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0)
- 2023(9852)
- 2022(8958)
- 2021(8499)
- 2020(7221)
- 2019(16754)
- 2018(16749)
- 2017(31706)
- 2016(18005)
- 2015(20352)
- 2014(20386)
- 2013(19904)
- 2012(18186)
- 2011(16252)
- 2010(16169)
- 2009(14301)
- 2008(13804)
- 2007(11796)
- 2006(10110)
- 2005(8656)
- 学科
- 济(62389)
- 经济(62319)
- 管理(47941)
- 业(46128)
- 企(38577)
- 企业(38577)
- 方法(30924)
- 数学(26575)
- 数学方法(26241)
- 农(17499)
- 中国(16497)
- 学(16434)
- 财(15026)
- 业经(14344)
- 理论(13650)
- 地方(13346)
- 农业(11637)
- 技术(11602)
- 教育(11270)
- 和(11202)
- 贸(11044)
- 贸易(11040)
- 易(10697)
- 制(10264)
- 环境(10246)
- 务(9975)
- 财务(9911)
- 财务管理(9896)
- 企业财务(9388)
- 划(9294)
- 机构
- 学院(245358)
- 大学(245098)
- 管理(97365)
- 济(86634)
- 理学(85068)
- 经济(84402)
- 理学院(84099)
- 管理学(82463)
- 管理学院(82056)
- 研究(81845)
- 中国(57038)
- 科学(55365)
- 京(52927)
- 农(44885)
- 所(42552)
- 业大(41593)
- 研究所(39494)
- 财(37782)
- 中心(36343)
- 农业(35490)
- 江(34938)
- 范(33889)
- 师范(33518)
- 北京(33504)
- 财经(31101)
- 院(29778)
- 技术(29615)
- 州(29001)
- 经(28289)
- 师范大学(26878)
- 基金
- 项目(176678)
- 科学(136460)
- 研究(128165)
- 基金(124100)
- 家(109777)
- 国家(108820)
- 科学基金(91789)
- 社会(75193)
- 省(71492)
- 社会科(70937)
- 社会科学(70917)
- 基金项目(67257)
- 自然(62351)
- 自然科(60858)
- 自然科学(60844)
- 划(60757)
- 教育(60245)
- 自然科学基金(59698)
- 编号(53771)
- 资助(51100)
- 成果(43440)
- 重点(40220)
- 课题(37942)
- 部(37942)
- 发(37557)
- 创(37314)
- 创新(34663)
- 科研(34115)
- 计划(33783)
- 项目编号(33000)
共检索到343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坤 李世清 李生秀
【目的】评价原状土通气培养法在反映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11个农田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以包括和不包括土壤起始NO3--N原状土盆栽黑麦草累积吸氮量为参比,进行室内原状土通气培养法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结果】以包括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植物吸氮量为参比,通气培养前CaCl2所淋洗起始NO3--N和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62,达1%显著水平;与此相反,通气培养30周所矿化氮素、土壤起始矿质氮+通气培养30周矿化氮素、氮素矿化势(N0)及N0+起始矿质氮与5期黑麦草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间无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会芳 李生秀
以有机质,全氮,C/N差异较大的20种田土和10种盆土,进行了长达262d的通气培养和121d淹水培养矿化试验。测定了土壤矿化氮的动态变化,建立了土壤氮素矿化累积曲线;根据矿化速率和容量,把整个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把盆土氮素矿化分为3个类型,田土分为4个类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力 邵明安 侯庆春
在详细描述土壤干层现象和类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土壤干层的成因 ,即低降水高蒸发、水土流失、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群落生产力过高和群落密度过大等 ,指出土壤干层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局部小气候环境趋于旱化、土地退化、植被生长衰退、天然下种更新不良及加大造林难度等 ,最后提出了缓解土壤干层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的意义和重要性。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化 土壤干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金发会 李世清 卢红玲 李生秀
【目的】目前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生物方法较多,但基于土壤氮素形态的复杂性、土壤和微生物的高度变异以及生态条件的差异,不同土壤及不同测定方法结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对石灰性土壤采用哪些生物培养方法较好,目前仍无明确结论。【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为参比,对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淹水培养法、通气培养2周法、通气培养4周法、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等8种生物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干湿交替通气培养法和通气培养4周法,是我们对通气...
