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0)
2023(8465)
2022(6480)
2021(5509)
2020(4464)
2019(9730)
2018(9662)
2017(19028)
2016(9909)
2015(11204)
2014(11079)
2013(10974)
2012(9731)
2011(8683)
2010(8532)
2009(7573)
2008(7394)
2007(6829)
2006(6086)
2005(5611)
作者
(28498)
(24075)
(23881)
(22754)
(15057)
(11160)
(10691)
(9236)
(8956)
(8488)
(8107)
(7730)
(7662)
(7622)
(7474)
(7363)
(7180)
(6896)
(6894)
(6717)
(5980)
(5811)
(5726)
(5449)
(5392)
(5365)
(5258)
(5096)
(4786)
(4776)
学科
(50567)
经济(50535)
(32257)
管理(29382)
(24098)
企业(24098)
方法(19375)
数学(16959)
数学方法(16875)
(15099)
中国(14783)
技术(14335)
(13574)
贸易(13572)
(13330)
业经(13161)
产业(12296)
(12089)
(11933)
地方(11509)
农业(10873)
(8342)
出口(8318)
出口贸易(8318)
技术管理(8029)
(7526)
(7287)
(7285)
环境(7045)
信息(6604)
机构
学院(146963)
大学(145429)
(71645)
经济(70603)
管理(57400)
研究(50468)
理学(50002)
理学院(49556)
管理学(48854)
管理学院(48600)
中国(36409)
(29870)
(28933)
科学(28451)
(24434)
经济学(24177)
财经(23654)
(22822)
中心(22597)
研究所(22232)
经济学院(22206)
(22071)
(21657)
业大(20835)
北京(18329)
(18312)
(17898)
农业(17743)
师范(17719)
财经大学(17564)
基金
项目(102465)
科学(82760)
研究(76195)
基金(76085)
(66188)
国家(65722)
科学基金(57180)
社会(52870)
社会科(50633)
社会科学(50623)
(40164)
基金项目(40033)
自然(33919)
教育(33280)
自然科(33223)
自然科学(33220)
自然科学基金(32666)
(32429)
资助(29703)
编号(29249)
(24481)
国家社会(23814)
重点(23186)
(22902)
(22457)
成果(21970)
创新(21142)
发展(20495)
(20213)
教育部(20007)
期刊
(76025)
经济(76025)
研究(43870)
中国(28440)
管理(22336)
(21897)
(21113)
科学(20617)
学报(20585)
大学(16377)
技术(15799)
学学(15562)
农业(15404)
经济研究(13520)
业经(13144)
教育(12555)
财经(12130)
(11323)
金融(11323)
问题(11234)
(10770)
(10593)
技术经济(10084)
国际(8629)
(8619)
科技(8405)
世界(7752)
商业(7437)
现代(7327)
统计(7212)
共检索到216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重阳  贺培科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成为2000年后区际技术差距持续扩大以及近年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1~2017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证实,各地区技术水平与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西部在2005~2014年承接了较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区际技术差距却持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在相对偏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在十余年的产业承接中主要依赖于廉价的要素成本优势,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积累已不足以抵御本地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与国际需求疲软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最终,技术差距、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至少加快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尚  苗长虹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是技术流动和扩散的重要形式。本文梳理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研究的演进脉络;总结了近年学界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论争,并基于技术、供体、受体、流通网络、距离条件、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对上述论争进行了解释。认为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具有很强的时空情景性和权变性,技术、空间与行为主体的异质性决定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并非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而是一种深受产业特征、区域条件、外部环境影响的或有效应。目前学界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存在论争主要是由于不同实证区域的因素条件存在差异,今后应充分考虑案例区特质并设定严格的约束条件。最后提出了5个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一是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或有性;二是技术流通网络影响;三是距离因素影响;四是转移企业对技术溢出的控制机制;五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机制的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关爱萍  李辉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本文将产业转移变量引入到计量经济模型中,分析区际产业转移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借助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总受益者效应和产业间的受益者效应,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机械制造业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从时序特征上看,工业行业的总受益者效应呈现递增的趋势,产业间的受益者效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龚雪  高长春  
通过对我国29个省1994-2004年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三重分解后,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和资本深化变化这三项指标,并分别将这三项指标序列与我国各省1994-2004年的FDI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最终得出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即通过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来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爱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测算1999~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工业部门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检验溢出效应与技术差距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有21个省区的溢出效应为正、4个为负、6个不显著;溢出效应与技术差距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差距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FDI的技术溢出,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省份表现为技术水平偏低,制约了溢出效应的有效释放。为此,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提出促进FDI技术溢出的发展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亓朋  许和连  李海峥  
本文利用制造业12180家企业1998~200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以及技术差距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经营年限等因素的影响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仍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FDI企业对于技术水平低于所在行业中外资企业平均技术水平的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主要发生在同地区的三位数行业间,而对于技术水平高于行业中外资企业平均技术水平的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主要发生在同一个三位数行业的地区之间,且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会显著影响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江永  冼国明  
