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5)
2023(12236)
2022(10246)
2021(9427)
2020(7794)
2019(17522)
2018(17414)
2017(33076)
2016(18328)
2015(20578)
2014(20717)
2013(19734)
2012(18092)
2011(16352)
2010(16969)
2009(16041)
2008(15677)
2007(14501)
2006(13071)
2005(11983)
作者
(51630)
(43190)
(42985)
(41010)
(27567)
(20341)
(19524)
(16579)
(16367)
(15637)
(14802)
(14484)
(14074)
(13942)
(13863)
(13264)
(12814)
(12464)
(12442)
(12261)
(10945)
(10653)
(10582)
(9953)
(9733)
(9629)
(9627)
(9569)
(8777)
(8662)
学科
(72631)
经济(72524)
管理(57892)
(53010)
(44892)
企业(44892)
方法(28129)
数学(24377)
数学方法(23891)
(23800)
(22431)
中国(21861)
(19583)
业经(18518)
地方(15413)
农业(15406)
(14763)
(13871)
(13794)
(13371)
银行(13354)
(12844)
理论(12616)
(12247)
金融(12239)
(12217)
财务(12161)
财务管理(12129)
(11810)
(11718)
机构
学院(260014)
大学(257173)
(106414)
经济(103938)
管理(98225)
研究(88843)
理学(83545)
理学院(82651)
管理学(80996)
管理学院(80490)
中国(68237)
(54472)
(53760)
科学(51289)
(43978)
(41806)
财经(41260)
(41033)
中心(40528)
研究所(39234)
(37228)
业大(35336)
(34019)
北京(33743)
师范(33687)
(32637)
(32547)
经济学(32467)
农业(31539)
财经大学(30253)
基金
项目(167781)
科学(132829)
研究(126721)
基金(120948)
(104114)
国家(103200)
科学基金(88762)
社会(81064)
社会科(76643)
社会科学(76629)
(66558)
基金项目(61839)
教育(59232)
(55361)
自然(55121)
自然科(53860)
自然科学(53849)
自然科学基金(52875)
编号(52225)
资助(50001)
成果(44581)
课题(38018)
重点(37998)
(37331)
(36305)
(35672)
(34890)
国家社会(33258)
(32879)
创新(32500)
期刊
(126686)
经济(126686)
研究(80734)
中国(57339)
(42940)
(40723)
管理(39547)
学报(37425)
科学(35667)
教育(32809)
大学(29721)
学学(27995)
(27254)
金融(27254)
农业(27194)
技术(23592)
业经(21270)
财经(20901)
经济研究(19721)
(17973)
问题(16103)
统计(13359)
(12839)
(12758)
(12701)
(12441)
技术经济(12253)
现代(12099)
(11605)
论坛(11605)
共检索到404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欧阳静  
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运作中,压力型体制的作用机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在新的意识形态下呈现出"名实分离"的特征,即借"科学发展观"之名,行"经济增长至上"之实,这在中西部乡镇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认为,由于压力型体制的目标设置和激励强度与乡镇的现实条件和实际能力不相匹配,从而形塑了一种以各类具体的、权宜的和随意的权力技术为原则的策略主义逻辑。这种逻辑一般只追求眼前的具体目标,不顾及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更缺乏稳定的、抽象的和普遍主义的规则意识。文章以桔镇的招商引资为例,来呈现压力型体制与策略主义逻辑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彬  刘红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调研发现,某些基层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沉资源,但为何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效的“空转”状态?现有研究多从行政压力型体制和基层政府策略主义行为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释面向。文章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出发,通过对粤西L镇的案例分析,提出逆向压力型体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逆向压力型体制不同于行政压力型体制,其关涉基层面对民生诉求时所承受的如何精准和精细回应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倚重情感关怀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对细致入微的情感治理的依赖,致使普遍性的技术治理在民生诉求回应中失准,从而造成农村基层的空转执行。因此,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时,需要警惕技术“负能”现象,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政策和供给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进忠   林悦盈  
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作为民政服务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如何有效拓展服务实践的深度成为站点持续发力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对福建省三个市的基层社会工作站的调研,发现乡镇社会工作站通过前移公共服务平台,兼顾个别对象和集体对象,以群体福祉和社区发展建设为介入焦点和最终旨归,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但服务过程还存在目标整合错位、服务能力受限以及服务持续困难等内在张力。服务型治理寓治理于服务,强调以动态、整体的视角,用专业服务解决源头问题的同时激活村庄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未来乡镇社会工作站服务路径的建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平等互动参与,以能力建设为服务导向,以内生驱动为发展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军  张兵  应瑞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靳涛  
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转型方式和策略的争论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本文在对转型策略争论回顾的基础上,认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方式取决于原计划体制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积累程度。本文明确提出转型的激进程度取决于原计划体制内部的矛盾积累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姜长云  
