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07)
- 2023(9826)
- 2022(8849)
- 2021(8292)
- 2020(7018)
- 2019(16321)
- 2018(16294)
- 2017(31428)
- 2016(17335)
- 2015(19470)
- 2014(19430)
- 2013(19275)
- 2012(17484)
- 2011(15682)
- 2010(15402)
- 2009(13787)
- 2008(13158)
- 2007(11176)
- 2006(9565)
- 2005(8074)
- 学科
- 济(65856)
- 经济(65788)
- 管理(47268)
- 业(45050)
- 企(37459)
- 企业(37459)
- 方法(33621)
- 数学(29354)
- 数学方法(29020)
- 农(17485)
- 学(16733)
- 中国(15617)
- 财(14836)
- 业经(14529)
- 地方(13328)
- 农业(11827)
- 理论(11609)
- 贸(11256)
- 贸易(11252)
- 环境(10975)
- 和(10953)
- 易(10895)
- 技术(10716)
- 制(9870)
- 务(9778)
- 财务(9720)
- 财务管理(9704)
- 教育(9699)
- 划(9391)
- 企业财务(9196)
- 机构
- 大学(243630)
- 学院(241258)
- 管理(98826)
- 济(89749)
- 经济(87704)
- 理学(87151)
- 理学院(86159)
- 管理学(84575)
- 管理学院(84162)
- 研究(79285)
- 中国(55700)
- 科学(53501)
- 京(51718)
- 农(43137)
- 业大(41052)
- 所(40266)
- 财(38077)
- 研究所(37433)
- 中心(35354)
- 农业(34329)
- 江(33313)
- 范(32195)
- 北京(32113)
- 师范(31829)
- 财经(31732)
- 经(28939)
- 院(28914)
- 州(27237)
- 技术(26613)
- 师范大学(25906)
- 基金
- 项目(176129)
- 科学(137714)
- 基金(127386)
- 研究(125629)
- 家(112146)
- 国家(111230)
- 科学基金(95199)
- 社会(76688)
- 社会科(72631)
- 社会科学(72609)
- 省(69849)
- 基金项目(68958)
- 自然(64603)
- 自然科(63070)
- 自然科学(63056)
- 自然科学基金(61905)
- 划(59144)
- 教育(57587)
- 资助(52443)
- 编号(51218)
- 成果(40709)
- 重点(39223)
- 部(38003)
- 发(37067)
- 创(36660)
- 课题(34867)
- 科研(34289)
- 创新(34122)
- 计划(33349)
- 大学(32483)
共检索到330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爱峰 韩刚 于仁成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原多甲藻酸 原多甲藻 贝类毒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谭志军 吴海燕 郭萌萌 杨帆 王联珠 李兆新 翟毓秀
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兆新 张婷婷 郭萌萌 孙晓杰 宋才湖 周德山 宋新成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SPat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琍琍 张海琪 侯镜德 何欣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贝类毒素软骨藻酸残留的检测方法。样品经50%甲醇提取,LC-SAX柱净化,然后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方式(MRM)模式下进行定性,以外标法进行定量。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02μg.g-1,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2~8.00μg.g-1。在添加浓度为0.02~4.00μg.g-1内,软骨藻酸的平均回收率为80.2%~92.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42%~9.4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晓丽 章超桦 解万翠 杨锡洪 秦小明
为了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PSP)的来源和检测,对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接种对数生长期藻细胞,培养8d内就能达到最高细胞密度(2.4×104cells/mL)左右,再以0.05mol/L的醋酸超声波破碎藻细胞提取粗毒素,结合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株藻主要含有C1/2、GTX4、GTX5和NEO,浓度分别为GTX5(0.8275)>GTX4(0.3392)>C2(0.2526)>NEO(0.1266)>C1(0.0455)(单位:μmol/L),毒素粗提液经过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袁骐
在江苏及浙江共5个地点采集了8种贝类,使用四甲基氢氧化胺和9-氯乙基蒽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的大田软海绵酸含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大田软海绵酸含量从15.75~218.95ng·g-1,平均含量为37.10ng·g-1,检出率为48%。有一个样品的含量超过食用标准(200ng·g-1)。从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腹泻性贝类毒素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且在某些地区含量较高。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 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 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兆新 郭萌萌 杨守国 邢丽红 谭志军
蛤毒素是由有毒甲藻产生的脂溶性毒素,已经确认的同系物有14种。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贝类中蛤毒素组成特征和含量均存在差异。蛤毒素的小鼠腹腔注射毒性大于经口毒性。目前,国际上蛤毒素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尚不统一。蛤毒素的总量可用生物法测定,每种蛤毒素组分的含量可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试。蛤毒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正在研究阶段。我国关于蛤毒素的研究较少,建议加强对毒素的生物学特征及代谢规律研究。
关键词:
蛤毒素 甲藻 双壳贝类 分布 安全限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雷芳 吴锋 江涛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从毒素化学、毒素作用机理、毒素的遗传基础、毒素在林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的成果。指出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林木病害防治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林木病原菌 毒素 作用机理 遗传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