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84)
2023(18966)
2022(16058)
2021(15147)
2020(12569)
2019(28999)
2018(28475)
2017(54777)
2016(29709)
2015(33338)
2014(33263)
2013(32516)
2012(29729)
2011(26787)
2010(26432)
2009(23995)
2008(23486)
2007(20168)
2006(17479)
2005(15339)
作者
(85003)
(70923)
(70131)
(67066)
(45182)
(33855)
(31995)
(27697)
(27020)
(25130)
(24172)
(24010)
(22473)
(22220)
(21990)
(21921)
(21111)
(20853)
(20350)
(20305)
(17545)
(17402)
(17182)
(16199)
(15823)
(15788)
(15664)
(15247)
(14198)
(14061)
学科
(120266)
经济(120131)
管理(82767)
(79261)
(65140)
企业(65140)
方法(55496)
数学(48465)
数学方法(47808)
中国(34082)
(32579)
(30013)
(27149)
业经(26747)
(22677)
贸易(22666)
地方(22292)
(22174)
(22083)
农业(21496)
理论(19536)
(19013)
财务(18931)
财务管理(18895)
(18374)
银行(18320)
(18267)
技术(18138)
环境(18020)
企业财务(17983)
机构
大学(423598)
学院(419322)
(170790)
经济(167437)
管理(162893)
研究(145132)
理学(142144)
理学院(140507)
管理学(137757)
管理学院(137013)
中国(107259)
科学(90636)
(90177)
(76078)
(72557)
(69514)
研究所(66876)
中心(64296)
业大(63510)
财经(62318)
(58842)
(57065)
北京(56719)
(56464)
师范(55869)
农业(54717)
经济学(53009)
(52984)
经济学院(47848)
(47395)
基金
项目(293677)
科学(231996)
基金(215708)
研究(211737)
(189674)
国家(188174)
科学基金(161221)
社会(134939)
社会科(127886)
社会科学(127854)
基金项目(113712)
(111918)
自然(105517)
自然科(103151)
自然科学(103121)
自然科学基金(101275)
教育(97687)
(95842)
资助(89096)
编号(84135)
成果(68502)
重点(66413)
(65645)
(62288)
(60592)
课题(58231)
创新(56723)
国家社会(56606)
科研(56600)
教育部(56265)
期刊
(179011)
经济(179011)
研究(122335)
中国(75388)
学报(70171)
科学(64588)
(62954)
管理(59145)
(56869)
大学(53311)
学学(50192)
教育(45548)
农业(43829)
技术(35523)
(33726)
金融(33726)
财经(30396)
经济研究(30196)
业经(28543)
(26160)
问题(23837)
(23209)
图书(20642)
(20490)
科技(19808)
技术经济(19654)
(19154)
理论(18525)
资源(18400)
统计(18285)
共检索到599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魏琳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体现在要素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价值链结构等方面,这种失衡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极化理论等是研究去工业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结构失衡视角,中国不仅存在某种形式的整体性去工业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去工业化。在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的国际背景下,对中国去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防范未来的可能危机还是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利用2000—2018年128个经济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去工业化导致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且效应显著,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服务业替代工业导致经济总体的生产率、资本形成率和贸易化水平结构性下降,均不利于经济增长。利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推动创新、数字化以及人力资本深化的知识化过程,能够补偿去工业化导致的效率损失。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峰  戚桂杰  
文章基于组织IT采纳过程二重性的特征,详细分析了理性决策学派和制度主义学派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通过结构化理论来分析组织IT采纳的运行机制,通过将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迁移应用于组织IT采纳的具体过程,和其他理论整合得到采纳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具体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春丽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利率政策操作中通过采用微调模式,使得利率政策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得以增强。为了考察利率微调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吻合的结论:在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体系中,利率微调已经初步具备了其实施的宏观环境基础。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我国利率微调的实施效果,我国在制度与政策层面,还必须进行与利率政策相匹配的后续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洪生  张玉明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转型的不断推进,自主创新研究已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国低碳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对自主创新系统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实际情况,构建出了中国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通过多个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地发生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交换;良好的创新机制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保障组织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主创新的目的是推动中国传统高碳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碳排放量减少。根据所得结果,本文提出应努力营造低碳创新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李国民  王展祥  
去工业化是一个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概念,通常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本质上都是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要素再配置过程。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去工业化的内涵,提出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概念,并尝试构建一个综合测度指标对去工业化的时空效应进行客观度量,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伟  陈祥碧  
通过建立吻合度和偏离度指标,从教师和学生视角测算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情况,实证结果显示,6项适应性计算结果仅3项合格,职业学校教师及其培养的学生专业结构与行业就业适应性明显不足,文化艺术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表现突出。应积极引导教师转型,增加职业学校与地方产业结构适应程度的考核,强化企业、学校对职业学校师生的培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本文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OFDI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OFDI是导致中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并存在地区性差异。引入时期效应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凸显出来。进一步地,OFDI通过"空心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就业的逃离及资金配置上的"脱实向虚"而发生"去工业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军  郑毓铭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应保证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稳定。为探究迅速增加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会对中国去工业化产生影响,基于中国2005—2018年2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去工业化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投资来源区域、投资主体所有制、投资动机的不同会使去工业化效应产生明显差别。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直接替代效应和投资挤出效应对去工业化水平产生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路永刚  
本文将实现低碳、节能和环保目标下的经济增长作为考察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终极目标,满足这四个目标的工业化被称为"新型工业化",并从"新型工业化"目标约束集出发,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生产力的内涵。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测度方法,本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法,对中国1998—2008年30个省份工业部门的"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进行测算,以此评估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增长绩效。研究发现:忽视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传统生产力评价方式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存在生产力高估;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部门增长绩效不容乐观,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千慧雄  安同良  
本文从创新结构的视角出发,构建适应性金融结构模型,同时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金融结构与创新结构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与创新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与创新风险、股权融资效率负相关,与创新潜在价值、债权融资效率正相关;当参数发生变化时,与创新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有一个从纯债权融资到债权融资主导、股权融资主导、纯股权融资的连续演化过程;当前中国创新结构已转型为高风险的R&D和产品创新为主,以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已不能适应创新结构的升级。因此,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风险包容性与承担能力更强的金融结构体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祁春节  付明辉  
本文基于适应性预期理论和供给需求均衡理论,构建了鲜活农产品市场定价模型,并以柑橘为例,利用GMM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预期对鲜活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前期供给量和进口量;并且,预期对价格有负反馈作用,短期内作用较强,而长期则有所减弱;需求侧对鲜活农产品定价的作用大于供给侧。为完善鲜活农产品定价机制,建议逐步建立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平台、加强供给侧的调控并培育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