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7)
- 2023(14064)
- 2022(11333)
- 2021(10077)
- 2020(8281)
- 2019(18168)
- 2018(17829)
- 2017(33811)
- 2016(18769)
- 2015(20426)
- 2014(20262)
- 2013(19728)
- 2012(18114)
- 2011(16288)
- 2010(15996)
- 2009(14466)
- 2008(14387)
- 2007(13045)
- 2006(11455)
- 2005(10349)
- 学科
- 济(79947)
- 经济(79862)
- 管理(51851)
- 业(49398)
- 企(39199)
- 企业(39199)
- 方法(32653)
- 数学(28617)
- 数学方法(28322)
- 中国(22812)
- 农(21621)
- 财(19749)
- 学(18760)
- 地方(18628)
- 业经(17896)
- 制(15179)
- 农业(14610)
- 贸(13690)
- 贸易(13685)
- 易(13276)
- 银(12643)
- 银行(12590)
- 融(12545)
- 金融(12543)
- 务(12184)
- 环境(12176)
- 财务(12160)
- 财务管理(12130)
- 行(12017)
- 技术(11709)
- 机构
- 大学(268960)
- 学院(267901)
- 济(109047)
- 经济(106932)
- 研究(98346)
- 管理(97060)
- 理学(84488)
- 理学院(83406)
- 管理学(81730)
- 管理学院(81270)
- 中国(71620)
- 科学(64502)
- 京(57254)
- 农(55657)
- 所(51618)
- 财(48650)
- 研究所(47600)
- 业大(46156)
- 农业(44368)
- 中心(43343)
- 江(40544)
- 财经(39408)
- 经(36034)
- 院(35998)
- 范(35418)
- 北京(35182)
- 师范(34859)
- 经济学(34440)
- 州(31850)
- 经济学院(31185)
- 基金
- 项目(190422)
- 科学(150029)
- 基金(139532)
- 研究(130368)
- 家(126775)
- 国家(125797)
- 科学基金(105865)
- 社会(85221)
- 社会科(80937)
- 社会科学(80915)
- 省(74665)
- 基金项目(73621)
- 自然(70211)
- 自然科(68657)
- 自然科学(68631)
- 自然科学基金(67426)
- 划(64310)
- 教育(59331)
- 资助(55855)
- 编号(49398)
- 重点(44470)
- 发(41952)
- 部(41240)
- 创(39733)
- 成果(39130)
- 计划(37544)
- 创新(37352)
- 科研(36991)
- 国家社会(36710)
- 课题(35662)
- 期刊
- 济(115178)
- 经济(115178)
- 研究(75333)
- 学报(53946)
- 中国(52546)
- 农(49770)
- 科学(46334)
- 大学(39185)
- 学学(37472)
- 财(36751)
- 管理(34983)
- 农业(33483)
- 教育(26484)
- 融(23510)
- 金融(23510)
- 技术(20970)
- 经济研究(20167)
- 财经(19643)
- 业经(18958)
- 业(18240)
- 经(16986)
- 问题(15983)
- 版(14883)
- 业大(14552)
- 科技(13652)
- 统计(12846)
- 技术经济(12613)
- 农业大学(12210)
- 商业(12173)
- 贸(12170)
共检索到389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李国民 王展祥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去工业化的内涵,提出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概念,并尝试构建一个综合测度指标对去工业化的时空效应进行客观度量,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利用2000—2018年128个经济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去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且效应显著,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服务业替代工业导致经济总体的生产率、资本形成率和贸易化水平结构性下降,均不利于经济增长。利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推动创新、数字化以及人力资本深化的知识化过程,能够补偿去工业化导致的效率损失。
关键词:
去工业化 结构性减速 知识化 效率补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魏琳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去工业化 工业化 产业转移 结构失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展祥 谢绍棋 王秋石
经济发展历史和一般规律表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财政的基石和保障。以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将会使得财政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基于26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去工业化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内在机理包括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扩大税收流失规模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税比重超过门槛值时,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抑制;此外,地方政府适度参与税收竞争,有利于去工业化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而竞争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则强化了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与工业的发展上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好“增效”“堵漏”“节流”文章、统筹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 经济服务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志阁 梁树广 魏绪石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潜能,这能否成为应对“去工业化”的有效手段并对其导致的结构性减速形成补偿效应,则有待考察。本文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去工业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9年中国沪深A股工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去工业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考察结构性减速补偿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抑制了“去工业化”,并呈现一定的企业属性和城市层级异质性特征,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营业成本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对“去工业化”的抑制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减速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则在这一影响中发挥结构性减速补偿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海啸 康振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欧债危机,使去工业化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表现,变成了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转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在理解这两种对去工业化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去工业化现象产生的现实前提与发展逻辑出发,对去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
去工业化 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 资本的逻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梅冬州 宋佳馨
随着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中心国家流动性泛滥导致的极端跨境资本流动事件频发。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在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稳定的同时,是否会对其产业结构造成影响?本文搜集整理了154个国家和地区1980—201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将资本流动划分成常规时期和大规模流入时期,研究发现,常规时期跨境资本的流入不会对制造业比重造成影响,而在大规模资本流入时期,资本流入会显著降低一国的制造业比重,产生“去工业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规模资本流入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渠道使居民消费上升,导致了非贸易品部门的扩张和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并且无论是在OECD国家还是在非OECD国家,财富效应渠道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发现,在大规模资本流入时期,加强资本管制能够有效地抑制非OECD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幅度,对“去工业化”进程产生减缓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本文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OFDI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OFDI是导致中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并存在地区性差异。引入时期效应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凸显出来。进一步地,OFDI通过"空心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就业的逃离及资金配置上的"脱实向虚"而发生"去工业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文 孙早
本文分析发现,不同于成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效率大幅提升基础上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工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人均收入远未达到工业化国家去工业化时的水平,此时收缩工业产出和就业规模,可视为过早去工业化,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优路径的选择应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基本原则,至少应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向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升级,二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去工业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儒煜 阎国来 关越佳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展祥 王秋石 李国民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