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7)
- 2023(6778)
- 2022(5666)
- 2021(5319)
- 2020(4278)
- 2019(9778)
- 2018(9885)
- 2017(17247)
- 2016(10282)
- 2015(12166)
- 2014(12213)
- 2013(10752)
- 2012(9989)
- 2011(8932)
- 2010(9140)
- 2009(7920)
- 2008(7547)
- 2007(6840)
- 2006(5936)
- 2005(5170)
- 学科
- 济(27828)
- 经济(27768)
- 管理(20916)
- 业(18752)
- 企(13922)
- 企业(13922)
- 农(11897)
- 中国(10850)
- 教育(10750)
- 理论(9074)
- 地方(8713)
- 教学(8679)
- 学(8593)
- 农业(7680)
- 制(7539)
- 方法(7515)
- 业经(6960)
- 财(6800)
- 体(6646)
- 数学(6040)
- 数学方法(5861)
- 学法(5543)
- 教学法(5543)
- 融(5525)
- 金融(5517)
- 银(5334)
- 银行(5310)
- 行(5122)
- 和(4930)
- 学理(4685)
- 机构
- 学院(129284)
- 大学(127480)
- 研究(47648)
- 管理(40499)
- 济(40430)
- 经济(39063)
- 理学(33988)
- 中国(33498)
- 理学院(33378)
- 管理学(32444)
- 管理学院(32203)
- 科学(31330)
- 京(29385)
- 农(25983)
- 所(24486)
- 范(23075)
- 师范(22806)
- 研究所(22453)
- 江(22232)
- 中心(21921)
- 业大(21071)
- 农业(20489)
- 财(20105)
- 技术(19745)
- 北京(18500)
- 师范大学(17983)
- 院(17967)
- 州(17508)
- 教育(16935)
- 职业(15915)
- 基金
- 项目(87983)
- 研究(69150)
- 科学(66941)
- 基金(57577)
- 家(51375)
- 国家(50403)
- 科学基金(41103)
- 社会(39011)
- 省(37848)
- 社会科(36310)
- 社会科学(36301)
- 教育(35003)
- 划(31826)
- 编号(31223)
- 基金项目(30428)
- 成果(27307)
- 自然(25698)
- 自然科(25011)
- 自然科学(24999)
- 自然科学基金(24489)
- 课题(24065)
- 资助(22672)
- 年(20605)
- 重点(20431)
- 发(19350)
- 创(18603)
- 部(18399)
- 项目编号(18042)
- 性(17830)
- 大学(17668)
共检索到206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许文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复习课 中学生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抱弘 瞿钧
作为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对于尚争精神、对立思维、碎片化和竞争性教育等现代社会之文化要素的选择,实属历史的无奈。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尚和精神、中庸思维与人文教育的取向。东方文化在数千年农耕社会制度中,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基本上还停留在理想层面,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则有可能成为实践。置身于现实的"尚争"的国际大环境中,要弘扬尚和的东方文化,仍然需要以"尚争"的国力作支撑,这是一个需要认识并适时超越的悖论。
关键词:
共同体 尚和文化 东方文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岳雪萍 程丽云
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则是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章围绕依托乡土资源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这个中心进行探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简要分析运用乡土资源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可行性;其次,强调依托乡土资源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设置课堂情境、整合乡土资源和利用互联网络三个角度,对依托乡土资源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进行探究。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薛雨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自主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到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共享共治的全球经济化和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发展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体系 伙伴关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 超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耿可欣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关键词:
交往 世界普遍交往 正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新刚
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形成各学科共同培育的协同效应,构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关于人类美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构想与期待。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在最大范围内寻求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需要加强主阵地建设,也需要加强主渠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在把握世界格局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方略,是习近平
关键词:
共产党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龙 刘禹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观察视角,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进程。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空前加深的联系与交往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前途命运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脉相承、逻辑贯通、实践关联,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精髓要义的当代承继,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图景的现实布局。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奇琦 陈光耀
通过对广州市黄埔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实践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对社区教育思路的变革,社区学习共同体价值、培育的方法及推广的前景等进行反思,提出了社区学习共同体应"反哺社会",在融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学习共同体 社区治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