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5)
- 2023(7630)
- 2022(6086)
- 2021(5921)
- 2020(4752)
- 2019(10491)
- 2018(10222)
- 2017(18223)
- 2016(10192)
- 2015(11298)
- 2014(11068)
- 2013(10748)
- 2012(9847)
- 2011(8815)
- 2010(8937)
- 2009(8401)
- 2008(8459)
- 2007(7609)
- 2006(6836)
- 2005(6287)
- 学科
- 济(36792)
- 经济(36746)
- 管理(35600)
- 业(29867)
- 企(25931)
- 企业(25931)
- 财(14738)
- 方法(14319)
- 农(13755)
- 数学(11689)
- 数学方法(11537)
- 业经(11065)
- 中国(10472)
- 农业(9772)
- 务(9343)
- 财务(9317)
- 财务管理(9291)
- 企业财务(8873)
- 学(8750)
- 制(8742)
- 银(7593)
- 银行(7582)
- 行(7166)
- 地方(7113)
- 策(6963)
- 划(6905)
- 融(6797)
- 金融(6797)
- 理论(6634)
- 发(6124)
- 机构
- 大学(136828)
- 学院(136091)
- 管理(52544)
- 济(51675)
- 经济(50227)
- 研究(48140)
- 理学(43018)
- 理学院(42424)
- 管理学(41639)
- 管理学院(41331)
- 中国(39735)
- 京(29996)
- 科学(28983)
- 财(28823)
- 所(24235)
- 中心(23318)
- 江(22130)
- 研究所(21823)
- 财经(21253)
- 农(21153)
- 范(20397)
- 师范(20228)
- 经(19390)
- 北京(19210)
- 院(18121)
- 业大(17918)
- 州(17532)
- 师范大学(16543)
- 农业(16179)
- 财经大学(15902)
- 基金
- 项目(88860)
- 科学(70371)
- 研究(66433)
- 基金(64783)
- 家(56963)
- 国家(56469)
- 科学基金(48019)
- 社会(41607)
- 社会科(39229)
- 社会科学(39220)
- 基金项目(33809)
- 省(33427)
- 自然(30828)
- 教育(30676)
- 自然科(30069)
- 自然科学(30065)
- 自然科学基金(29497)
- 划(29019)
- 编号(26944)
- 资助(26275)
- 成果(22551)
- 重点(20552)
- 部(19836)
- 课题(19195)
- 发(18855)
- 创(17910)
- 国家社会(17476)
- 科研(17252)
- 性(17018)
- 教育部(16992)
共检索到219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欢 何浪 周珈羽 薛宁涵 徐莉
受保护“历史观”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空间规划多以具有典型历史价值的地区为对象,缺乏对其他空间历史特征和遗产价值的认知,不利于全域文化遗产网络格局的构建。在这种背景下,文章引介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的相关经验,在梳理其发展脉络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英格兰牛津郡历史景观特征评估的地方实践。之后,从理念认知、内容框架和支撑保障维度入手,提出遗产保护“景观”范式转变、厘清文化遗产空间类型构成、明确不同尺度的规划内容衔接和建设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等建议,为我国构建文化遗产空间网络格局提供思路,最终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微
基于荷兰福尔曼和戈德罗恩的以斑块、廊道和基质作为景观结构要素的研究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阐述荷兰传统村镇景观格局特征及发展过程。宏观尺度(省域)是基于土地原有格局发展的农业景观宏观格局,中观尺度(小流域)是沿水系廊道发展的景观格局,而微观尺度(村落)则是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发展的景观格局。研究可为中国在村落改造、乡土遗产景观网络构建以及生态网络保护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金一博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乡村河流整治实践中,大部分新农村河流建设采取的方法都是以水利工程为主,渠化现象较为严重,这种不恰当的乡村河流建设模式形成千河一面的局面,景观特色缺失,同时降低了河流的生态效益。加强对乡村河流研究,有效识别乡村河流风貌特征,进行基于地方特色乡村河流建设模式的探索已成为乡村河流治理建设的关键。本文借通过鉴英国景观特征法对广州南沙第3、7、11、14、18涌景观风貌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河涌景观风貌带的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河流景观风貌带的概念,确定了基于视觉感知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耀华 张玮
在五行五方、天人合一等传统宇宙观影响下,中华五岳从广阔自然山川中被中国古代王朝"序"成名山系列,以其显赫的景观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五方呼应,最终成为历史时期的国家象征,受到国家祭祀,并展现出不同尺度鲜明的空间景观特征。宏观上,基于五行学说对自然运行规律的认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结合,形成大尺度地理—政治、自然—文化复合空间景观,彼此呼应,启运华夏;中观上,基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各岳营造了天、地、人不同的空间景观,通过轴线强化了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万物秩序;微观上,基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人地和谐观,人文建筑精心选址,巧妙构建,主题突出。