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81)
- 2023(2787)
- 2022(2367)
- 2021(2201)
- 2020(1876)
- 2019(4140)
- 2018(4084)
- 2017(7274)
- 2016(4166)
- 2015(4614)
- 2014(4498)
- 2013(4314)
- 2012(4320)
- 2011(4059)
- 2010(4162)
- 2009(3772)
- 2008(3897)
- 2007(3517)
- 2006(3218)
- 2005(2842)
- 学科
- 济(16424)
- 经济(16399)
- 管理(10702)
- 业(9854)
- 企(7819)
- 企业(7819)
- 方法(7782)
- 学(7180)
- 数学(6706)
- 数学方法(6574)
- 农(4387)
- 中国(4096)
- 业经(3464)
- 财(3458)
- 农业(3084)
- 理论(2864)
- 制(2735)
- 技术(2675)
- 环境(2630)
- 融(2607)
- 金融(2606)
- 贸(2598)
- 贸易(2597)
- 地方(2537)
- 易(2499)
- 银(2457)
- 银行(2433)
- 和(2410)
- 行(2360)
- 及其(2306)
- 机构
- 大学(68329)
- 学院(65909)
- 研究(27327)
- 济(23773)
- 经济(23288)
- 管理(21570)
- 科学(20364)
- 中国(19127)
- 理学(19031)
- 理学院(18679)
- 管理学(18008)
- 管理学院(17901)
- 农(17527)
- 所(15757)
- 京(15067)
- 研究所(14806)
- 农业(14245)
- 业大(13325)
- 中心(11239)
- 财(11131)
- 江(10502)
- 院(9868)
- 范(9592)
- 师范(9387)
- 北京(9265)
- 室(9139)
- 农业大学(9134)
- 省(8969)
- 财经(8874)
- 科学院(8675)
- 基金
- 项目(47569)
- 科学(37126)
- 基金(35643)
- 家(33851)
- 国家(33627)
- 研究(29337)
- 科学基金(27322)
- 自然(19997)
- 自然科(19568)
- 自然科学(19557)
- 自然科学基金(19238)
- 基金项目(18630)
- 社会(18231)
- 省(18216)
- 社会科(17183)
- 社会科学(17175)
- 划(16462)
- 资助(14866)
- 教育(13861)
- 重点(11812)
- 计划(10903)
- 部(10496)
- 发(10171)
- 科技(9950)
- 编号(9860)
- 创(9854)
- 科研(9688)
- 创新(9326)
- 业(8613)
- 专项(8471)
共检索到96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俊 姜祖辉 陈瑞盛
2001年3~9月在青岛海区自然养殖状态下,利用沉积物收集器测定厚壳贻贝(Mytiluscrassitesta)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的输运,并采用灰分比例法计算厚壳贻贝的同化率。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的同化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42~49mm)43 2%~59 9%、中等个体(壳长54~60mm)41 3%~56 1%、大个体(壳长65~74mm)47 6%~53 5%,平均值分别为51 6%、49 5%和52 5%。厚壳贻贝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小个体[(42 3±4 4)~(77 9±10 8)]mg·ind-1·d-1,...
关键词:
厚壳贻贝 同化率 生物沉积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俊 姜祖辉 陈瑞盛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mm)72.31~109.85mg·ind-1·day-1、中等个体(壳长50~60mm)103.49~207.77mg·ind-1·day-1和大个体(壳长60~70mm)120.05~237.65mg·ind-1·day-1。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生物沉积 影响因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牟嘉仪 胡晓梦 彭莉华 竹攸汀 梁箫 杨金龙
为研究海洋细菌的运动性在生物被膜形成和贝类附着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性能分析,调查了运动性能不同的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膜厚、细菌密度以及胞外产物的动态变化,探究了其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研究发现,野生型菌株和ΔcheW菌株在6、12、24、48、72和96 h等不同时间的运动性能差异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金龙 慎佩晶 王冲 李一峰 梁箫 沈和定 徐灿 李家乐
为研究微生物膜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海洋化学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微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其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底栖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等随日龄变化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日龄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微生物膜的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28 d达到最高值,其干重、细菌和硅藻密度分别为0.87 mg/cm2、1.5×107/cm2、1.0×106/cm2,均与日龄显著相关。叶绿素a含量在14 d时达到最大,为2.2μg/cm2,随日龄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箫 刘红雨 杨丽婷 常睿珩 彭莉华 李一峰 杨金龙
为探讨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如何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实验选取了对厚壳贻贝附着具有不同诱导活性的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V. chagasii和Vibrio sp. 22形成单一生物被膜,观察弧菌动态演替中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和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探究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弧菌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被膜细菌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聚集现象,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也随着时间变化呈先增多后减少。除了Vibrio sp. 22,V. cyclitrophicus和V. chagasii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膜厚度与稚贝附着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测弧菌生物被膜胞外产物的显微激光共聚焦结果分析发现,胞外多糖随着时间先增多,然后开始下降。相对比而言,胞外蛋白和胞外脂质无显著性变化。因而,胞外多糖变化规律与稚贝在被膜上附着变化相一致,表明胞外多糖是生物被膜动态演替过程中调控厚壳贻贝附着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初步探讨了生物被膜动态演替特征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对于后续进一步在海区开展生物被膜的动态演替与海洋底栖动物附着相互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人工鱼礁礁体生物附着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俊 姜祖辉 陈瑞盛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80~95mm)26.3~69.9mg·ind-1·d-1,中等个体(壳长95~110mm)37.5~83.7mg·ind-1·d-1和大个体(壳长110~125mm)44.1~103.7mg·ind-1·d-1。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生物沉积 影响因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箫 刘钰珠 陈珂 李一峰 杨金龙