关键词:
土壤供氮指标 生物培养方法 可矿化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毅 李世清 李生秀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土壤不同团聚体中氮库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22个土壤剖面样品。【结果】无论哪种团聚体,从表层向下,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皆呈递减趋势。不同土壤团聚体,其有机氮含量明显不同,>5 mm、2~5 mm、1~2 mm、0.25~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氮含量依次递增趋势,而0.25~1 mm、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氮 矿质氮 氮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小涵 李富翠 刘金山 郝明德 王朝辉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方法】利用黄土高原旱地持续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在每年施磷39 kg P2O5·hm-2条件下,设置0、45、90、135、180 kg N·hm-2 5个氮水平种植冬小麦,在小麦收获期采集0—4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对旱地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累积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长忠 黄宝龙 陈海滨 张荣平 家永康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次生植被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关系,分别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坡上部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0.693kg/m2,阴坡上、下部和半阴坡下部相近且较高,平均为1.228kg/m2。阴坡、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相同层次的有机质趋于一致;阴坡各立地类型0~30cm土层内平均为24.15g/kg,阳坡相应层次均值为14.26g/kg。0~30cm、0~60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与地上草本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9.7+17.2x(r=0.66)和y=6.9+11.7x(r=0.6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红玲 李世清 金发会 邵明安
【目的】选择描述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合适模型,明确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对矿化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期间隙淋洗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10种黄土高原主要农业土壤在包括和不包括浸提液中有机氮的情况下氮素矿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①有效积温式;②一级反应式(One-pool模型);③两部分一级反应式(Two-pool模型);④带常数项一级反应式(Special模型)对这两种情况下的氮素矿化曲线进行拟合。【结果】发现4种模型在拟合包括SON的氮素矿化曲线时效果更好。从模型均方根误差、估计标准误差、参数误差以及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分析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海珍 梁宗锁 韩蕊莲 韩路
以黄土高原大叶细裂槭、虎榛子、白刺花、辽东栎4个常见乡土树种幼苗为试验材料,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各树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各树种的耗水量依次是适宜水分>中度干旱>重度干旱;耗水量在各月的分配规律为:4,5,10月耗水少,6~9月耗水多。因土壤水分条件不同,4个树种在生长季的耗水规律也有差异,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不同树种的最大耗水时期、最高耗水日及日耗水高峰有提前的趋势,总耗水量在各月份的分配比例各不相同,不同树种的耗水规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叶细裂槭对水分的反应较敏感,适应性强;白刺花属高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树种,耗水量在4个树种中最高...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乡土树种 耗水特性 水分利用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兆普 高祖民 史瑞和 戴志新 封克
研究了添加化学氮肥、稻秸和淀粉的土壤在好气、厌气培养下的供氮特征。(1)单施化学氮肥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始终高于厌气培养;单施稻秸厌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好气培养。(2)培养60d时,C/N为10的处理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厌气培养;C/N>20的处理厌气培养,土中矿物态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3)添加淀粉使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大幅度减少,厌气培养则变化不大,C/N相同的处理,好气培养下添加淀粉的土壤中矿物态氮的减少量为厌气状态下的1.8倍。
关键词:
碳源 C/N 好气 厌气 土壤供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亚爱 王国栋 李世清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典型区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从黄土高原南北不同典型区域分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采集96个土壤样品,用Bremner法测定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从北到南,土壤中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各组分占酸解全氮的比例相对稳定,而酸解全氮占全氮比例在0—40 cm土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从南到北同层次、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氮各组分均表现为0—40 cm土层迅速下降,40—80 cm土层缓慢下降,80 cm以下土...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剖面 黄土高原 分布特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光录 张胜利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霞 李占斌 李鹏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3.33g·kg-1,4.69mg·kg-1和76.01mg·kg-1。在0~40cm范围土层内,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越来越小。坡耕地中的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中等,速效磷的含量总体偏低。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耕地 有机碳 速效磷 速效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积民 程杰 杨晓梅
在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采用样带多点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封禁初期和封禁11 a草地生物量与固碳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地上活体植物、凋落物/地下活体根系和土壤中碳密度与碳储量分布规律均为森林草原>梁塬典型草原>丘陵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地封禁11 a,地上活体植物、凋落物0、~100 cm活体根系和土壤中碳密度总量,森林草原类型为63.38~97.65 t.hm-2,梁塬典型草原类型为49.04~68.80t.hm-2,丘陵典型草原类型为52.33~62.11 t.hm-2,荒漠草原类型为11.93~19.62 t.hm-2;碳储量4种草地类型分别为...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天然草地 固碳量 碳密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晓辉 卢芳 张兴昌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年限、不同植被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发现,刺槐、苜蓿、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线性相关;安塞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逐渐乔木化而增大;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曲线类似于一个周期的"正弦曲线"或"反弦曲线",但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例外;土壤有机质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随纬度的北移而减小,其顺序为:富县>宜川>安塞>神木。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陕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