这些景观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理念,对当今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在宏观国土尺度上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美丽中国,中观景区尺度上尊重自然文化背景,塑造特色主题景观,微观建设尺度上科学选址,合理规模,最小程度干扰自然与文化环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安琪 夏畅 林坚 楚建群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蔓延式增长和生态空间持续性萎缩成为普遍的现象,以地表硬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得到广泛关注,而景观扩张指数(Landscape Expansion Index,LEI)是测度这一现象的重要工具。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由于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以及城市绿化率的提高,硬化地景观的收缩与消亡已成为城市景观演变的另一重要形式,因此亟需新的有效手段来刻画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在LEI指数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演化特征指数(Landscap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dex,LECI),尝试综合描述城镇化过程中硬化地景观斑块扩张与收缩的动态特征;并基于邻域特征计算的景观演化特征指数,包括景观演化模式识别指数(Landscape Evolution Pattern Index,LEPI)和景观演化规模指数(Landscape Evolution Area Index,LEAI),协同分析两个或多个时相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的斑块新生与消亡。本文将LECI指数应用于武汉都市发展区1990-2010年期间的城市硬化地景观演变过程中,与基于最小包围盒的景观扩张指数(LEI)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LEPI能准确识别不同规模和形状斑块的空间扩张模式,LEAI能够较好反映斑块扩张强度并表征景观扩张方向;(2)LEPI能有效识别城市景观演变中消亡斑块的湮灭模式,研究区内硬化地景观消亡现象明显加剧,可能与政府加强城市内部改造及绿化建设有关;(3)LECI指数变化分析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研究期内的城市景观扩张强度有所放缓,飞地式和边缘式空间增长构成斑块演变的主体,城市硬化地景观扩张模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异规律,随距主城区的远近呈现填充式/包围式、边缘式/邻接式到飞地式/孤立式的演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小蓓
公众参与被视为乡村景观保护的重要而有效的渠道之一。日本公众参与乡村景观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以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和越后妻有为例,提出合掌村是以当地社区居民为主导力量的内生驱动型保护模式,而越后妻有则是以外界力量介入为诱因的外力拉动型乡村景观保护模式。提炼总结了两者在公众参与乡村景观保护方面的经验,提出其对中国乡村景观保护的启示与建议,以期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景观 公众参与 合掌村 越后妻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紫雯 陈伟
城市传统景观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积淀起来的文化遗产,城市必须保护那些经过时间沉淀、构成城市风貌的景观特征。引用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景观特征保护与城市文化复兴的若干范例,提出了要在景观规划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制定城市设计导则,以发挥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导控管理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景观的动态发展规律,要求在保护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有地方魅力的、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城市景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黎明 李振鹏 马俊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景观生态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莹莹 谈石柱 陈倩婷 吴倩倩 斯娜莎 申亚梅 严少君
【目的】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方法】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结果】(1)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2)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结论】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裴昱 杨锐 党安荣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生成于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价值转向,并渐趋方法论属性。榆林古城兼具文化与自然的时空层积,具有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开展研究的基础和意义。聚焦城市历史景观方法首要步骤“资源全面梳理与价值评估”,完成榆林古城历史层积过程解译,归纳为格局建构期、平稳积淀期、探索建设期、理性发展期并梳理层积状态;形成榆林古城历史层积价值评估,剖析维持、覆盖、并置、衰退、新生五种模式的表征和动因。总结得出榆林古城历史层积价值要点在有形要素上体现在空间格局的稳定性、城墙门楼与街巷体系的多层性,在无形要素上体现在集体记忆的累加性,以期为精细化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荆玉平 张树文 李颖
