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61)
2023(5463)
2022(4750)
2021(4478)
2020(3836)
2019(8613)
2018(8427)
2017(16890)
2016(9129)
2015(9733)
2014(9471)
2013(9044)
2012(8438)
2011(7566)
2010(7752)
2009(7144)
2008(7098)
2007(6374)
2006(5766)
2005(5270)
作者
(23111)
(19255)
(18924)
(18426)
(12534)
(8924)
(8900)
(7408)
(7393)
(7075)
(6488)
(6395)
(6168)
(6053)
(6018)
(5887)
(5818)
(5627)
(5603)
(5563)
(4714)
(4702)
(4528)
(4485)
(4481)
(4358)
(4177)
(4162)
(3742)
(3738)
学科
(32079)
经济(32048)
(27711)
管理(26026)
(20016)
企业(20016)
方法(14444)
数学(13207)
数学方法(13024)
中国(12236)
(11443)
(10850)
保险(10759)
(10294)
(9509)
银行(9509)
(9042)
(8864)
(8579)
(7901)
金融(7901)
(7469)
贸易(7466)
(7335)
业经(7110)
(6842)
财务(6829)
财务管理(6813)
农业(6521)
企业财务(6488)
机构
学院(118238)
大学(117285)
(53472)
经济(52350)
管理(48245)
理学(40290)
理学院(39957)
管理学(39361)
管理学院(39126)
研究(38261)
中国(35529)
(29594)
(24006)
财经(22294)
(20344)
科学(20177)
中心(19388)
(18510)
(18062)
经济学(16822)
财经大学(16585)
(16116)
研究所(15946)
北京(15369)
经济学院(15251)
(14536)
(14209)
(14030)
金融(13995)
业大(13824)
基金
项目(74860)
科学(59943)
研究(58223)
基金(55563)
(46691)
国家(46272)
科学基金(40582)
社会(37781)
社会科(35895)
社会科学(35888)
基金项目(28076)
(27742)
教育(26031)
自然(25019)
自然科(24487)
自然科学(24479)
编号(24401)
自然科学基金(24031)
资助(23851)
(23517)
成果(20664)
(17292)
重点(16349)
课题(16164)
(15749)
国家社会(15749)
(15499)
(15449)
教育部(15380)
项目编号(15295)
期刊
(57960)
经济(57960)
研究(40938)
中国(22855)
(21895)
(21683)
金融(21683)
管理(17307)
(14528)
学报(12970)
科学(12911)
大学(10830)
财经(10825)
教育(10440)
学学(10149)
经济研究(9569)
农业(9525)
技术(9430)
(9152)
业经(8965)
(7256)
问题(7243)
理论(7219)
实践(6611)
(6611)
国际(6549)
统计(5913)
技术经济(5711)
现代(5655)
图书(5466)
共检索到187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张晓晶  常欣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张晓晶  常欣  
本文利用最新的宏观金融数据对截至2015年末中国全社会杠杆率以及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分部门杠杆率做了最新估算。特别强调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的趋势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呈现进一步加剧的态势,需要引起警惕。考虑到政府部门加杠杆是危机以来国际上的基本趋势,我们在对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值以及银行坏账率进行不同情景设定的基础上,对政府债务率的动态演变路径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未来20年政府部门杠杆率会持续走高,不会出现收敛。鉴于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主要的金融风险,我们认为应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理僵尸企业的步伐,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通过综合施策稳步"去杠杆",防止债务问题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丽萍  赵丽萍  张紫璇  
文章基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以2013年到2015年在上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OLS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公司债违约风险的角度分析资产负债率与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用利差和公司规模与发行债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用评级和利息保障倍数与发行债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进一步完善对发债公司信用评级程序的基础上,我国非金融类公司应通过拓宽融资渠道、约束资金用途提高自身负债信息的透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晓芳  权飞过  
表外业务作为银行主动加杠杆的重要方式,优化表外业务结构能否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手工搜集整理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8—2017年的表外业务结构性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表外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表外业务规模扩张提高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不同类型表外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规模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担保承诺类表外业务和代理投融资类表外业务规模的提高则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有负向冲击。因此,提高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占比,能够通过优化银行杠杆结构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进一步发现,表外业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竞争和银行所有制属性的影响。因此,在优杠杆过程中还需防范市场过度竞争,并对不同所有制属性银行表外业务实行差异化监管。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谌维  阮湛洋  
本文基于信贷配置效率和风险两个维度研究分行业去杠杆策略,通过构建Panel-VAR模型分析杠杆变动对广东39个不同行业产生的经济和金融效应差异,进而将各行业分为四种杠杆管理类型。本文认为,企业杠杆受主导生产要素、行业集中度、资本性质、行业金融属性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异质性,"一刀切"式杠杆调控难以实现信贷配置效率和风险平衡。建议提高杠杆性质辨识的精准度,通过分行业差异化杠杆管理提高去杠杆的针对性,稳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有为  
