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5)
- 2023(8251)
- 2022(6705)
- 2021(5967)
- 2020(5246)
- 2019(11800)
- 2018(11671)
- 2017(23390)
- 2016(12253)
- 2015(13650)
- 2014(13365)
- 2013(13614)
- 2012(12492)
- 2011(10779)
- 2010(11078)
- 2009(10504)
- 2008(10839)
- 2007(9885)
- 2006(8623)
- 2005(7936)
- 学科
- 业(76502)
- 企(72442)
- 企业(72442)
- 济(64270)
- 经济(64201)
- 管理(57740)
- 方法(32792)
- 财(25615)
- 业经(25506)
- 数学(25275)
- 数学方法(25206)
- 务(20742)
- 财务(20739)
- 财务管理(20711)
- 农(20588)
- 企业财务(19724)
- 农业(15770)
- 制(15697)
- 技术(15540)
- 策(12868)
- 中国(12661)
- 体(12536)
- 划(12522)
- 企业经济(12002)
- 体制(11483)
- 经营(11450)
- 和(11115)
- 理论(11107)
- 银(10907)
- 银行(10907)
- 机构
- 学院(182827)
- 大学(176590)
- 济(84485)
- 经济(83200)
- 管理(80764)
- 理学(69427)
- 理学院(68932)
- 管理学(68416)
- 管理学院(68076)
- 研究(48839)
- 中国(44533)
- 财(42961)
- 京(35020)
- 财经(34068)
- 经(31030)
- 江(28494)
- 农(27202)
- 经济学(26155)
- 财经大学(25162)
- 商学(24926)
- 商学院(24747)
- 科学(24709)
- 中心(24109)
- 经济学院(23933)
- 业大(22795)
- 所(22652)
- 经济管理(22223)
- 州(22105)
- 北京(21492)
- 农业(21295)
- 基金
- 项目(114020)
- 科学(93410)
- 研究(86921)
- 基金(86569)
- 家(72122)
- 国家(71428)
- 科学基金(65252)
- 社会(59433)
- 社会科(56643)
- 社会科学(56629)
- 基金项目(45928)
- 省(44856)
- 自然(40629)
- 自然科(39802)
- 自然科学(39793)
- 教育(39574)
- 自然科学基金(39223)
- 划(35451)
- 资助(35282)
- 编号(33912)
- 业(30664)
- 创(27573)
- 部(26802)
- 成果(26119)
- 国家社会(25067)
- 制(24861)
- 创新(24748)
- 重点(24550)
- 人文(24329)
- 教育部(24115)
共检索到273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超 张新一 郑国坚 张俊生
有效监管企业的杠杆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微观基础。本文从“企业合并范围异化”的新视角揭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操纵账面杠杆率的手段——特殊合营安排,即上市公司将其持股高于50%的被投资主体认定为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从而排除在自身合并范围之外(即不认定为子公司)。合营安排的认定使得被投资主体的负债无需被合并报表确认,同时资产上又能增加体现公司对该主体的股权投资,因此降低了合并报表的账面杠杆率。利用2015年去杠杆监管政策出台作为企业杠杆操纵动机的外生冲击,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实证发现:(1)去杠杆监管政策出台后,相比于政策出台前低杠杆率公司,高杠杆率公司(即操纵账面杠杆率下降的动机更强的公司)的特殊合营安排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上述关系仅在政策出台后杠杆率下降的分组中成立,表明公司确实通过特殊合营安排迎合了去杠杆监管;(2)公司利用特殊合营安排操纵账面杠杆率的行为与集团负债模式、杠杆操纵动机强弱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子公司杠杆对公司整体杠杆率影响更大、监管政策出台前公司杠杆率更高时,上述发现更为彰显;(3)公司迎合去杠杆监管的特殊合营安排更多来源于既有主体转换而非新设主体认定;(4)公司在杠杆操纵与真实降杠杆之间存在权衡,体现为越不具备真实降杠杆能力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特殊合营安排操纵账面杠杆率。此外,本文所有回归分析中均控制了已有文献所构造的杠杆操纵衡量,有力验证了本文所探讨的特殊合营安排是一种全新的杠杆操纵手段,且无法被已有衡量所测度。本文从合并范围异化视角拓展了杠杆操纵相关研究,也为监管机构与利益相关者充分评估企业杠杆风险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桂军 张辉 唐毓璇
为防范杠杆率过高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良影响,中央政府于2016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以此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广义双重差分法检验“去杠杆”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去杠杆”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以专利产出为表征的企业创新;第二,“去杠杆”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可以通过提高经营绩效和优化债务结构实现;第三,“去杠杆”政策同时促进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但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只能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实现,而促进非国有企业创新则可同时通过提高经营绩效和优化债务结构实现。以上研究结论不仅从创新视角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而且丰富了杠杆率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覃飞 石小霞
就2016年实施的去杠杆政策对民营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2016—201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去杠杆政策显著提高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第二,去杠杆政策对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影响不明显,但是显著提高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第三,去杠杆政策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短期负债水平,而短期负债水平降低提高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于评估去杠杆政策的经济效应和进一步完善去杠杆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金融杠杆 民营企业 风险承担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永强 张志远
"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境外资本流入,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进程。借助分批开放部分试点机制提供的实验平台,文章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2011~2018年A股过度负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沪深港通"对企业去杠杆的影响。结论显示,"沪深港通"提升了过度负债公司的去杠杆程度,而且这种提升作用在权益融资较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情形下更加明显。此外,"沪深港通"抑制过度负债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市场地位较低、融资约束较强和香港地区资金参与度较高的公司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引入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进而推进去杠杆战略的稳步实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寿喜 石佳鑫
去杠杆政策意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发展,但在推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偏差,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汽车行业面临着较大下行风险,消费需求下降、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2012~2019年汽车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去杠杆政策对车企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去杠杆政策显著抑制了汽车企业的创新水平。且相较于国有车企和一线城市车企,这种抑制效应在民营车企和非一线城市车企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行去杠杆、释放车企创新活力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杜鹏程 王姝勋 徐舒
维持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当前我国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内在要求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2002年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断点回归分析方法,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考察了税收征管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所得税征管范围改革提高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3.4%~4.7%,且该影响在低税收征收强度地区的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和竞争型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税收征管强度提升引致的企业避税程度降低和劳动密集度增加是其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解释,同时也为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建设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辛迎 方明月 聂辉华
