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67)
- 2023(4489)
- 2022(3723)
- 2021(3204)
- 2020(2725)
- 2019(6211)
- 2018(6234)
- 2017(11521)
- 2016(6722)
- 2015(7329)
- 2014(7261)
- 2013(7147)
- 2012(6597)
- 2011(6025)
- 2010(6038)
- 2009(4969)
- 2008(4681)
- 2007(3972)
- 2006(3360)
- 2005(2849)
- 学科
- 济(28863)
- 经济(28847)
- 管理(18436)
- 方法(16939)
- 数学(15980)
- 数学方法(15649)
- 业(14062)
- 企(11496)
- 企业(11496)
- 学(10944)
- 环境(10315)
- 中国(5588)
- 划(5586)
- 农(5526)
- 和(5266)
- 生态(4851)
- 财(4742)
- 资源(4731)
- 地方(4659)
- 业经(4054)
- 规划(3989)
- 环境规划(3864)
- 理论(3808)
- 农业(3800)
- 壤(3798)
- 经济学(3789)
- 土壤(3785)
- 贸(3440)
- 贸易(3438)
- 税(3364)
- 机构
- 学院(93911)
- 大学(93898)
- 研究(34549)
- 济(34465)
- 管理(34452)
- 经济(33821)
- 理学(30698)
- 理学院(30312)
- 管理学(29235)
- 管理学院(29105)
- 科学(26244)
- 中国(24261)
- 农(22937)
- 京(20050)
- 业大(19786)
- 所(19034)
- 农业(18290)
- 研究所(18042)
- 中心(15689)
- 财(13780)
- 江(13499)
- 院(12753)
- 室(12400)
- 北京(12238)
- 农业大学(12155)
- 范(11936)
- 实验(11779)
- 师范(11730)
- 省(11672)
- 财经(11613)
- 基金
- 项目(73989)
- 科学(58056)
- 基金(55071)
- 家(51602)
- 国家(51343)
- 研究(45448)
- 科学基金(42859)
- 自然(31658)
- 自然科(30930)
- 自然科学(30922)
- 自然科学基金(30300)
- 省(29726)
- 基金项目(29232)
- 社会(28226)
- 社会科(26877)
- 社会科学(26872)
- 划(26115)
- 资助(23091)
- 教育(21154)
- 重点(18077)
- 计划(17341)
- 编号(16168)
- 发(16015)
- 科技(15731)
- 科研(15530)
- 部(15452)
- 创(14953)
- 创新(14151)
- 专项(12719)
- 大学(12705)
共检索到124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强 李智超 厚凌宇 宋立国 孙启武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历山 土壤 典型植被 海拔 微生物碳代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萌 卢杰 于德水 张新生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种典型植被类型(草甸、灌丛和乔木林)下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并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草甸、灌丛和乔木林3种植被下,土壤SOC、MBC和HFOC含量表现为灌丛>乔木林>草甸,在灌木、乔木林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是96.34,95.85和66.15 g/kg,MBC含量分别为1 540.96,611.02和511.40 mg/kg,HFOC含量分别为61.75,58.65和41.02g/kg;而在10~2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为65.76,57.43和30.97 g/kg,MBC含量分别为289.90,184.02和84.15 mg/kg,HFOC含量分别为40.77,31.26和19.57 g/kg,且均以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EOC、POC和LFOC含量表现为乔木林>灌丛>草甸,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乔木林、灌丛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23.97,21.84和14.26 mg/kg,POC含量分别为30.11,24.94和12.96 g/kg,LFOC含量分别为12.55,1.93和1.21 g/kg;而在10~2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11.83,10.62和4.68 mg/kg,POC含量分别为9.79,6.29和5.32 g/kg,LFOC含量分别为5.50,0.77和0.43 g/kg。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中,SOC与EOC、HFOC,EOC与POC和HFOC,以及POC与LFO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乔木林土壤中,SOC与MBC、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在灌丛林和草甸中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且其分布具有表聚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郝瑞军 方海兰 沈烈英 车玉萍
选择上海市5种典型植物群落采样并布置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观测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大小及动态变化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但均高于草坪;而同一群落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高低顺序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草坪(黑麦草Lolium peren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不同植物群落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群落土壤有机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玉连 陆梅 曹乾斌 李聪 冯峻 王志胜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 <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关键词:
广西 喀斯特:生态系统 生态过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张学玲 刘宇新 李志 牛德奎 郭晓敏 张文元
对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和土壤养分性状的16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4 9,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磷、钾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5 4,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钾、钙、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铜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官凤英 邓旺华 范少辉
以毛竹光谱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光谱曲线和一阶导数曲线进行分析,探明了不同季节毛竹林的光谱特征及其与典型树种的光谱差异,为毛竹林的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光谱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出现1个反射峰和1个吸收谷,这2个峰的对应波长分别为556和680nm,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明显增大。2)大年毛竹林春季和夏季的一阶导数曲线的红边波段呈"双峰",秋季和冬季呈"单峰",夏季的红边位于700nm,其他季节红边位于718nm;小年毛竹林秋季的一阶导数曲线的红边波段呈"双峰",冬季呈"单峰",红边均位于718nm;不同季节毛竹林红边振幅大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3)毛竹林与其他典型植...