城乡交错带中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常常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利用2005年净月开发区的2.5m分辨率SPOT5遥感影像、DEM数据和1∶2000正射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采用500m×500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909块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净月开发区中农田和林地占有绝对优势;农村居民地的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形成了农村居民地、林地、旱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各类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庞慧焕 印春生 田壮 崔曲 方淑波
如何量化城市中土壤Pb的空间分布是城市土壤P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景观格局指数、人口和经济指标、交通流量和道路密度等为变量,采用景观变量空间插值、滑动窗口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沿城市化梯度上土壤Pb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Pb不仅受交通流量的影响,也与景观格局指数所反映的城市化过程有关。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景观形状指数(LSI)和道路密度(RD)可以解释69%土壤铅的空间变化,景观形状指数(LSI)和道路密度(RD)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6%、13%。说明景观破碎度、复杂性越高,道路密度越高,土壤Pb的浓度值越高。研究证明梯度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解释城市化扩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汉初 孙中瑞 吴佳雨 虞虎 杨显明 周道静
景观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现,对于人类健康和福祉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也是基于自然旅游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的前置条件。景观美学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公认的难题,目前尽管诸如国家公园等一些景观规划和决策都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国内研究仍缺乏关于区域尺度的景观美学价值评价。论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从景观的自然性、多样性和独特性3个维度,尝试从区域尺度评估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结果显示: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处于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等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2%、20.2%、32.4%、21.4%和13.8%。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藏东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峰区域以及藏北羌塘高原区域;低值区除集中分布于那曲—阿里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干旱荒漠以外,还广泛分散分布于中部的东部地区。多样性、自然性和独特性对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程度逐次降低。西藏4个国家公园备选地中,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冈仁波齐和羌塘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空间景观价值评估以及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建设、景观规划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小飞 彭建 王仰麟 吴文斌 杨鹏 刘焱序 宋治清 薛怡珍
全球变化包含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自然、人为及共同作用下引发的转变,是当前景观结构与功能保障面临的主要挑战。景观生态适应性是指景观这一地表镶嵌体吸纳上述影响并维持主要功能的特性,涉及不同景观类型、组成单元及层级在不同时空尺度中的不同程度转变。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切入,以景观系统作为缓解与适应全球变化冲击的主体,整合农业景观、城市景观等相关研究案例,凝练当前景观系统适应全球变化过程的特征为:(1)由部分因子的绝对主导转向复合因子共同作用;(2)景观类型内部趋同,景观多样性及独特性降低;(3)同类景观间功能等级分明、分工明确,跨区域时空联系增强;(4)不同景观类型间空间边界清晰,过渡带景观功能退化。就当前全球变化议题,建议后续研究应加强:不同景观类型或组成单元的适应能力对比及其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健康的适应途径尺度联系解析;多学科、多部门研究在全球变化情景下的有效整合;景观系统适应性或适应能力量化分析方法的深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洪忠 杨世瑜 吴志亮
元江彩色膏林是一处独特的林柱状地质景观,有丰富的景观形态,生态环境具热带干热特征,影响成景的因素多样:近水平的产状;均处断陷盆地或高原山间沉积盆地,有深大断裂发育控制;地壳抬升有利于台地的侵蚀;垂直节理发育利于下渗与切割柱体;流水扮演了雕塑师的作用。此外,在元江干热河谷气候条件下,膏盐渍化成景机制特别,形成膏盐泥状硬壳,保护了柱体,使之不倒。
关键词:
彩色膏林 景观特征 成景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