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6)
- 2023(1932)
- 2022(1643)
- 2021(1400)
- 2020(1216)
- 2019(2649)
- 2018(2573)
- 2017(5350)
- 2016(2698)
- 2015(2980)
- 2014(2970)
- 2013(3091)
- 2012(2956)
- 2011(2640)
- 2010(2503)
- 2009(2206)
- 2008(2067)
- 2007(1904)
- 2006(1599)
- 2005(1318)
- 学科
- 济(17202)
- 经济(17197)
- 产业(7587)
- 业(7504)
- 地方(6309)
- 管理(5837)
- 企(5754)
- 企业(5754)
- 业经(5303)
- 方法(4930)
- 结构(4818)
- 农(4728)
- 数学(4059)
- 数学方法(4051)
- 地方经济(4012)
- 技术(3729)
- 产业结构(3666)
- 农业(3202)
- 中国(2912)
- 新技术(2265)
- 高新(2265)
- 高新技术(2265)
- 环境(2179)
- 发(2001)
- 制(1989)
- 体(1957)
- 学(1892)
- 和(1843)
- 信息(1832)
- 农业经济(1817)
- 机构
- 学院(39906)
- 大学(37466)
- 济(19682)
- 经济(19388)
- 管理(16258)
- 理学(14129)
- 理学院(14004)
- 管理学(13870)
- 管理学院(13801)
- 研究(13163)
- 中国(8915)
- 京(7892)
- 科学(7564)
- 财(6512)
- 经济学(6077)
- 中心(6009)
- 所(5920)
- 江(5897)
- 经济学院(5588)
- 业大(5514)
- 农(5437)
- 财经(5437)
- 研究所(5396)
- 范(4986)
- 院(4974)
- 师范(4959)
- 经济管理(4945)
- 北京(4840)
- 州(4813)
- 经(4788)
共检索到55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陆瑶 常江
随着国家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寻找支撑产业、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成为矿区生存与发展的新课题。以申家庄煤矿转型建设特色小镇为案例,基于其产业转型PMIF框架和SWOT分析,从产业定位、原则和"光伏+"全产业链设计3方面详细解构其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矿区践行产业绿色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珂 王林秀
以晋城市王台铺矿区为例,构建其产业转型RMIF分析框架和PEST-SWOT模型,把握其产业重构思路与产业定位。在该思路下提出"多产业集聚发展+价值链高端发展+产城融合持续发展"的老矿区转型升级与产业重构路径,探索矿区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对矿区转型与重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决策选择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寇晓蓉 白中科 贺振伟
为探讨煤炭型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本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秀丽 郭妍杉
“双碳”背景下,如何提高矿区生态效率是资源型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典型煤炭矿区——山西为例,对矿区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提升煤炭矿区生态效率,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生态效率整体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系统资源配置水平高于技术进步水平,煤炭矿区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太原、长治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初显。(2)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各地生态效率基本不受邻近区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高—高优势集聚的区域数量逐渐增加,集中在山西北部。(3)从影响因素来看,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均与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外开放程度并未对山西煤炭矿区生态效率的提升发挥作用。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双碳” 绿色发展 煤炭矿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惠 杜正茂 许月明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以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数据来源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总结了其经济转型期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几个主要矛盾:工矿用地快速增长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地质地貌破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转型与土地规划实施之间的矛盾。研究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矿区由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需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前用地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井陉矿区 土地利用 经济转型 破解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启胜 王金满 时文婷
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3)所选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力最强。研究结论: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应合理规划,使景观格局向着抑制水土流失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侯湖平 张绍良 闫艳 郭士永 顿德光 金玉洁
研究目的:探讨矿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以改善矿区景观格局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利用RS数据,采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87—2008年间,斑块连通度、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指数减低,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但耕地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最大,耕地的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水域用地的面积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采矿造成农地塌陷、地表积水、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用地等。为此,提出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模式和生态修复措施,加大对矿区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文艳 肖士恩 雷家骕
本文选取以矿产资源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发现,河北省矿产资源产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是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衰退、国内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和日益趋紧的环境压力共同造成的负影响;内部问题主要是矿产资源产业自身全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不匹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针对内、外不利因素造成的产业市场地位由强势变为弱势的反向逆转困境,文章提出了"全面认识、主动适应;需求导向、调整结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抓住时机、适度储备"的破困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 矿产资源产业 河北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润宽 高晓燕 张瑞华 宋彤菊
山西省煤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针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了独具煤炭行业特色的"校企共办、学工结合、理实一体、校企同考"的"送教下矿"办学模式,建立了以创新办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考核及评价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适应煤炭产业现代化建设矿井建设要求的"送教下矿"人才培养体系。提出"送教下矿"理论体系,率先采用课堂在煤矿,教师到坑口,实训在岗位,考核在一线的教学方法,促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与煤炭行业的紧密对接。"送教下矿"得到了煤矿从业人员、煤炭企业及涉煤省份职业院校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关键词:
送教下矿 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钱发军 文春波 耿峰 宋立生
新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避免“三农四矿”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正在建设中的新郑煤矿区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社会经济基础,提出了目标、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新建煤矿区在初期可按“煤-电-建”的模式发展,中后期可按“煤化工”的模式发展,并在企业、园区和社会3个层面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和绿色社区体系四大循环体系,为其他新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新建煤矿区 循环经济 新郑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兴民
煤矿区旅游因旅游活动是在进行采矿中或已停止采矿运作的煤矿区,使其既具有与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类似的共同基础,也兼具了其他类型旅游活动所欠缺的特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煤矿区旅游的资源基础;(2)矿区旅游在整体旅游资源体系中的特性,乃至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可扮演的角色;(3)矿区旅游空间规划;(4)煤矿区旅游的开发条件和方向(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5)煤矿区旅游的可开拓空间。
关键词:
煤矿区 工业旅游 平朔安太堡矿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兴民 刘戎 陈玲侠 贺飞
选择陕西省韩城矿区下属的下峪口矿和燎原矿为研究区域,通过45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探讨了居民环境污染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结论表明:环境污染感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居民点周围采矿活动强度大,污染企业多,消极感知强,积极感知弱,若居民点周围的企业能带来就业和经济收益,则居民的消极感知就会减弱。进一步分析了居民点周围的采矿活动强度及企业的污染程度、居民点对矿区经济发展的响应程度、自然背景和个体心理等因素对环境污染感知空间分异的影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正利 王勇 邱彩月
资源枯竭的老矿区、老企业留下了较为优质的财务资源,也遗留下产权归属不明晰、经营领域重复、行业分散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职工稳定和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剖析财务资源存在的现实,借鉴德国鲁尔矿区的发展经验,优化其经营环境,取得集团公司支持,依据相关法规,争取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处理好徐矿、实业、职工三者的关系,依靠勇于开拓、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运用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工具,强化财务资源整合、控制、运作,按适应的运作方式、步骤和路径,让优势得到促进、发展、再发展,打造"东方鲁尔",创建后煤矿时代。
关键词:
财务资源 后煤矿时代 持续发展 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邵建华
煤炭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对煤矿区实施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模式在德国煤矿区的成功运用以及对我省的启示。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矿区治理 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晟晖
建国以来矿业城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随着对资源的深度依赖往往会陷入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 ,只有变单一结构为综合型的产业结构才能走出低谷已经成为共识 ,但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本文分析、总结了这些障碍 ,并以德国鲁尔区成功的产业结构转型为例 ,对我国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矿业城市 鲁尔区 产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