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35)
2023(16505)
2022(13350)
2021(12621)
2020(10629)
2019(23787)
2018(23474)
2017(45011)
2016(24502)
2015(27453)
2014(27086)
2013(26686)
2012(24042)
2011(21298)
2010(21414)
2009(19892)
2008(19573)
2007(17380)
2006(15520)
2005(14099)
作者
(67087)
(56679)
(55704)
(53561)
(35513)
(26913)
(25333)
(21806)
(21423)
(20005)
(19179)
(18910)
(17754)
(17753)
(17559)
(17152)
(16482)
(16454)
(16235)
(16031)
(14087)
(13821)
(13528)
(13065)
(12722)
(12715)
(12517)
(12274)
(11342)
(11013)
学科
(98330)
经济(98188)
(77982)
管理(75823)
(57844)
企业(57844)
(49377)
方法(38347)
(36807)
数学(33665)
数学方法(33191)
农业(32753)
中国(28963)
业经(28351)
(26299)
地方(20406)
(19746)
财务(19682)
财务管理(19622)
企业财务(18694)
(18587)
(17492)
(16970)
银行(16949)
(16054)
(16044)
贸易(16043)
(15827)
(15617)
(15516)
机构
学院(336362)
大学(333151)
(140185)
经济(137268)
管理(130915)
理学(112128)
理学院(111032)
研究(110457)
管理学(109131)
管理学院(108497)
中国(88098)
(73423)
(69182)
(67438)
科学(65274)
(54440)
财经(54302)
中心(53634)
(53266)
业大(52096)
农业(51470)
(49306)
研究所(48526)
经济学(42729)
(42650)
北京(42567)
师范(42263)
(41276)
财经大学(39806)
(39342)
基金
项目(225671)
科学(179073)
研究(168877)
基金(164844)
(142731)
国家(141479)
科学基金(122596)
社会(109340)
社会科(103456)
社会科学(103432)
(88790)
基金项目(86874)
教育(77201)
自然(77198)
自然科(75310)
自然科学(75294)
自然科学基金(73934)
(73311)
编号(69472)
资助(65870)
成果(56112)
(50877)
重点(50554)
(49159)
(47044)
课题(47018)
(46938)
国家社会(46078)
创新(44088)
教育部(43837)
期刊
(161205)
经济(161205)
研究(99849)
中国(74444)
(68564)
(61542)
学报(50840)
管理(47262)
科学(47160)
农业(46161)
大学(40380)
学学(37976)
(36015)
金融(36015)
教育(34529)
业经(31035)
技术(29562)
财经(27384)
(23411)
经济研究(23400)
(22845)
问题(22584)
(18087)
资源(16269)
农村(16129)
(16129)
世界(16030)
图书(15671)
技术经济(15593)
财会(15459)
共检索到517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苏园  桂华  
土地兼具财产价值和生产功能的双重属性。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财产化,造成大量的土地无效占有行为,降低土地利用效率并引发社会矛盾。国有农场实施"两田制",通过收取土地承包费将土地的财产价值从私人手中剥离,恢复土地的生产资料属性,适应了城乡流动背景下的资源配置要求。两类制度实践表明,土地使用权去财产化是破解土地资源配置困境的关键。当前推进农地制度改革,除了要做好具体政策设计之外,还要在基本思路层面保持清醒。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日  王选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国有农场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除了体制、管理、改革不到位等因素之外,融资难以及农场土地流转难也是制约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现行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存在明显滞后或缺位,由此导致了生产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限制了金融资本对农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力支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建华  杨晨晨  徐玲玲  
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农业发展导向,探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可为其有序发展提供路径参照。本文以苏南家庭农场为例,对其发展中所涉及的政府政策明确细化程度、土地流转规范程度、融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识别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深政策细化程度、实现"一对一"技术帮扶、规范农业用地流转过程、构建家庭农场保障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树立农户质量安全认证意识、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交流合作、优化农业区域经济布局等方面提出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炜  林冬生  
广西玉林市抓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以共享式发展为价值指向,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导向,坚持大胆积极创新和系统集成推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重构了农村土地的产权边界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农业经营体系、投资供给体系、产权价值体系等五大体系,破解了土地细碎、效益低下、权能残缺、价值难以实现等多重困境,通过"四个同步"促进乡村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振兴,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成功经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匡导球  施威  
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尽管现阶段市场经济变量对农民的激励和约束较低,但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现出,政府靠行政命令来管理农业、农民生产难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市场的调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在娟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智慧化对于加快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针对农村的智慧化治理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信息化认知等各方面的不足,政府针对农村的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也很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本文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智慧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银特妮拉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农村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能够优化信息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效应,并驱动引领乡村振兴,因此,从公共服务视角探索智慧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讨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延廷  
本文从农场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农地配置状态关系的假说出发,提出了一条在自由农地市场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激励性、诱导性乃至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调控的发展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静  
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注重"财产性收入"的理财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出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超过正常消费需求的财产转化为资本,使国民财富的积累不断地转化到"财产性收入"上来,是国民抵御"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方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廖莉  袁爱玲  
学前教育是具有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的调查,发现其财政投入存在投入主体错位,投入缺乏保障,投入结构失衡等困境。为突破上述困境,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出发,宜采取明确投入主体,厘清责任边界;完善政策设计,解决投入实施问题;优化政府间财权-事权结构,构建动态调整供给模式等基本策略,以化解目前财政投入的困境,从而为保障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诺金  
规模庞大的农民工改变了传统"三农"范畴,演化成为与传统农民、城市市民相异的社会群体,限制了农业发展空间,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效不及预期,成为制约中国"三农"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将农民工从"三农"的"农民"中独立出来高度重视,与"农业、农民、农村"并列为"四农",紧紧围绕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城市市民和城市主人转型,从城市和农村两端发力、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农民工转型,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条件并举,通过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三农"困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诺金  
规模庞大的农民工改变了传统"三农"范畴,演化成为与传统农民、城市市民相异的社会群体,限制了农业发展空间,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效不及预期,成为制约中国"三农"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将农民工从"三农"的"农民"中独立出来高度重视,与"农业、农民、农村"并列为"四农",紧紧围绕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城市市民和城市主人转型,从城市和农村两端发力、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农民工转型,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条件并举,通过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三农"困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燕琼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逻辑起点和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内含着多重困境。本文论述了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对我国传统农业改造的作用,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投资困境的约束,提出了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合理确定农业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的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学浪  李俊奎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之上的一系列利益。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但现行的机制仍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合法利益的获得,更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要均衡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唯有尽快突破现行机制中的种种困境,构建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式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新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波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低和粮食生产能力差异明显等困境。我国粮食主产区要突破困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耕地保护机制、农业自然灾害防范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民增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