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32)
- 2023(8727)
- 2022(6691)
- 2021(6204)
- 2020(5060)
- 2019(10978)
- 2018(11484)
- 2017(21978)
- 2016(12461)
- 2015(13729)
- 2014(14083)
- 2013(13418)
- 2012(12166)
- 2011(10970)
- 2010(11188)
- 2009(10475)
- 2008(10310)
- 2007(9644)
- 2006(8731)
- 2005(7981)
- 学科
- 济(47262)
- 经济(47190)
- 农(44971)
- 业(37154)
- 农业(29890)
- 管理(25459)
- 业经(16941)
- 企(16563)
- 企业(16563)
- 中国(15916)
- 制(12737)
- 方法(12025)
- 发(11188)
- 地方(10967)
- 体(10919)
- 农业经济(10205)
- 数学(10098)
- 学(10021)
- 数学方法(9979)
- 财(9870)
- 发展(9620)
- 展(9601)
- 银(9209)
- 银行(9186)
- 村(9099)
- 农村(9088)
- 行(8902)
- 融(8749)
- 金融(8742)
- 策(8515)
- 机构
- 学院(170783)
- 大学(166274)
- 济(69841)
- 经济(68300)
- 研究(63317)
- 管理(60994)
- 农(52761)
- 理学(51868)
- 理学院(51334)
- 管理学(50355)
- 管理学院(50067)
- 中国(49748)
- 农业(40343)
- 科学(38366)
- 京(35667)
- 所(33203)
- 业大(33009)
- 财(31036)
- 研究所(29986)
- 中心(29739)
- 江(28196)
- 农业大学(24597)
- 范(23955)
- 师范(23685)
- 财经(23505)
- 北京(22016)
- 州(21806)
- 院(21790)
- 省(21749)
- 经(21365)
- 基金
- 项目(111074)
- 科学(86364)
- 研究(85616)
- 基金(77908)
- 家(68387)
- 国家(67667)
- 科学基金(56353)
- 社会(53309)
- 社会科(49834)
- 社会科学(49822)
- 省(45494)
- 基金项目(40729)
- 教育(37826)
- 编号(37798)
- 划(36836)
- 自然(33817)
- 自然科(33000)
- 自然科学(32992)
- 自然科学基金(32375)
- 成果(31285)
- 农(30377)
- 资助(30201)
- 发(26005)
- 课题(25802)
- 重点(24812)
- 部(24469)
- 创(22794)
- 性(22442)
- 国家社会(21993)
- 业(21775)
共检索到272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肖盼晴 向晋
集体化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手段,集体合作、协调一致、权责对等是其基本特征。本文以再集体化实践的组织载体集落营农组合为例,梳理日本集体化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实践改革进展。研究发现,日本有关集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动态性与阶段性的显著特点。政府主导的去集体化改革虽有利于规模农业的发展,却不适宜小农社会的农业实态,传统的集体化形式也难以适应农村集体产权的现代化转变。在此背景下,再集体化实践中通过集落营农组合成功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正在解体和农村正在消亡的各类要素在组合框架内重构统合,找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路径。鉴于此,中国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明确去集体化的限度与再集体化的必要性及内容。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才能切实实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与目标。
关键词:
去集体化 再集体化 集落营农组合 组织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哲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借鉴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集体化发展。德国统一社会党结合本国国情,采取强制与妥协并举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较为特色的农业集体化道路。文章以民主德国1952-1960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基础、发展路径、所有制结构、农业价格政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国家农业补贴重点向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薛继亮 李录堂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集体化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自觉的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似乎有着再次走向集体化的倾向。针对这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该文从乡村再集体化的现实需要出发,从产权角度和组织角度分析了乡村再集体化过程中国家对集体土地权利的限制和集体对土地权利的争取与保护的博弈过程,以及土地以其价值和农民以其劳动参与的组织创新,最后提出了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业园区作为乡村再集体化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关键词:
传统农区 再集体化 实现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由于多样化的制度创新,农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得多种多样,是制度变迁研究的核心议题。发达地区农村的地权变革实践超出现行提倡地权个体化的土地法律和政策范围,需要从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实证研究表明典型发达地区农村普遍经历了地权"再集体化"变革的过程。不同地方由于条件不同,村社集体统合农地的主体也不同。北京农村表现为村级公司统合,珠三角农村表现为合作社统合,苏南农村表现为政府统合,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权关系和地权统合机制。这一变革具有综合性的效应,表现为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地权再集体化的形成需要多重必要条件,其中: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制度前提,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宪法意义上的土地制度;村庄内部"结平衡账"是治理基础,治理机制的优化促使农民普遍接受地权集体化;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政治空间,推动着有效的制度创新不断扩散。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充分汲取发达地区经验,审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地权个体化改革的问题,从强化集体土地所有制、落实集体所有权层面找到完善农地制度的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峰 王新霞 贾小玫
在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大体勾勒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进程。分析表明,从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生产组织形式到关注农民激励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再到地权私有化和新型农业合作社,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生产效率延伸到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以及产权完备性等多方面,引导着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
集体化 效率 土地流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丽美
农民土地权益流失问题是当代中国诸多农民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本质上看,缘于建国初期"集体化"农地观,是"集体化"农地观的践行及其消极影响的结果。"集体化"农地观产生于追求社会主义"集体化"来实现"工业化"的价值取向。"集体化"农地观塑造了"城市偏向"的制度,造成了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置,也是改革开放直至当今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的根源。
