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3)
- 2023(9430)
- 2022(7865)
- 2021(7058)
- 2020(5885)
- 2019(12710)
- 2018(12410)
- 2017(23261)
- 2016(12841)
- 2015(14055)
- 2014(13796)
- 2013(13369)
- 2012(12120)
- 2011(10885)
- 2010(10751)
- 2009(10105)
- 2008(9970)
- 2007(8850)
- 2006(7772)
- 2005(7025)
- 学科
- 济(47392)
- 经济(47301)
- 管理(45747)
- 业(43550)
- 企(36534)
- 企业(36534)
- 方法(20663)
- 数学(18132)
- 数学方法(18002)
- 财(16524)
- 技术(14999)
- 制(14358)
- 农(13922)
- 中国(12294)
- 业经(12023)
- 贸(10303)
- 贸易(10301)
- 务(10207)
- 财务(10183)
- 财务管理(10162)
- 易(10097)
- 体(9932)
- 学(9809)
- 企业财务(9677)
- 农业(9353)
- 技术管理(9176)
- 银(8727)
- 银行(8680)
- 环境(8595)
- 体制(8394)
- 机构
- 大学(186786)
- 学院(186684)
- 济(77285)
- 经济(75840)
- 管理(71240)
- 研究(63377)
- 理学(62197)
- 理学院(61561)
- 管理学(60621)
- 管理学院(60291)
- 中国(46246)
- 科学(40067)
- 农(38678)
- 京(38217)
- 财(36385)
- 业大(32832)
- 所(32656)
- 农业(30677)
- 研究所(29812)
- 财经(28809)
- 中心(28718)
- 江(27981)
- 经(26218)
- 经济学(24065)
- 北京(23256)
- 院(22729)
- 经济学院(21853)
- 财经大学(21478)
- 省(21298)
- 州(21213)
- 基金
- 项目(131387)
- 科学(102954)
- 基金(96627)
- 研究(90047)
- 家(87205)
- 国家(86519)
- 科学基金(73262)
- 社会(59701)
- 社会科(56781)
- 社会科学(56768)
- 省(51800)
- 基金项目(51740)
- 自然(48380)
- 自然科(47295)
- 自然科学(47277)
- 自然科学基金(46490)
- 划(43698)
- 教育(40940)
- 资助(37989)
- 编号(33630)
- 重点(30016)
- 部(29111)
- 创(29108)
- 制(28827)
- 创新(27439)
- 发(27394)
- 成果(26148)
- 国家社会(25769)
- 计划(25700)
- 科研(25502)
共检索到269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德华 高代珍 刘仲华 周跃斌 王坤波
为了揭示沱茶成型机理,对坯料含水量、汽蒸时间及汽蒸料叶温、含水量对沱茶压制成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坯料含水量、汽蒸时间及汽蒸料叶温、含水量对沱茶成型均有影响.压制沱茶适宜的技术参数是:坯料含水量13%~14%,汽蒸时间12~15 s,汽蒸料叶温85 ℃左右,汽蒸料含水量22%~23%.对沱茶压制成型起黏结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各处理的成型优劣及成茶的抗压强度大小的顺序是:坯料直接压制成沱茶、茶渣烘干样加入15%茶多酚、茶渣烘干样加入速溶茶、茶渣烘干样压制成沱茶.
关键词:
沱茶 原料 内含成分 成型 压制工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关键词:
沱茶 干燥工艺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徐超富 魏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由不同原料加工而成的沱茶中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滋味和色泽的各项品质因子,以探讨不同原料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滋味浓度较优,而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以滋味醇度较优.云南大叶种和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的沱茶有利于滋味浓度和醇度的协调,对改善滋味品质效果较好.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脂溶性色素含量比由云南大叶种加工的沱茶高,但由云南大叶种加工而成的沱茶色泽品质优于由湖南中小叶种加工的沱茶.由云南大叶种与湖南中小叶种配料加工而成的沱茶,其外形色泽和内质汤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叶底色泽花杂不匀...
