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7)
- 2023(8750)
- 2022(7252)
- 2021(6711)
- 2020(5119)
- 2019(11745)
- 2018(11763)
- 2017(21788)
- 2016(11963)
- 2015(13582)
- 2014(13505)
- 2013(13089)
- 2012(12435)
- 2011(11214)
- 2010(11394)
- 2009(10136)
- 2008(9835)
- 2007(8718)
- 2006(7915)
- 2005(7511)
- 学科
- 济(50559)
- 经济(50499)
- 管理(26295)
- 业(24995)
- 地方(21345)
- 中国(19817)
- 企(17688)
- 企业(17688)
- 农(17645)
- 业经(13987)
- 农业(12316)
- 方法(11983)
- 发(11821)
- 地方经济(10728)
- 环境(9286)
- 学(9217)
- 融(9201)
- 金融(9199)
- 理论(9155)
- 发展(8964)
- 银(8942)
- 展(8936)
- 银行(8934)
- 数学(8867)
- 数学方法(8760)
- 行(8760)
- 制(8663)
- 和(8643)
- 教育(8271)
- 财(8235)
- 机构
- 学院(159351)
- 大学(154969)
- 济(60485)
- 研究(59995)
- 经济(58824)
- 管理(53964)
- 中国(46367)
- 理学(44168)
- 理学院(43464)
- 管理学(42720)
- 管理学院(42389)
- 科学(36429)
- 京(35719)
- 所(30181)
- 财(28028)
- 中心(27915)
- 江(27660)
- 农(27439)
- 范(27086)
- 研究所(26893)
- 师范(26851)
- 北京(23334)
- 州(22846)
- 院(22174)
- 业大(21908)
- 师范大学(21501)
- 农业(20763)
- 财经(20714)
- 省(20372)
- 技术(19469)
- 基金
- 项目(100223)
- 研究(80061)
- 科学(77360)
- 基金(66838)
- 家(57002)
- 国家(56332)
- 社会(48528)
- 科学基金(47393)
- 社会科(45663)
- 社会科学(45656)
- 省(42443)
- 教育(36638)
- 基金项目(35498)
- 编号(35305)
- 划(34449)
- 成果(29815)
- 发(28517)
- 自然(27360)
- 自然科(26533)
- 自然科学(26526)
- 课题(25998)
- 自然科学基金(25981)
- 资助(25730)
- 发展(23421)
- 展(22988)
- 重点(22839)
- 年(22230)
- 创(20895)
- 部(20658)
- 项目编号(20133)
共检索到268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哲军
针对大通古镇的历史概况与文化特色、传统建筑的现状、保护发展规划及大通古镇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维护大通古镇原真性、文化性、差异性、持续性出发,坚持宜游、宜商、宜居的开发原则,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应以抢救濒危古建筑、保护整修传统建筑院落为基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重组,找准定位、打造特色,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保障大通古镇旅游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坦 常江
从"熵"理论中熵恒增定律及耗散结构角度,以苏北古镇窑湾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当名镇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成为相对孤立封闭系统时,其自身的发展将从多维度趋向熵增进而进入衰亡状态;当系统接受负熵而消除熵时,名镇将从衰亡走向复兴。所以,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需要采取适宜的科学发展策略,引入负熵,促成名镇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熵增 耗散结构 窑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翀 周庆 杨敏行
佛山禅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危机。以禅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将廊道概念从遗产保护等宏观尺度引入中微观的城市设计: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演变、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重要遗产进行梳理,从而构建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把以往古迹标本和分散碎片转变成具有整体连续性的景观体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感官维度对典型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进行系统保护和展示再现,从文化景观的适应、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展旧城保护研究的视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平西
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镇实现自身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发育过程。以"生物遗传学"为研究视角,以"文化基因"为研究切入点,从认识层面、内涵层面、功能层面对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淮南市上窑古镇为例,构建了上窑古镇的文化基因谱系,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的植入点,提出了一种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传统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平西
认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镇实现自身文化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文化基因作用下的发育过程。以"生物遗传学"为研究视角,以"文化基因"为研究切入点,从认识层面、内涵层面、功能层面对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以淮南市上窑古镇为例,构建了上窑古镇的文化基因谱系,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的植入点,提出了一种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传统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途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存斌
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各地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之本。素有"海上河姆渡"之称的舟山马岙古镇,5000年的发展历史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文在对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细致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评估体系,采用德尔斐法确定评价项目与评价因素的权重,对其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保护对策与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芬 王林伶
城市化的推进,给北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保护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采用案例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宁夏镇北堡古城在构建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该镇通过收购古代物件、引入民间非物质艺人现场展示,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充实到景点中;实现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再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生活和生产场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丽芹 熊乙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将满意度的衡量标准细分为31个指标,即观测变量,然后运用IPA分析法进行游客满意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无锡市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游客满意度的31个观测变量划分为四种类型——优势变量、弱势变量、改进变量和保持变量,研究观测变量分布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古镇建设的重点及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国胜 张孝英 龙彬 覃继牧 余沁锶
以洪安历史名镇为例,对衰落型商贸古镇如何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及文化传承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框架和文化弘扬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论证。通过分析古镇的地域文化、历史建筑和山水空间特色,提出了保护发展中的文化生态衰微、自然生态退化、公共设施落后等根本性问题,指出保护古镇应遵循整体保护思想理念,并从保护原真性、增强宜居性、保护整体性、增进宜游性、夯实底蕴性等方面提出了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具体应对策略和实施手段,力图为同型历史城镇空间保护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历史古镇 空间保护 文化弘扬 洪安边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宏
正确处理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古镇经济发展,为古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为古镇的保护提供新的动力。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建立起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保障机制,可以为正确处理古镇保护和开发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路径,使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状况下进行,使古镇各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古镇 保护和开发 保障机制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郝海钊 陈晓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旅游、政策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镇空间不断生长,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老区域及富有现代感的新区域共同形成当前城镇的风貌。文章首先以协同发展一般规律及古镇生长一般逻辑为基础,建构了古镇人地产协同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以陕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对陕南古镇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协同视角对人地产互动作用下的古镇发展进行检视。最后提出多主体协调下的社会发展策略、适应于自然环境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以促进陕南古镇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陕南古镇 空间生长 协同发展引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马捷 任子奇 谢华
古镇是历史文化和地域精神的载体。在观光、休闲、度假融合的旅游阶段,人文价值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古镇复兴的区域界定、价值组成、复兴目标都较以往有所扩展,人文主义在古镇开发中演绎为发展的区域性、旅游产品的原真性、旅游场域的持续性的特征和诉求,需要通过区域增长极转换,形态产品控制,文化产品升级与动力系统引发等四方面路径加以实现。下司古镇是基于以上人文主义复兴路径的实践,以古镇复兴带动区域振兴,为我国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古镇复兴 下司古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业银
目前古镇旅游较少地触及古村镇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案例样本集中于江南古镇、皖南古镇和川西古镇等几个地域。以湖南长沙靖港古镇为例,探讨位于城郊,区域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的都市特色古镇休闲旅游形成、开发的背景、条件和途径。
关键词:
长沙 靖港 特色旅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新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及思考——以柳州为例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以衡水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例
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邯郸市广府镇为例
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名镇更新设计——以开封朱仙镇为例
南京城南评事街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以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建筑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江苏常州为例
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特色小镇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再利用——以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为例
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评《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