本文运用非均衡面板数据的广义矩估计,从产业关联和技术差距的角度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纺织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经验分析结论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水平关联和后向关联对纺织业内资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是否通过水平关联促进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改善还取决于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只有当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小于门限值时,外商直接投资才会通过水平关联产生技术溢出,技术差距大于门限值时,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水平关联产生市场窃取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应元  
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起点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强调通过新一轮的制度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从而更好释放制度红利。文章利用2007—2017年Wind经济数据库,研究发现,外资溢出效应可以显著促进本土企业绩效的提升,然而技术差距会显著削弱外资溢出效应的正效应。外资的溢出效应中,由于港澳台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受技术差距的影响较小,因此港澳台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优于其他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本土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更显著;同时,相比较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间的技术差距较小,能够更好地吸收外资溢出效应,从而促进本土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洪潮  张培智  
文章认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其溢出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新的明显转变;加入WTO后,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水平虽具有明显提高,但存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的典型特征,并认为跨国公司倾向于只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本地企业过度依赖与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外资企业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够紧密,FDI的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不明显,外资企业形成的垄断抑制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形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我国引资政策和方向,提高本土企业技术吸纳能力,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重视跨国公司人才和重视建立共同研发中心等五项措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霞  
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且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得更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怡安  
本文利用中国1995-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得出海归对中国技术进步效应与技术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技术差距对海归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当初始阶段技术差距较大时,海归所引致的知识溢出效应呈上升趋势,在达到特定临界值后,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对中国海归技术进步的影响负相关;影响海归回流知识溢出的技术差距存在门槛效应,技术差距使得海归知识溢出呈现非线性的演进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永景  孙瑞峰  朱哲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引领新一轮大规模产业转移和城镇变迁,粤桂两省文化相近、水陆相接,是产业转移与融合发展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粤桂产业转移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发现粤桂产业转移和承接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和承接相对较弱,且广西人口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广东。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产业转移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发现粤桂地区产业转移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广东经济规模相近的城市间产业转移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广西的城市间则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极、打造高效集聚载体、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广西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具体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鲍洋  
利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金砖国家"的吸收能力是决定其引进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变量;在考虑吸收能力这一因素的条件下,中国和印度引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大,俄罗斯次之,巴西和南非较小;"金砖国家"引进的技术溢出效应差异主要与技术差距、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分布有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关爱萍  陈超  
基于甘肃省2006~2011年16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甘肃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而行业间前向溢出效应对此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另外,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在较高条件分布情况下对行业内技术溢出作用明显,而技术研发水平则不利于产生行业内技术溢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满凤  黄倩  黄珍珍  
产业转移是发达地区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欠发达地区加速经济、技术追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产业转移的既有人才、技术溢出的正效应,也有环境、污染溢出的负效应。文章以中部六省为研究样本,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污染减排指数为核心变量,通过建立空间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和空间环境溢出效应模型,来研究区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和环境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部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主要由区域内的R&D投入决定,由国内和国外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但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由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溢出却是比较显著的。这说明近几年,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质量不高,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技术密集性产业,是属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而不是高端产业,造成对环境的压力增大。中部六省在加快提升自身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同时,应合理改善招商引资结构,审慎对待境内外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