企业的边界或一体化问题是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投入-产出表,本文第一次构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一体化程度指数,并考察了市场范围、地区制度质量以及金融发展对企业一体化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范围越大,或者地区制度质量越高,它就越倾向于非一体化;地区金融发展程度越高,企业就越倾向于一体化。特别是,那些对外部金融依赖度更高的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会伴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更加倾向于一体化。本文的结论对于我们理解企业的边界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伟强 彭维刚 孙黎
战略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领域经常忽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后来者"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产业动态、资源能力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因素对我国企业经营的规模和范围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假设。本文试图找到与国际化程度相关联的专业化战略或多元化战略与中国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4年共2189个样本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专业化企业比多元化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并且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开放政策下全球化的压力决定了企业选择规模竞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浩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战略选择。文章利用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传统杠杆指标的修正结果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结构化去杠杆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驱动企业结构化去杠杆。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非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去杠杆效应更为显著。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最终实现了企业的结构化去杠杆。研究为政府合理确定杠杆率结构性优化方向和力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企业结构化去杠杆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去杠杆 杠杆率指标修正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乾 侯合心
自巴塞尔协议Ⅲ公布并在中国实施以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新规监管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理论和实践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执行和实施资本约束及杠杆率新规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资本充足率还是杠杆率指标,都基本实现了有效降低中国上市银行资产风险水平的监管效果,但是,这两个监管工具实施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两个监管工具的实施,在样本期间并没有对中国上市银行形成显著监管压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建军 牟丹 逯建
本文以2008年"两税合并"为自然实验,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减税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所得税减税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减税将引起企业负债水平上升;减税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在企业间呈现出异质性,减税降低了轻工业企业与无出口企业的负债率,但提高了重工业企业与出口企业的负债率;企业所得税减税改革对企业负债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初始负债率水平高的企业产生。机制检验显示,存在"减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杠杆率提高"的作用机理。本文建议,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应注意减税的策略和精准性,实现减税和去杠杆的激励相容。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减税 杠杆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小乐 宋林 安磊
在中国去杠杆进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探讨了企业杠杆水平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因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属地区差异所表现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去杠杆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去杠杆对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去杠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正向激励作用只显著存在于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在西部地区反而会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产生负向激励。
关键词:
制造业 去杠杆 资金使用效率 产权性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如飞 王艳
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杠杆、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不存在流动性风险时,缩短债务期限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投资。然而,如果考虑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缩短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果将因为流动性风险的存在而减弱,此时降低杠杆更能够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发现国有控股企业倾向于利用债务期限结构工具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而非国有控股企业则更倾向于通过降低杠杆促进企业投资,表明国有控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保障国有控股企业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关键词:
杠杆 债务期限结构 流动性风险 投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晓燕 张册
创新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关键因素。以创新效率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以2008—2017年我国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融资结构对其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内源性融资和股权融资能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而债务融资则与企业的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企业应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高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融资占比,同时国家应健全股票市场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发展股权融资,降低对银行借款等债务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谢周亮 周素华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迅速壮大。将2011—2018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据与北京大学2011—2018年城市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特征展开分析,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讨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会显著抑制民营企业杠杆率,有效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大型民企的去杠杆弹性更大,并且在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中,数字金融对企业去杠杆的促进作用更强,即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数字金融对企业杠杆率的抑制作用减弱。上述研究为数字金融的发展及民营企业的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