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6)
- 2023(2064)
- 2022(1910)
- 2021(1867)
- 2020(1404)
- 2019(3244)
- 2018(3024)
- 2017(5908)
- 2016(3290)
- 2015(3842)
- 2014(3702)
- 2013(3575)
- 2012(3184)
- 2011(2898)
- 2010(2932)
- 2009(2563)
- 2008(2374)
- 2007(2171)
- 2006(2108)
- 2005(1977)
- 学科
- 济(15738)
- 经济(15720)
- 地方(8427)
- 农(7279)
- 业(6017)
- 中国(5903)
- 农业(5094)
- 管理(5038)
- 方法(4158)
- 发(4043)
- 地方经济(4004)
- 数学(3863)
- 数学方法(3839)
- 发展(3371)
- 展(3370)
- 学(3009)
- 业经(2839)
- 镇(2839)
- 财(2758)
- 城市(2705)
- 环境(2636)
- 收入(2497)
- 企(2416)
- 企业(2416)
- 城市经济(2355)
- 制(2301)
- 形成(2206)
- 城镇(2195)
- 融(2115)
- 金融(2113)
- 机构
- 学院(45447)
- 大学(45032)
- 济(19306)
- 研究(19116)
- 经济(18892)
- 管理(15104)
- 中国(13305)
- 理学(12943)
- 理学院(12655)
- 管理学(12344)
- 管理学院(12257)
- 科学(12041)
- 所(9944)
- 京(9687)
- 农(9607)
- 研究所(9070)
- 中心(8686)
- 范(8410)
- 师范(8353)
- 财(8234)
- 湖(7573)
- 农业(7430)
- 江(7308)
- 业大(7165)
- 省(7044)
- 师范大学(6852)
- 院(6684)
- 经济学(6483)
- 财经(6359)
- 科学院(6272)
共检索到70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力三
分四个历史阶段分析论述了洞庭湖区城镇职能的演变过程。认为:①南北朝以前,由原始聚落向军事型城镇过渡;南北朝时期的城镇,以行政中心为主;唐、宋时期,商贸因素在城镇职能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明清时期,粮棉贸易成为城镇的特色职能。②城镇发展和空间分布的趋势,与洞庭湖环境变迁、人类活动轨迹基本一致。③城镇职能大体经历了军事型→行政型→经济型这一变化过程。④至清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县镇———乡镇四个市场层次。还结合历史情况对现代洞庭湖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城镇 职能 演变 洞庭湖区 以史为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玮娟 王旭 史璇
三口河系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是洞庭湖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江湖关系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该地区代表站南咀站和杨家垱站长系列水文水质资料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年际与年内两个尺度,系统探讨了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质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年内TN、高锰酸钾指数表现为丰水期小,枯水期大,而TP表现为丰水期大,枯水期小的演变规律。然后从影响水量与水质两方面的因素,分析了该地区水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最后从水利工程的建设、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法律法规与节水宣传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洞庭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潘思妍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国华 王亚力 李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王克林 任勃 杨刚 李峰
从水域面积、水文环境、水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展绿化工程、加强蓄洪能力建设、调整湖区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等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
洞庭湖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璇 肖伟华 段玮娟 赵志轩 王旭 郝彩莲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等换水特征是其水文条件的重要表征。下垫面条件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泊地形和来水条件等,使洞庭湖换水特征发生很大变化。研究1960s以来洞庭湖换水特征的历史演变,特别对三峡工程后换水量差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得到湖泊换水特性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对今后湖泊水量控制提供参考。分析了1961~2008年洞庭湖换水频率变化,1990s前换水频率的降低趋势一定程度上表征湖泊的自然衰退趋势,1990s后衰退趋势趋缓;而三峡蓄水运行后与90年代以来的换水量差值为146.47亿m3,枯、丰水期分别为48.34亿m3和98.14亿m3。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庭生
洞庭湖地区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属于我国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合4,993.63万亩),境内水域宽广,平原辽阔,山丘环境。构成了西、南、东三面高,向北面敞口的不完整盆形地貌。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为农林牧业的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土壤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土壤资源特点1.土壤类型众多,分布差异明显洞庭湖地区土地辽阔,高差悬殊,既有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山山地,也有低至海拔26米的河滩。全区共有9个土类、17个亚类、77个土属。在立体分布上,既有从典型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依次出现的红壤亚类、棕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力三 熊鹰
本文对人口和劳力、城镇、交通运输几个与洞庭湖农业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历史分析,认为:①湖区历史人口和劳动力的变迁,受外来人口机械变动影响较大,大体外来人口移入多,人口就发展;反之,则下降。人口数量几度起落,变化较大,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进程。②湖区的村落和城镇发展较早,其变迁与湖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居民点由于农业经济条件特别优越,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有的因为水运便利,成为附近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进而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盛衰、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寡、城镇发展的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洞庭湖区 人口 城镇 交通运输 历史演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柳思维 徐志耀 唐红涛
在参考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的城镇化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0~2009年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及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大,但仍不稳定;人力资本投资对洞庭湖区域城镇化的作用尚不显著。因此,要改变当前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动力不充足、不稳定的问题和促进湖区从"粗放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换,就必须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深化分工和夯实产业基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并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苏静
利用环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低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在其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并且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地区内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在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但这主要来自于地区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地区富裕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张志业 赵迪 龙凌 杨雨
【目的】诊断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适宜性,为可持续旅游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旅游城镇化适宜性内涵及形成机理,从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17个县域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两两之间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指数的县域年际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近20年来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彼此适宜性程度较低,适宜类型以较低适宜和中度适宜为主,高度适宜类型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市发育较完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城镇发展水平为适宜性的增强提供了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为适宜程度的良性转变提供了条件支撑。【结论】现有旅游生产和城镇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较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对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改变发挥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旅游城镇化适宜类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亚力 吴云超 赵迪 熊建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定量分析了湖区县域人口净流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口净流出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县域人口净流出率呈高度负相关的结论;进而,按县域城乡人口内外流比(城镇人口净流入与农村人口净流出之间的比例),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流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流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流动的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晖 庞效民 傅晖
为了探讨长江中游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与移民安置容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社会经济依托条件和限制因素 ,我们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的支持下 ,开展“洞庭湖农村工业发展与移民建镇的案例研究”。洞庭湖区人口和城镇密集 ,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退田还湖和平垸行洪的人口压力很大 ,移民安置任务艰巨。课题组对位于洞庭湖区的常德、岳阳两市的汉寿、安乡、岳阳 3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并在 6个案例乡镇进行了重点访问与移民问卷调查和乡镇企业问卷调查。以移民问卷调查为研究基础 ,对比分析政府在移民安置中采取的战略模式和空间取向与移民的就业和居住意愿 ,深入认识移民安置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洞庭湖区 移民建镇 调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