关键词:
农民问题 根源 集体化 产生 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勇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遭遇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为摆脱困境,斯大林决定对农民采取"非常措施",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确立下来,也推动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斯大林全盘集体化运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重大的失误。
关键词:
斯大林 苏联农业 全盘集体化运动 评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严闻广
对"国有化、私有化、集体化"的理论探索严闻广在今天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所有制关系上,发生着、或存在三种所有制的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即国有化、私有化、集体化(集体所有制化)的三化现象,探究"三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国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文华 何翘楚
互联网平台创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共生生态系统,吸纳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分享其集群效应。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集体劳动关系的对抗基础,形成互利共生性的劳动关系。并且,信息鸿沟导致劳动者的分化,引起劳动关系结构的分层。为此,我国原有的旨在化解劳资冲突的集体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应进行变革。在协调主体上,应将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平台自治;在协调对象上,应将面向劳动者集体的整体协调转向适用于劳动者两极分化的分层治理;在协调方式上,应将工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转向更具民主性的双轨协商。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劳动关系 去集体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沈尤佳
探讨粮食安全,不应只关注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不足,还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乡村工业化的集体模式被彻底否定,中西部工业化终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无法兼顾农业;耕地的集体所有权受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侵蚀,耕地流失;集体经济的衰落导致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耕地不足;大资本兼并土地。这些都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雇工只能获得劳动报酬,低于工业雇工的劳动报酬,从而出现农业雇工荒;资本看中的是土地的非农用途,致使耕地流失更迅速,而组建合作社才是正确的途径。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非农化使用,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关键词:
粮食危机 乡村集体经济 资本化 合作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杨
纵观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历程,合作化与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站在经济思想史的高度,通过比较研究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合作化和集体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系统得出其共性和差异之处,以此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合作化和集体化理论与重大经济问题、经济规律之间的辩证认识。具体来说:对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主导的社会样态的重视、对从合作社发展到集体化的认识、对机械化与集体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对集体化的社会主义积累方式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共性,而对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关系的认识、对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认识、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对工农业关系及商品生产的认识、对不同形式资本的认识、对集体化发展速度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结合比较研究,可得出合作化和集体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实现条件,进一步提出对新时代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启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褚刚 张清勇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关键词:
农地 集体化 制度变迁 评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晋洪涛 史清华
本文基于河南24县494个样本农户的研究证实农民确实存在着农地权属认知的"非集体化"倾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户对"集体"概念的理解偏差、农村地区法律普及工作的滞后、农地产权法律规定的模糊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的强烈国家意志是"非集体化"认知的根源。农民这种看似错误、实则理性的认知将会影响到农村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各方面,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潇
当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修复和国家力量主导干预的共同结果。资本根据不同阶段积累的迫切需要,不断发挥其技术和组织的能动性,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先后主要采取"空间—技术"与"技术—产品"两种不同的资本修复策略,来推动劳动组织形式产生相应变革。资本修复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在特定时期的目标上存在交集,但在长远上又存在根本分歧,这决定了中国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调整必然会出现由个别到集体的转型趋势并延续下去。集体劳动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是未来抑制资本通过创新修复方式对劳动进行控制和分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发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本修复 劳动关系 集体 个别 转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卫平
目前学界对乡村工业化及城镇化之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区域,而对深处内陆省份的山西乡村经济转型及城镇化的研究鲜有问津。基于此,本文选择1949年以来太原郝庄的乡村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档案,从新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乡村是如何实现经济变革的,在经济变革过程中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是完全现代式的抑或是传统与现代的联姻,城市化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有何影响,乡村经济的成功转型与城市化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启示,郝庄的非农化有何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