关键词:
沱茶 品质形成 原料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军工研究所工艺技术能力的系统化提升,就是要将企业每项工艺工作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乃至延伸至观念、机制、改革等多个领域。通过工艺技术工作的系统化管理,使工艺技术能力通过自我研发和对外合作得到提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项关系得到正确解决,实现技术和管理工作"双创新、双提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工艺 品质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关键词:
茶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关键词:
茶树花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感观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雯 肖斌 王丽霞 蒲国涛 高婷 柳洁 李佼
【目的】研究杀青工艺对杜仲复合茶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杜仲复合茶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杜仲鲜叶与茶鲜叶以不同质量比(9∶1,7∶3,5∶5,3∶7,1∶9)混合,以及在3∶7质量比下,采用不同杀青方式(锅式、蒸汽、微波)生产的杜仲复合茶中各活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水浸出物)含量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微波杀青方式,以杀青功率和转速为试验因素,杀青功率设6和4kW 2个水平,杀青转速设350,300和250r/min 3个水平,两因素各水平两两组合形成6个处理,分析杀青条件对杜仲复合茶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杜仲鲜叶与茶鲜叶按3∶7的质量比混合时,杜仲复合茶中各活性成分...
关键词:
杀青工艺 杜仲复合茶 活性成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星 吴燕燕 王悦齐 杨少玲 王迪 麦志成
海鲈鱼因切小片后,存在不耐煮、容易散开、完整性差等品质问题而严重制约系列产品的开发,本研究开发一种适合海鲈鱼小片的品质改良工艺技术,通过单因素研究TG酶、明胶、蛋清粉及浸渍时间对鱼小片的品质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复合品质改良剂配方和工艺。结果表明:TG酶、明胶和蛋清粉均能提高海鲈鱼小片的耐煮性和完整性,最佳工艺为:TG酶添加量3.90%、明胶添加量2.40%、蛋清粉添加量6.00%,浸渍温度为0~4℃,浸渍时间为5.50 h,处理后的海鲈鱼小片耐煮性好、完整度高、色泽洁白、弹性适中、香气浓郁,微观结构观察表明其能使鱼小片组织结构更加紧密。该研究解决了海鲈鱼切小片加工的“瓶颈”问题,为用海鲈鱼生产火锅类、简易社区菜肴等系列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丁存善 卢嘉静 王荃
代学徒制是融传统的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我国口腔工艺技术行业发展需求和高职教育现状及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对高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析,积极促成专业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高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翯华 朱建军 杨萍
研究不确定情景下大型客机协同研制正态云模型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问题。建立了正态云模型的偏差熵测度,提出了面向云模型偏差熵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构建了面向多数据类型的正态云模型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工艺标准、工艺方案等五个指标的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商工艺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正态云模型评估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
关键词:
正态云模型 云偏差熵 协同研制 风险评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周跃斌 高代珍 徐超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了云南沱茶的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并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了沱茶滋味和色泽各项品质因子,对沱茶生化成分、脂溶性色素成分与沱茶滋味和色泽形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沱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是构成滋味浓度的特征因子,氨基酸,酚/氨值和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与配比是构成滋味醇度与爽度的特征因子.(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胡萝卜素值和(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脱镁叶绿酸酯 a+脱镁叶绿素 a)的大小,能较合理地解释沱茶外形色泽、内质汤色、叶底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关键词:
沱茶 滋味 色泽 品质 生化成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馨蕾 李凯夫 陈文军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用不同工艺参数压制白千层-尾巨桉中密度纤维板(MDF),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木片的蒸煮压力对白千层-尾巨桉MDF静曲强度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影响较大,而白千层木片与尾巨桉木片的混合比例则对内结合强度影响较大;对4.4 mm厚MDF试验成品的各项性能进行极差分析,得出在白千层与尾巨桉混合比例为1∶1、蒸煮时间为13 min、蒸煮压力0.95 MPa的条件下MDF的质量为最好,符合GB/T 11718-2009中对普通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性能要求。
关键词:
白千层 尾巨桉 中密度纤维板 正交试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