我国企业去杠杆过程中,政策压力可能诱发杠杆操纵,从而造成一定负面效应。本文以2015-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考察了政策性去杠杆背景下,企业去杠杆幅度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去杠杆幅度越大,股价崩盘风险越高;并且去杠杆压力越大,去杠杆造成的股价崩盘风险越高。去杠杆通过增加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度,进而提高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注册地所在省份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媒体报道越多,去杠杆幅度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毛振华  
去杠杆时需要注意方法和节奏,同时注重防范风险,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引发大的经济震荡自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以来,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各方都围绕清理过剩产能、企业去杠杆、房地产去库存展开了一系列动作,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鑫  
2017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形势整体平稳可控,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杠杆率总体可控的表象下则是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是前一阶段加杠杆的主体,而民营企业却成为现阶段去杠杆的主要对象。"权""责"错配的非对称性去杠杆极易诱发"次生风险",威胁区域金融稳定,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这一"化解风险的风险",实行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方略。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爽  
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逐渐消退促使去杠杆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已着手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以推动金融去杠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为去杠杆提供了窗口期。银行表内及表外的贷款业务扩张导致实体经济杠杆上升,流动性的收紧导致债券和贷款利率上升,进而加重实体经济负担。由于金融去杠杆将导致利率上升、信贷增长放缓和金融活动减少,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因此去杠杆将循序渐进,企业负债率平坦化或将花费数年时间。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爽  
经济硬着陆风险的逐渐消退促使去杠杆被提上政策议程,政府已着手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力度以推动金融去杠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为去杠杆提供了窗口期。银行表内及表外的贷款业务扩张导致实体经济杠杆上升,流动性的收紧导致债券和贷款利率上升,进而加重实体经济负担。由于金融去杠杆将导致利率上升、信贷增长放缓和金融活动减少,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因此去杠杆将循序渐进,企业负债率平坦化或将花费数年时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娟  周达勇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以2011—2017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与风险承担呈U型关系。不同企业"去杠杆"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不同: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而负债不足企业"去杠杆"会提高企业风险承担;高盈利企业"去杠杆"会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而低盈利企业"去杠杆"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晟祺  
如何处理"去杠杆"与"促创新"的关系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文章以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去杠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去杠杆行为不利于企业创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去杠杆通过增加经营风险抑制了企业创新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非高科技行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对于企业去杠杆更为敏感;公司采取"减长债"的去杠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忠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杠杆已从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控渗透到微观层面包括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在内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当中,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杠杆不同于其他金融工具,其在发挥功能作用的同时,一旦管理不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预想不到的破坏性,小到导致企业破产,大到引发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如何有效运用、管理和配置杠杆,是当前国民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从历史角度分析杠杆的演变去向,能为我们理清未来处理杠杆问题的思路。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范丽红  
中国仍处于去杠杆的初期、杠杆率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上升过快、部分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隐藏”在企业部门,这些是中国区别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重要特点。中国的产能周期和债务周期已经进入了拐点,未来将长期处于去杠杆状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债转股可能成为去杠杆的重要突破,高负债企业的破产清算和不良贷款的剥离有助于修复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政府加杠杆需要规范路径和工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股权融资导向的直接融资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洪朝伟  
债务水平过度上升将对金融稳定产生重大的威胁,宏观上常用债务与GDP的比值衡量杠杆率水平。我国杠杆主要来自于非金融企业部门,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去杠杆刻不容缓。美国、日本去杠杆经验表明,实行杠杆转移、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去除落后产能、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决定去杠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结合我国实际杠杆率水平及美国、日本去杠杆的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去杠杆的政策建议:科学看待杠杆转移,政府增加惠民生支出,为居民部门提供保障;加强技术创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去除落后产能;分类处置僵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