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56)
2023(6108)
2022(4605)
2021(4077)
2020(3226)
2019(7158)
2018(7238)
2017(13721)
2016(7487)
2015(8435)
2014(8527)
2013(7737)
2012(7070)
2011(5975)
2010(6106)
2009(5481)
2008(5483)
2007(4892)
2006(4492)
2005(4268)
作者
(20144)
(17080)
(16703)
(15971)
(11002)
(8098)
(7592)
(6585)
(6377)
(5934)
(5777)
(5736)
(5516)
(5380)
(5278)
(5205)
(4920)
(4912)
(4908)
(4904)
(4285)
(4170)
(4120)
(3884)
(3837)
(3771)
(3771)
(3736)
(3390)
(3348)
学科
(30765)
经济(30719)
(20162)
管理(18549)
(15117)
企业(15117)
中国(11477)
(11119)
方法(9323)
业经(8409)
数学(7941)
数学方法(7885)
农业(7346)
(7015)
地方(6384)
(6257)
(5820)
(5777)
贸易(5771)
(5657)
(5558)
金融(5557)
发展(5442)
(5434)
(5317)
(4997)
银行(4987)
产业(4840)
(4806)
(4723)
机构
大学(100800)
学院(100259)
(44540)
经济(43719)
研究(39264)
管理(35471)
理学(30032)
理学院(29690)
中国(29176)
管理学(29171)
管理学院(28998)
科学(22088)
(21665)
(20048)
(19738)
研究所(17868)
中心(17372)
(16897)
财经(15912)
(15688)
(14709)
(14592)
师范(14476)
经济学(14384)
(14342)
北京(13806)
业大(13650)
农业(13067)
经济学院(13013)
(12099)
基金
项目(67715)
科学(54023)
研究(51670)
基金(49678)
(44581)
国家(43761)
科学基金(36715)
社会(34316)
社会科(32472)
社会科学(32463)
基金项目(25547)
(25506)
教育(23371)
(21784)
自然(21676)
自然科(21168)
自然科学(21161)
自然科学基金(20789)
编号(20502)
资助(19439)
成果(17220)
重点(15957)
(15552)
(15387)
国家社会(15222)
课题(14723)
(13856)
(13349)
教育部(13326)
(13276)
期刊
(51704)
经济(51704)
研究(32551)
中国(23359)
(17257)
学报(15603)
科学(14841)
(14787)
管理(14606)
教育(13791)
大学(12345)
农业(11959)
学学(11452)
(10412)
金融(10412)
技术(8960)
经济研究(8402)
财经(8109)
业经(8102)
世界(7422)
国际(7374)
(7360)
(7126)
问题(7083)
(6969)
(4988)
论坛(4988)
(4923)
现代(4911)
图书(4756)
共检索到160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儒煜  阎国来  关越佳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政  郭克莎  张其仔  
本文在对我国工业化进程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反思 ,指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使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任务的同时 ,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本文还对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指出了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理念的关联 ,并以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为基础 ,在对其评价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演化的方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展祥  王秋石  李国民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贾根良  
在19世纪的美国工业化中,由学术圈之外的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创立的一套自封为"美国学派"的经济学说,作为美国经济政策制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崛起为全球工业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种经济意识形态是民族主义的,强调内需和保护国内市场,以技术创新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作为立国之本,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和"内部改善"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因而造就了美国工业化的成功经验。但是,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中,这种经济意识形态对自由放任主义的暧昧态度在美国的"镀金时代"却产生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美国工业化及其经济意识形态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如何启动内需和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海啸  康振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欧债危机,使去工业化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表现,变成了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转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在理解这两种对去工业化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去工业化现象产生的现实前提与发展逻辑出发,对去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威  
纵观欧美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虽然由于国情迥异而导致其工业化道路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规律是相同的。这就是:农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与加强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贸易政策。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对于今日我国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程虹  李锦明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展现出了“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发展态势,中央为此提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发展要求。文章通过对15个去工业化国家的投入产出分解分析,将制造业增加值份额的下降分为了相对增加值率、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五个因素所引起的变化。分解发现,国内供给率、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国家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量因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下降的原因。中国最终需求中对制造业需求降低是由于消费结构中制造业份额下降和出口需求降低。为此,要确保中国制造业份额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制造业市场;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创造制造业新需求;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缓解去工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耀  刘厚俊  
基于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并没有因工业化的赶超而缩小的一些原因;并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今后应如何发展经济进行了再思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海琳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文章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发生背景以及各国的实现路径、战略举措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梁晓辉  许薛璐  
新技术革命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深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了加快实现发展高端产业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新兴技术和先进的制造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工业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源培养的政策。可以预见,工业再升级战略将从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西方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新一轮的工业升级竞赛中,中国要积极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制定应对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金鹏  
猛然看去,中国由于其幅原辽阔和政治色彩并不完全符合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但是,80年代的改革进程已导致了所有部门的迅速变革,并使中国增加了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因此,在使中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新成员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动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丁骋骋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上论证了资本市场与国际收支的关系。通过分析18个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数据得出:一国如果拥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往往吸引较多的国外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大量流入,引起资本账户顺差,与之同时往往伴随着经常账户逆差。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一国合理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之同时,发达的资本市场可能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过程中实现自我调节的缓冲器。我国多年来一直保持资本账户巨额顺差,但主要是通过FDI实现的,这种格局的形成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有关。对我国而言,建设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我国国际收支管理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云钢  
前不久,我到泰国进行考察研究,现将泰国的工业化问题介绍如下: 一、泰国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化 从50年代至今,泰国工业化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出口导向发展阶段,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第二个阶段是进口替代导向发展阶段,优先发展装配工作,进口原材料、中间品和资本品,生产满足国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