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0)
2023(13466)
2022(11085)
2021(10218)
2020(8835)
2019(20501)
2018(20293)
2017(39371)
2016(21366)
2015(24254)
2014(24349)
2013(23817)
2012(21765)
2011(19201)
2010(19095)
2009(17517)
2008(17487)
2007(15544)
2006(13345)
2005(11941)
作者
(60455)
(50772)
(50460)
(48197)
(32383)
(24390)
(23253)
(19859)
(19241)
(18028)
(17168)
(17088)
(16026)
(15873)
(15866)
(15650)
(15469)
(15065)
(14608)
(14591)
(12427)
(12409)
(12392)
(11724)
(11555)
(11359)
(11212)
(11156)
(10189)
(10164)
学科
(90429)
经济(90320)
管理(59716)
(59522)
(48203)
企业(48203)
方法(43672)
数学(38774)
数学方法(38291)
(25504)
(24485)
中国(24216)
(20406)
贸易(20400)
(19951)
业经(19360)
(17592)
地方(17026)
农业(16715)
(15637)
(14478)
财务(14427)
财务管理(14387)
(13817)
企业财务(13606)
技术(13566)
理论(13264)
(13165)
(12956)
金融(12953)
机构
大学(304394)
学院(301954)
(128190)
经济(125769)
管理(118226)
理学(102412)
理学院(101317)
研究(99782)
管理学(99498)
管理学院(98933)
中国(74636)
(63407)
科学(60442)
(58148)
(50617)
(49506)
中心(47166)
财经(46873)
业大(45332)
研究所(45120)
(45071)
(42652)
经济学(40576)
农业(39788)
北京(39176)
(39112)
师范(38682)
经济学院(36888)
(35897)
(35280)
基金
项目(206292)
科学(163027)
基金(151396)
研究(149523)
(132582)
国家(131249)
科学基金(112795)
社会(96183)
社会科(91272)
社会科学(91247)
(80032)
基金项目(79903)
自然(72852)
自然科(71225)
自然科学(71205)
自然科学基金(69914)
教育(69499)
(67534)
资助(62250)
编号(59926)
成果(48251)
重点(46596)
(46554)
(44296)
(42998)
课题(40709)
国家社会(40597)
创新(40259)
科研(40233)
教育部(40158)
期刊
(133914)
经济(133914)
研究(85248)
中国(54944)
学报(47457)
(46311)
(45639)
科学(43343)
管理(42583)
大学(36439)
学学(34223)
农业(30817)
教育(29961)
技术(27511)
(25448)
金融(25448)
财经(22997)
业经(21859)
经济研究(21756)
(19755)
问题(18990)
(17349)
(16420)
统计(15755)
技术经济(15504)
(14888)
图书(14461)
(14162)
理论(13853)
世界(13762)
共检索到438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程虹  李锦明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展现出了“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发展态势,中央为此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对15个去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产出分解分析,将制造业增加值份额的下降分为了相对增加值率、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五个因素所引起的变化。分解发现,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国家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因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下降的原因。中国最终需求中对制造业需求降低是由于消费结构中制造业份额下降和出口需求降低。为此,要确保中国制造业份额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制造业市场;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创造制造业新需求;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缓解去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展祥  王秋石  李国民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新建  谢奉军  
当前工业园区正日益成为引领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为深入了解工业园区的发育状况,文章从投入和产出角度对江西省园区经济系统的各要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立君  
制造业是一国生产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服务业则是吸纳劳动者、实现消费多样化的部门,因此研究这两个部门间互动融合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服务业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属性,将服务业分为为物质产品生产服务的中间服务、为劳动力再生产服务的最终服务和纯粹非生产性耗费服务。之后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不同"去工业化"模式的产业关联特征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进行因素分解。无论从产业直接与间接分工模式、产业平均关联度变化模式,还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模式看,都呈现"中国模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深  杨宏志  
一、引言 “八五”期间,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两个大型有色冶金企业“投入产出模型及综合分析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功能进行了综合研究。 本文以工业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与现代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某些符合实际的假设和简化,进行了适当的数学推导,得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平  
我们知道,贝叶斯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数量经济学的一个庞大分支,贝叶斯经济学家已经成为贝叶斯学派,其应用范围为分析结构变化,作贝叶斯预测,验证各种理论假说等。本文试用贝叶斯方法辅之以LS估计分析我国国有工业总量投入产出行为。本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传忠  侯佳妮  
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进入工业化后期时,制造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份额持续下降的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目前已作为"特征事实"在多数国家出现。本文利用2004—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分组回归方法对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去工业化"的差异化影响进行检验,并利用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方法针对制造业合理区间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去工业化"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空间溢出负效应;作用机制方面,"去工业化"阻碍了地区技术创新和城镇化进而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随着工业占比的上升,"去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25.72%和30.68%两个门槛值。本文的研究为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任继球  
以往对钢铁和煤炭去产能就业影响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研究和分析这些过剩产能产业在去产能过程中本身面临的失业问题。这些研究忽略了产业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产业的产能化解势必带来其他产业的产能消减,从而带来其他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这些研究会低估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弥补了这一点不足,利用2012年13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估算出在最大去产能任务下,钢铁和煤炭产业直接损失的最大就业量为224.46万人,而通过中间投入拉动对其他产业就业的最大间接影响则会达到457.62万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任继球  
以往对钢铁和煤炭去产能就业影响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研究和分析这些过剩产能产业在去产能过程中本身面临的失业问题。这些研究忽略了产业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产业的产能化解势必带来其他产业的产能消减,从而带来其他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这些研究会低估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弥补了这一点不足,利用2012年139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估算出在最大去产能任务下,钢铁和煤炭产业直接损失的最大就业量为224.46万人,而通过中间投入拉动对其他产业就业的最大间接影响则会达到457.62万人,总计损失达到682.08万人,是仅考虑直接影响的3倍。忽略去产能对其他产业就业的间接影响,将严重低估去产能的失业风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儒煜  阎国来  关越佳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盈之  金乃丽  
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和波拉特四次产业划分法下的中国就业结构状况,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其他产业正由弱变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国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在行政主导的产业转移机制下,为了明确京、津、冀的优势工业部门,综合运用区位商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依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参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确定京、津、冀工业重点行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开胜  陈利根  占小林  
以1990-2005年江苏省耕地和工业用地数据为基础,运用C-D生产函数和概率优势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关系。结果表明,在资本和技术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耕地数量每增长1%,耕地产出增长0.297%;工业用地数量每增长1%,工业用地产出增长0.392%。但土地产出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单位土地上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的差异引起,并且某一利用类型土地产出效率的优势也只是一定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意味着工业用地产出的增长并不能单纯地以耕地减少为代价。因此,保持不同类型土地数量的平衡,以资本和技术投入代替土地数量投入,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