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9)
- 2023(5640)
- 2022(4846)
- 2021(4755)
- 2020(3985)
- 2019(9035)
- 2018(8886)
- 2017(16607)
- 2016(9183)
- 2015(10560)
- 2014(10373)
- 2013(10106)
- 2012(9962)
- 2011(8795)
- 2010(8825)
- 2009(8176)
- 2008(8030)
- 2007(7183)
- 2006(6370)
- 2005(5717)
- 学科
- 济(36285)
- 经济(36246)
- 管理(21652)
- 业(17588)
- 地方(14844)
- 企(12462)
- 企业(12462)
- 方法(12104)
- 农(12084)
- 数学(10396)
- 数学方法(10189)
- 中国(10013)
- 学(9620)
- 农业(8165)
- 财(7803)
- 业经(7284)
- 制(6693)
- 地方经济(6636)
- 环境(5920)
- 理论(5570)
- 贸(5499)
- 贸易(5489)
- 易(5176)
- 和(5147)
- 工作(4967)
- 融(4536)
- 金融(4533)
- 体(4413)
- 土地(4405)
- 教育(4344)
- 机构
- 大学(125567)
- 学院(125093)
- 研究(46019)
- 管理(43407)
- 济(43027)
- 经济(41665)
- 理学(36357)
- 理学院(35683)
- 管理学(34750)
- 管理学院(34500)
- 中国(34226)
- 科学(31795)
- 京(28920)
- 农(24024)
- 所(23669)
- 中心(22478)
- 研究所(21523)
- 财(20952)
- 范(20835)
- 师范(20642)
- 江(20502)
- 业大(20495)
- 农业(18877)
- 北京(18288)
- 州(17425)
- 院(17128)
- 师范大学(16842)
- 省(16770)
- 财经(15807)
- 南(14779)
- 基金
- 项目(86045)
- 科学(66450)
- 研究(61386)
- 基金(60617)
- 家(53921)
- 国家(53469)
- 科学基金(44864)
- 社会(37273)
- 社会科(35031)
- 社会科学(35015)
- 省(34355)
- 基金项目(33337)
- 自然(30050)
- 自然科(29248)
- 划(29240)
- 自然科学(29238)
- 自然科学基金(28651)
- 教育(27168)
- 编号(25580)
- 资助(23734)
- 成果(21256)
- 重点(19486)
- 发(19077)
- 课题(18151)
- 部(17497)
- 创(16667)
- 计划(16145)
- 科研(16059)
- 创新(15700)
- 大学(15327)
共检索到197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面临的新问题和需求,从建筑学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功能置换是影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改造的重要因素,并以无锡市南长街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总结了功能置换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营造的三大特色——空间的复合性、界面的艺术性和场所的历史感,并对营造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峰 明庆忠 侯兵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对体验经济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中面临的问题和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了功能置换的改造手法,阐述了功能置换与体验经济的关系,归纳了功能置换的三种具体形式,并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分析了功能置换的内容。
关键词:
体验经济 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体验需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志斌 张琦 陶韬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一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既需保护也要发展。以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方式。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解读,通过适应现代生活的后续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整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岚
如何在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做到街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地方与社会特征的延续,是论文所关注的课题。以温州朔门历史街区更新为例,以探索通过有机更新模式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 朔门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钟行明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活力复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妍 徐永战 陆磊
如何保护历史街区形态,延续城市记忆是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南通寺街—西南营片区为例,首先针对街区中开放空间进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问卷调研,发现街区中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了解居民对传统街区的发展要求。然后,以街区形态再生为目的,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接下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再生策略,如社区参与策划、人性化设计、功能多样性、街区文化网络等,使街区形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开放空间形态 再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晓 陆邵明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这释的角度出发,挖掘呈现地方文化特色;借用叙事的手法,从"物"、"场"、"事"的角度,通过"保留、改造、再现"的方式,结合小镇日常生活,构建有乡愁文化记忆的街区公共空间,为其他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奇峰 蔡天抒
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是20世纪初潮汕华侨打工经济回流与外商投资共同推动城市化的结果。随着城市中心漂移,其商业垄断地位渐失,物质结构与社会结构双向老化。房屋产权细碎化,预期收益不稳定,使得地方财政与市场资本的空间生产均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新区,旧城则被负向循环锁定。小公园街区从改善居住条件到追求城市土地收益,经历了"见缝插针"式的独栋危房改造、"成片配套"式的居住组团建设、"大拆大建"式的空间生产三个改造阶段,最终政绩效应与市场利益的契合使小公园街区的改造沦为权力和资本主导下以土地效益为目标的城市开发活动。本文从小公园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困境出发,讨论了保护规划预期与实际开发博弈的深层矛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勇 崔景 倪烨昭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承载着多元主体的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其空间品质是环境质量与精神感知关系的相互映射。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从物质空间、历史文化以及心理感知3个维度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空间品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路径、变量路径效应与满意度的关系特征、居民满意度特征,最后分析3个维度满意度差异性的成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司洁 李欣鹏 薛靖裕 李锦生
伴随着旅游文化消费的兴起,通过商业开发改善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品质和整体空间活力,已是当下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北院门历史街区核心区人群活动的热力值、热区占比分析,发现了餐饮业在该区域占主导地位,而历史遗产则处于衰败的现状。同时,结合对原住居民的调查访谈,认为北院门历史街区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且对历史街区的地方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提出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商业开发,应当以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前提的观点,并提出规划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健 王勇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提出了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异托邦"空间。基于"异托邦"空间内涵的理解,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本质上就是一种城市"异托邦"空间,因而拓展了其保护的意义。基于城市"异托邦"的历史街区保护应重在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构特征的解读,并从生活空间的回归、矛盾空间的并置、公共空间的叠合、市民主导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空间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异托邦 城市空间 营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