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24)
- 2023(17293)
- 2022(14768)
- 2021(14079)
- 2020(11588)
- 2019(26865)
- 2018(26879)
- 2017(51766)
- 2016(28272)
- 2015(32061)
- 2014(32268)
- 2013(31673)
- 2012(29416)
- 2011(26681)
- 2010(27139)
- 2009(24751)
- 2008(24298)
- 2007(21469)
- 2006(19129)
- 2005(17234)
- 学科
- 济(116095)
- 经济(115977)
- 管理(79007)
- 业(76577)
- 企(63383)
- 企业(63383)
- 方法(48904)
- 数学(41385)
- 数学方法(40634)
- 中国(33992)
- 农(32960)
- 地方(28949)
- 业经(27292)
- 财(26551)
- 学(24293)
- 农业(22071)
- 理论(21136)
- 制(20792)
- 贸(20619)
- 贸易(20601)
- 易(19910)
- 和(19222)
- 银(18483)
- 银行(18438)
- 技术(18250)
- 策(18023)
- 行(17719)
- 环境(17693)
- 融(17499)
- 金融(17495)
- 机构
- 学院(398412)
- 大学(397044)
- 管理(155499)
- 济(155471)
- 经济(151762)
- 研究(137159)
- 理学(133187)
- 理学院(131624)
- 管理学(129128)
- 管理学院(128382)
- 中国(103643)
- 京(86687)
- 科学(85078)
- 财(72245)
- 所(69548)
- 农(64428)
- 研究所(62992)
- 中心(61973)
- 江(61070)
- 业大(57926)
- 财经(56416)
- 范(56271)
- 师范(55800)
- 北京(55636)
- 经(51047)
- 院(50172)
- 农业(49982)
- 州(49890)
- 师范大学(44715)
- 经济学(44696)
- 基金
- 项目(264201)
- 科学(206909)
- 研究(196342)
- 基金(187940)
- 家(163092)
- 国家(161622)
- 科学基金(138305)
- 社会(120656)
- 社会科(114154)
- 社会科学(114122)
- 省(104519)
- 基金项目(98802)
- 教育(91339)
- 自然(89790)
- 划(87982)
- 自然科(87675)
- 自然科学(87656)
- 自然科学基金(86025)
- 编号(82488)
- 资助(78510)
- 成果(68359)
- 发(59165)
- 重点(59141)
- 课题(57936)
- 部(57551)
- 创(54531)
- 创新(50642)
- 项目编号(50145)
- 科研(49607)
- 教育部(49186)
- 期刊
- 济(179767)
- 经济(179767)
- 研究(121520)
- 中国(83061)
- 学报(60276)
- 管理(59708)
- 农(59440)
- 科学(56991)
- 教育(53975)
- 财(53636)
- 大学(45898)
- 学学(42589)
- 农业(41106)
- 融(37790)
- 金融(37790)
- 技术(37236)
- 业经(30805)
- 经济研究(27905)
- 财经(26578)
- 图书(23734)
- 问题(23157)
- 经(22719)
- 业(21846)
- 技术经济(19397)
- 科技(19097)
- 理论(18674)
- 现代(18504)
- 版(18051)
- 坛(17985)
- 论坛(17985)
共检索到606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玮 董靓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炜
本文认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合理利用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要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探索了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内容;剖析了,目前我国名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而,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姗 李欣韵 魏方
当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为城市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借借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功经验,以江苏常州为例,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并对旧城的保护与更新、如何延续历史文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新城建设带动旧城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江苏常州 旧城保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江 梁励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有着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对其产生的背景,即明清佛山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这些遗产的空间载体的研究,综述了佛山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色,结合对其生存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法定的形态规划中,通过保存相应的场所、维持空间的致密性、寻找相关的线索建立路径和结构性网络的方式,来实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从而实现其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佛山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态规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董亚娟 马耀峰 孙根年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提出了新的挑战,体验经济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不和谐体现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资源禀赋和体验经济内涵、旅游产品形式和游客体验本质的不和谐三个方面。在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基础上,从开发理念、产品设计和旅游服务等角度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化的思路,并结合典型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进行案例研究。
关键词:
体验经济 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 西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孔旭红 蒋长春
文章从资源、经济发展程度、旅游业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我国3个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泉州、乐山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出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名城形象的创新和区域合作等发展观念的改变。
关键词:
旅游 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 泉州 乐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晓玲
与一般城市一样,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发展历史和承载历史信息的特殊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应发挥其文化的特殊资源优势,以文化的视野来发掘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动力。论文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应在整体层次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贯穿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动态观,将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层次,促进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 整体层次 保护 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钺 李夙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研究了如何分析和把握名城特色的问题 ,提出了分层面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研究了名城特色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并结合长沙市的具体情况 ,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名城特色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光宇 胡燕 曹昌智
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认定、保护、传承的核心和基础,是通过深入系统发掘研究,清晰认知其重大价值与文化特色。只有抓住根本,才能读懂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历史,知其价值特色和文化基因本源所在,进而把握历史文脉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厘清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思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山东潍坊为例,从全域自然人文资源梳理整合切入,透过历史空间形态演变和地域文化源流解析,进行鞭辟入里的认知研究,为探索坚守价值导向途径和方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奉以刍荛之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阳建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只是单纯地考虑如何保护,过多注重自身技术体系的完善与规划编制成果形式的表达,忽视历史文化名城自身发展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能够应对快速城市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讨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实问题与矛盾,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最后从战略作用、保护模式、评价体系、城市设计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就如何改进和优化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技术路线,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正元
旅游事业和历史文化名城之间,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如雅典、罗马、威尼斯、巴黎、伦敦、北京、西安、曼谷、德里、雅加达等等,既有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旅游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现代旅游业不仅仅是组织人们观赏风景,游山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长英
北海,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一直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桥头堡之一。早在1984年4月,在中国拉起改革开放帷幕之时,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0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广西北海已成为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枢纽和门户。一、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云 刘丹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利用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书为例,探讨在当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意义,并探索具体的保护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