为理解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细菌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克隆了厚壳贻贝MyD88基因(命名为McMyD88-4)cDNA全长序列,其全长3 930 bp,开放阅读框2 607 bp,编码868个氨基酸。其中,13~109位的氨基酸序列为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347~481位的氨基酸序列为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域,TIR结构域包含3个高度保守的区域Box 1、Box 2和Box3;McMyD88-4蛋白的空间结构包含6个α螺旋(α-helix)和4个β折叠(β-sheet)。同源性分析显示,McMyD88-4蛋白序列与长牡蛎MyD88最相似,其一致性和相似性分别为60%和77%;其次,与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和菲律宾蛤仔相似度较高,其一致性和相似性分别为40%~51%和58%~6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cMyD88-4先与长牡蛎和扇贝聚为一支,然后与黑腹果蝇聚为一支,脊椎动物单独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发现,McMyD88-4基因在厚壳贻贝各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和鳃中的表达量最高,而血细胞中表达量最低。厚壳贻贝经沙氏弧菌感染后,McMyD88-4基因表达量在免疫相关组织中急剧上升,分别在感染后3和6 h达到峰值,且在消化腺中的上调水平显著高于鳃和外套膜。研究表明,McMyD88-4在厚壳贻贝抵御外界病原体侵染过程中,尤其是弧菌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静娴 李嘉政 胡晓梦 丁文扬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脂多糖(LPS)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深入了解影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的因素,本实验使用不同浓度的LPS直接刺激厚壳贻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附着变态的直接作用;同时在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PS,通过分析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变化后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LPS均可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10 mg/L浓度LPS处理后的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膜厚明显降低,且膜厚降低了12.1%,胞外产物中多糖、脂类显著增加,其中代表性多糖可拉酸的含量增加了35.4%,同时其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也提高了53.3%。因而,在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过程中,LPS具有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胞外物质,特别是可拉酸的生成,间接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本研究成果对于为贝类与海洋细菌互作关系研究、厚壳贻贝养殖产业的改善以及海洋防污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价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俊杰 梁箫 郭行磐 陈芋如 丁德文 张德民 杨金龙
为探讨微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培养基以及大型生物附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实验通过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海洋贝类生态学等方法调查了不同培养基对海洋细菌所形成微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稚贝率与培养基类型和细菌初始密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Zo Bell 2216e和Seawater luriaBertani(SwlB)条件下分别有6株和9株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密度与稚贝率显著相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taphylococcuS Sp.3在Zo Bell 2216e培养基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分布较为紧密,pSeudoalteromonaS Sp.8则在Sw...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金龙 于相冰 胡晓梦 贺楚晗 梁箫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实验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开展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生物被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道芬 梁箫 彭莉华 郭行磐 张德民 杨金龙
为探讨广泛存在于近海环境中海洋弧菌和贝类附着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从自然微生物被膜和厚壳贻贝成体肠道内分离了海洋弧菌,测定其种属及亲缘性,调查了这些不同来源弧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测试弧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密度随着初始细菌密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源于自然微生物被膜和贻贝肠道内的10株弧菌均能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不同菌株形成微生物被膜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附着率变化范围为17%67%,其中稚贝在Vibrio sp.17微生物被膜上的附着率为67%±2%。微生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 5×10~(8 )个/mL)分别与浓度为0.02、0.2、2、2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或2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分析纤维素加入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