研究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 ,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主要是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对称、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之下 ,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 ,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折衷的产物。其中 ,以乡村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 ,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和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资本化问题 ,是其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基于以上分析 ,文章还探讨了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会不会提高企业效率、产权改革中的经营者持大股问题 ,以及产权改革的深化完善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渡  
乡镇治理结构调适是乡镇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当前乡镇治理结构主要受技术嵌入科层体制带来的乡镇治权刚性的影响,县域治理“泛中心化”突显,乡镇面临多任务同治下的负荷运转和回应过密化等结构性困境,促使乡镇政权采取非正式的调适机制,即通过接点构造和组织再造进行双重治理结构调适。乡镇政权通过吸纳治理和统分治理等机制提高了乡镇治理效率和适应性,完成各类上级中心任务。乡镇治理结构双重调适与县域治理泛中心化的适配具有多重制度逻辑,它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与基层治理能力的适配,也是基层治理锦标赛和基层治理结构的适配,更是非正式行政体制与非规范化乡土社会的适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慧玲  金向鑫  李金耀  
新中国区域财税治理历经70余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财税政策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释析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建立、发展、完善、创新的变迁过程和扶持型、倾斜型、建设型、创新型的演进路径,厘清央地财政关系、强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税费法律制度的内容取向和协调性、渐进性、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共同体、府际关系、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动力机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视角,提出了强化“财权适度”、规范“精准定位”和明确“效能政府”等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总体策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发林  
随着国际体系日趋制度化和大国间制度竞争加剧,国际制度成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常见工具,国际制度相关权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目标。国际制度何以能成为国家的政策工具?国家追逐与国际制度相关的何种权力?国家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如何使用国际制度工具?这些问题亟须系统的理论探索。借鉴方略和经济方略的相关研究,制度方略(institutional statecraft)可被用以概括国家运用国际制度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制度方略包含三大构成要素: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国际制度的内涵通过一个“属性—层级”框架得到梳理,不同概念间的关系被厘清。国际制度存在三重权力属性,即国际制度作为权力的结果、工具或来源。后两种权力属性具体表现为三类权力:操作性(规范塑造权、组织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工具性(议程设置权)和结果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主导权)。这些权力正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争夺的目标。在政策实践中,制度方略的操作策略区分为如下五类:利他、合作、诱陷、强迫和排他。制度内涵、权力属性和操作策略共同构成了制度方略的完整理论框架。制度方略概念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国际制度的权力属性和国家间的制度竞争,有助于中国国际制度策略的制定。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单克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广大群众实现“宜居”目标,那么就要坚持将商品住房作为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因而必须着力于化解高房价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要立足于房价去泡沫,让广大劳动者随着经济增长提高住房购买力,与此同时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以“安居”。改革的逻辑要立足新居民、让劳动者受益以及资本自担风险,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多渠道供给住房,实现各种收入阶层群体无缝隙全覆盖,坚持去泡沫化和控制改革风险的紧密结合,对商品住房要逐渐剥离资本属性实现去资本化,促进商品住房由资本定价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韬  王向阳  
(一)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给整个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然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为我国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乡镇企业,对新形势给乡镇企业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符林  
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核心任务之一,也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去杠杆是大的政策取向,这一政策落实没有先例可循,因此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杠杆总量、结构的实际情况,厘清各领域杠杆间的关系,分清主次轻重,把握好逻辑,找准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我国杠杆率的总量及结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戴仁荣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虽有所复苏但仍不见明显好转。当前,亚太经济合作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分享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红利,美国以TPP为抓手意图打造由其主导的亚太自贸区(FTAAP)。TPP的持续推演遵循着一国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以及国家亚太战略的综合考量这一逻辑规律。对于"剑指中国"的TPP,中国该如何做出战略选择,已是摆在我国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