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
2023(674)
2022(509)
2021(585)
2020(497)
2019(1042)
2018(972)
2017(1714)
2016(948)
2015(1022)
2014(1052)
2013(1027)
2012(992)
2011(925)
2010(984)
2009(1038)
2008(1013)
2007(907)
2006(828)
2005(832)
作者
(3076)
(2529)
(2520)
(2465)
(1666)
(1292)
(1130)
(1118)
(948)
(922)
(884)
(863)
(858)
(840)
(832)
(817)
(807)
(779)
(752)
(718)
(709)
(676)
(670)
(601)
(581)
(580)
(563)
(553)
(552)
(523)
学科
(5585)
(4346)
经济(4345)
经济学(2155)
理论(1616)
教育(1512)
图书(1029)
管理(1018)
书馆(1014)
图书馆(1014)
中国(982)
方法(865)
(859)
图书馆学(851)
(756)
教学(744)
思想(720)
(713)
企业(713)
现代(682)
研究(654)
政治(639)
情报(634)
(603)
(572)
主义(566)
学法(549)
教学法(549)
业经(541)
总论(484)
机构
大学(16759)
学院(14992)
研究(6255)
(5085)
经济(4976)
科学(4527)
中国(3977)
管理(3918)
(3589)
(3439)
(3279)
师范(3239)
研究所(3205)
理学(3003)
理学院(2941)
(2860)
管理学(2854)
管理学院(2817)
师范大学(2709)
中心(2469)
(2450)
教育(2385)
北京(2316)
农业(2303)
(2256)
经济学(2244)
业大(2097)
(1993)
(1882)
科学院(1854)
基金
项目(8412)
科学(6043)
研究(5961)
基金(5639)
(5154)
国家(5113)
科学基金(3761)
社会(3483)
(3188)
社会科(3188)
社会科学(3187)
教育(3098)
(2802)
成果(2787)
基金项目(2656)
编号(2487)
资助(2342)
自然(2293)
自然科(2216)
自然科学(2215)
自然科学基金(2176)
重点(2067)
课题(1777)
(1759)
大学(1750)
(1634)
项目编号(1611)
(1606)
(1603)
计划(1587)
期刊
(6659)
经济(6659)
研究(4906)
学报(4465)
教育(3388)
中国(3044)
科学(2869)
大学(2841)
图书(2600)
学学(2449)
(2443)
书馆(1966)
图书馆(1966)
(1914)
农业(1687)
经济学(1454)
财经(1254)
(1228)
管理(1220)
(1139)
情报(1135)
(1111)
经济研究(1073)
业大(978)
(926)
动态(913)
技术(885)
社会(864)
农业大学(765)
林业(762)
共检索到24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勇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倪晋波  
阮元《广陵诗事》是其诗话三书之一,例属郡邑诗话,收录清初至嘉庆年间扬州十二邑诗人、诗作及诗事,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桑梓意识。除专于一地,通于方志,博于诗事之外,该书还因融通求实的考据意识,而具"深于学术"的新特点。这是对传统诗话著述的文本突破。另一方面,《广陵诗事》传述乡邑诗事,导提乡邦风雅,特别强调名贤之忠烈、节妇之孝行,表明阮元在通过书写地方诗学史来建构地域文化的同时,更注意贯通地方文化传统和国家政教诉求。其所建构的小传统背后,是对大传统的自觉体认和宣扬。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东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德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琳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为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类别,新诗的历史、流派和理论体系,都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到了当代,诗歌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屠青松  
《宋诗百一钞》版本至少有16种。它以"原本忠爱,温柔敦厚"为选诗宗旨,在题材上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和盛世气息,在诗史叙述上具有扬"初"抑"晚"等倾向。这是清代宋诗选本庙堂化的产物,也是乾隆时期盛世文化的反映。沈德潜格调学亦深刻影响了《宋诗百一钞》,选诗主近唐远宋,但另一方面,编者又对宋诗体派流变保持了较大的尊重。《宋诗百一钞》的理学气息并不浓厚,认为它选诗依从理学标准的看法并不准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启雯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梦  黄晓丹  
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才女汪端所编纂《明三十家诗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女性作家编纂的男性诗歌总集,诗选中所蕴含的评诗标准,体现了汪端独有的诗学思想。研究诗选的编选动机对于把握清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中所蕴含的清真为旨、知人论世、以诗存人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深入论述汪端乃至清代文人对明代诗坛的看法,进一步完善清人编选明诗的体系框架,并将其投射于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中。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传庆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人称"南开校父"。其教育活动广为人知,而诗歌创作一直被忽视,实则严修是近代天津诗歌代表人物,在近代诗坛享有一席之地。严修的诗歌创作高峰出现在晚年,其主持城南诗社时期的诗歌与域外纪游诗最为引人注意。作为清廷官员,严修在辛亥以后的创作,罕见遗民之思,而是充满了对国家与生民的忧虑,其诗歌反映了北洋乱世文人的特殊心态。严修的欧美纪游诗关注异邦进步文明,反思中华之落后,反映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就诗学旨趣而言,严修明显受到了桐城诗派及张之洞诗论的影响,并在实际创作中吸纳平实通俗之语,形成了自然活泼又不乏韵味的诗风。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曹顺庆  刘衍群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理论大国,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是世界上三大文论体系(中国、印度、欧洲)之一。~((1))正是这样一个"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话语,这样一个言说了上千年、与绚烂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相伴相生的文论话语体系,如今却莫名其妙地消亡了:作为理论,中国古代文论非但无法参与现当代文学评论与文论建构,甚至已经无法表述自身。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成为学者案头的故纸堆。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