关键词:
毛竹 光谱特征 红边参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红 覃炳醒 孙铭隆 周志强
利用大兴安岭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的样方调查资料,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强度林火干扰下草类--白桦林和草类--落叶松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因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样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火烧强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未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变化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明显高于未受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2)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降低;而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年增加变化量呈上升趋势,增加的程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与火烧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丽宏 王彦辉 熊伟 于澎涛
通过对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持水能力及渗透性的测定,分析了宁夏六盘山南坡典型森林植被类型的持水性能和渗透能力。结果表明,六盘山典型植被的最大贮水能力486.5 604.8 mm,有效贮水能力61.0 292.1 mm,砾石体积含量的大小是影响土壤有效贮水能力的关键因素。典型植被土壤表层(0 10 cm)的初始入渗速率4.0024.99 mm.min-1,稳定渗透速率1.18 15.17 mm.min-1。利用Kostiakov方程、Horton方程和Philip方程模拟了土壤渗透过程,表明Horton方程是较好的模拟形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水分渗透起到关键作用,而砾石含量是通过影响土壤非毛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鹏 宋献方 侯士彬
植被对土壤水动态的影响研究对认识水循环机理和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崇陵实验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负压计对太行山区的3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和侧柏覆被下的土壤水势进行观测。通过土壤水势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土壤水势在年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水势在3~6月缓慢下降,7~8月波动上升,9~10月下降,且3种植被在丰水年的土壤水势差异大于枯水年。从土壤水势剖面可以看出,荒草地土壤水蒸散发消耗集中在0~50 cm土层,刺槐林地在0~90 cm都有较大水分消耗,侧柏林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具有较小的水分消耗。通过降水后土壤水势的变化可以看出,刺槐林地土壤对降水入渗的反应时间最快,侧柏林地土壤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山 范巧兰 刘凯 陈耕 张冬梅 贾峥嵘 柴永峰 席凯鹏 张建诚
为研究连续种植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连续种植3年转基因棉花晋棉26和中棉所41大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种植年限对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影响不同,随着种植年限和棉花残茬进入土壤生态系统,转基因棉花土壤细菌占总量的百分数有降低趋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比例低于非转基因品种;转基因棉花土壤真菌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转基因棉花连续种植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党亚爱 李世清 王国栋 邵明安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碳 剖面分布 黄土高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杨 赵洋毅 段旭 曹光秀 杜玉雪
采用野外定位实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西南典型红壤土石山区4种公路边坡护坡植物根系特征及其对同空间内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植物根系属V type垂直构型,草本植物为散生须根属M type团网构型,4种植物根系呈浅层化分布,代表根径均为细根,草本植物根系长度、干质量、表面积均大于灌木植物,且分布趋势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根系分布与同空间内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P<0.01),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干重等特性对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影响,结构方程路径总系数达0.99,根系结构由粗根含量决定,且对土壤含水率存在系数-0.39的显著负相关,对根系特性和根系延伸范围存在总系数-1.50和-1.54的极显著负影响.草本植物对较浅或贫瘠的土壤边坡的适应性更好,其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更好,而土层较深边坡建议选择灌草搭配的方式来达到保水固土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