财经(11698)
(11673)
资源(10791)
农业经济(10623)
农村(10346)
(10346)
(10185)
商业(9661)
(9582)
(9240)
经济问题(9204)
共检索到295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为深入探究我国西部地区县域互联网发展、电商进村示范政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以内蒙古86个旗县2015-2019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农民生活富裕看,县域信息化、电商进村示范政策及二者交互项与农民收入体现了正相关性;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二是从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看,县域信息化与农业及细分行业正相关,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电商进村示范政策助力作用不显著,这种结果与农牧民认知与应用政策不匹配相关;三是互联网发展与县域工业化呈负相关,与产业的服务业升级呈正相关。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应进一步改进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岱  杨佳骏  柏群  饶静  姜文  
本文结合西部农村电商发展遇到的瓶颈,提出以城乡共同配送和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的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探索产能共享、物流共享的环境,以及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等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方  李裕瑞  
西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性决定其乡村减贫的艰巨性以及转型振兴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从西部地区脱贫县科学识别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给予针对性支持,可为构建先后有序、精准高效的乡村振兴帮扶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2019年西部12省区的830个县域样本数据,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结构等五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测算方法与筛选流程,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识别方法体系,开展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评价及重点帮扶县识别研究。经测算,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指数Ⅰ级、Ⅱ级、Ⅲ级与Ⅳ级的县域数量分别为137、195、459和39个;乡村振兴难度格局总体与我国地势阶梯类型分布较为吻合,自然环境差异导致要素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均衡是乡村振兴难度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进一步,从西部脱贫县中识别出17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县域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劣、区位偏远与民族地区问题复杂、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结构相对失调等问题。为系统谋划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区域战略转型,提出了分级分类施策、补齐短板弱项、建立要素保障机制、创新重点生态功能区振兴模式等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霍学喜  刘天军  
不同地区具备的乡村振兴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的逻辑与路径。西部地区相对东中部地区,乡村各方面的条件总体落后、基础薄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政府与市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长期与短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通过构建有效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激活乡村振兴各要素,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地区高质量落地实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龚晓菊  臧杨杨  
县域兴,乡村兴;产业兴,则县域兴。以浙江省62个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县域产业,通过构建县域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分层次、分产业测度了县域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稳定;(2)县域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特点;(3)城市之间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4)城市内部县域之间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5)分产业来看,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发展贡献度差异较大;(6)分层次来看,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各自贡献度差异较大。基于以上分析,对县域产业发展提出了六点政策思考,以期为浙江省从县域产业角度出发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龚晓菊  臧杨杨  
县域兴,乡村兴;产业兴,则县域兴。以浙江省62个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县域产业,通过构建县域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分层次、分产业测度了县域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稳定;(2)县域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特点;(3)城市之间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4)城市内部县域之间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5)分产业来看,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发展贡献度差异较大;(6)分层次来看,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各自贡献度差异较大。基于以上分析,对县域产业发展提出了六点政策思考,以期为浙江省从县域产业角度出发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恩艳  
发展农村电商有利于链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和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链,有利于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要素和资源更多涌入"三农"领域,是实施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现阶段,农村电商发展空间较大,但物流、交通、品质认证等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尤其是农产品上行面临较大瓶颈。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银行应创新服务理念和优化服务手段。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伶  曹瑾  周樱佬  
本文构建了张掖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张掖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地均产量减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振国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地区分布广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增加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地区经济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儿干村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佳琪   张家才   余典范  
推进农业智能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2010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和内在机制,最后讨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可以加速推广应用农业新兴技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强化社会网络关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村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提高农户互联网使用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4)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业家庭收入、助力农民需求升级和提升农民幸福感,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佳琪   张家才   余典范  
推进农业智能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2010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和内在机制,最后讨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可以加速推广应用农业新兴技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强化社会网络关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村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提高农户互联网使用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4)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业家庭收入、助力农民需求升级和提升农民幸福感,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殷清眉  栾峰  
大都市地区乡村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的青睐而引入多元行动者,因此更具振兴发展条件。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上海探索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概述示范村创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多元行动者参与情况及介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多元行动者介入模式主要包括三类,分别为通过股份等方式引入外来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下的平台合作型、政府引导下的集体内部主导型,他们在行动者关系及资源投入的主体关系特征上有着明显差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玉娇   张译文  
乡村振兴,一场地域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现代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前提下,地域均衡发展的客观作用力与地域发展规律主观表达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以城市发展为主线,农村处于边缘、依附地位的地域发展格局被打破。随着现代经济进入外溢离散、资源多集聚空间有机整合、差序发展阶段,其内逐渐孕育出人口、资源集聚—离散平衡的地域发展共同体。其中,县域作为构建地域发展共同体着力点的学理性和政策性意涵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县域乡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即基于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与生活需求,构建发展型地域社会政策,建设县域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系统,打通因社会资源缺位而形成的人口地域流动壁垒,将城市潜在转移的劳动力引流到县域乡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