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7)
- 2023(10236)
- 2022(8051)
- 2021(6826)
- 2020(5556)
- 2019(12313)
- 2018(12101)
- 2017(24140)
- 2016(12283)
- 2015(13879)
- 2014(13974)
- 2013(13926)
- 2012(12618)
- 2011(11390)
- 2010(11393)
- 2009(10592)
- 2008(10001)
- 2007(8782)
- 2006(8175)
- 2005(7448)
- 学科
- 济(79098)
- 经济(79044)
- 管理(34398)
- 业(34022)
- 企(24586)
- 企业(24586)
- 地方(22063)
- 方法(21915)
- 中国(19533)
- 数学(18755)
- 数学方法(18678)
- 业经(17847)
- 农(16011)
- 地方经济(14788)
- 产业(14177)
- 学(11917)
- 制(11386)
- 农业(11176)
- 财(10803)
- 发(10417)
- 环境(9914)
- 贸(9914)
- 贸易(9906)
- 易(9510)
- 融(9415)
- 金融(9415)
- 技术(8922)
- 银(8920)
- 银行(8915)
- 体(8793)
- 机构
- 学院(182190)
- 大学(180840)
- 济(93227)
- 经济(91606)
- 管理(69780)
- 研究(65299)
- 理学(59561)
- 理学院(58972)
- 管理学(58255)
- 管理学院(57906)
- 中国(48643)
- 财(37909)
- 京(36970)
- 科学(34858)
- 所(31223)
- 经济学(30925)
- 财经(30439)
- 中心(29165)
- 研究所(27974)
- 经济学院(27607)
- 经(27557)
- 江(27548)
- 院(23373)
- 范(23369)
- 北京(23216)
- 师范(23211)
- 农(22944)
- 财经大学(22365)
- 州(22016)
- 业大(21369)
- 基金
- 项目(119140)
- 科学(95939)
- 研究(92191)
- 基金(87286)
- 家(74095)
- 国家(73503)
- 社会(64240)
- 科学基金(64166)
- 社会科(61139)
- 社会科学(61124)
- 省(46413)
- 基金项目(45827)
- 教育(39170)
- 划(37312)
- 编号(36481)
- 自然(36051)
- 自然科(35222)
- 自然科学(35218)
- 自然科学基金(34611)
- 资助(33343)
- 发(29678)
- 成果(29393)
- 国家社会(28026)
- 重点(26783)
- 部(26045)
- 发展(25611)
- 创(25261)
- 展(25222)
- 课题(24760)
- 创新(23639)
共检索到284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月友 刘丹鹭 周经
基于22国1995—2005年投入产出表,考察发达国家产业关联现状和时序变化,及其与服务业比重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存在产业互促不断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不仅可以通过"去工业化"实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再工业化",其高服务业比重还能继续得以巩固。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实体经济的愿望很难实现。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 经济服务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海啸 康振宇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欧债危机,使去工业化由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表现,变成了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转向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在理解这两种对去工业化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去工业化现象产生的现实前提与发展逻辑出发,对去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
去工业化 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 资本的逻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关键词:
去工业化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儒煜 阎国来 关越佳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在其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低端制造业而保持高端制造业,但不乏"空心化"等负面影响。为应对石油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在个别产业领域断断续续推进了"再工业化"。1991~20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去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逻辑是荒谬的,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对再工业化的间接支持。而对去工业化作用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的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展祥 王秋石 李国民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去工业化主要指以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制造业的萎缩和转移,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地区,国内外去工业化趋势下的低碳经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绿色消费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蕴含着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风险巨大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两难处境等挑战,需要加大公共宣传、优化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许平祥 周鑫
美国经济刺激政策把其推入"无生产率进步和无就业"的非典型增长态势。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的增长路径恢复到了危机前的再金融化模式,经济呈现主要以虚拟交易活动为主的再次"繁荣"。然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事实,使得其GDP和就业创造仍然处于相互割裂的"二元化"状态;经济"二元化"的固化意味着这种"强势"增长的短期性。因此,美国增长真实态势依然任重而道远,其是否持续深度依赖于非常规货币政策,一旦QE加速退出、资产负债表和利率回归正常化,将大概率再次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美国经济虚拟化和再工业化启示警惕经济陷入过度金融化的陷阱。
关键词:
经济金融化 经济“二元化” 就业创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朱乃新
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器”。FDI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却难以成为净增加的金融和技术资源以及促进符合市场原则的经济结构或体制因素。中国新型工业化必须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同时协调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矛盾。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 新型工业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达 刘晓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各界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范式和结构性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美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经济战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应对危机冲击和走出衰退困境的客观需要,对其经济发展战略做出的战略性调整。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其长期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仍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中国应当充分准备,积极应对。
关键词:
美国 再工业化 中国 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发展在许多方面是世界上十分独特的现象。它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少数地理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很少有人从企业组织角度,基于详细的企业调查研究而得出结论。为此,木文重点通过对河南近200家农村工业企业的调查访问,对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化的关系加以研究。1 理论思路及企业选择产业联系,指发生在不同生产、经营、管理及辅助单位之间的物质和信息流以及其它形式的接触。在本文研究中,产业联系重点包括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商品和货物流动、服务联系、技术转让以及资金流动等。产业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梅冬州 宋佳馨
随着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中心国家流动性泛滥导致的极端跨境资本流动事件频发。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在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稳定的同时,是否会对其产业结构造成影响?本文搜集整理了154个国家和地区1980—201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将资本流动划分成常规时期和大规模流入时期,研究发现,常规时期跨境资本的流入不会对制造业比重造成影响,而在大规模资本流入时期,资本流入会显著降低一国的制造业比重,产生“去工业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规模资本流入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渠道使居民消费上升,导致了非贸易品部门的扩张和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并且无论是在OECD国家还是在非OECD国家,财富效应渠道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发现,在大规模资本流入时期,加强资本管制能够有效地抑制非OECD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幅度,对“去工业化”进程产生减缓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白雪洁 于庆瑞
本文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OFDI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OFDI是导致中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并存在地区性差异。引入时期效应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凸显出来。进一步地,OFDI通过"空心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就业的逃离及资金配置上的"脱实向虚"而发生"去工业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一民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21 世纪,中国应把完成工业化历史任务与发展知识经济结合起来,逐步增加知识经济比重并最终以知识主导取代工业主导国民经济。在这种结合发展中,应注重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和两个创新等环节并最终落实到充分就业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这一发展主线上来。
关键词:
工业化 知识经济 结合发展 发展主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