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2)
- 2023(8529)
- 2022(6961)
- 2021(6445)
- 2020(5136)
- 2019(12026)
- 2018(11998)
- 2017(22896)
- 2016(12295)
- 2015(13964)
- 2014(14036)
- 2013(13682)
- 2012(12832)
- 2011(11908)
- 2010(12404)
- 2009(11233)
- 2008(10984)
- 2007(9778)
- 2006(8967)
- 2005(8389)
- 学科
- 济(60707)
- 经济(60658)
- 业(29785)
- 管理(29350)
- 企(22269)
- 企业(22269)
- 方法(22057)
- 数学(19605)
- 数学方法(19107)
- 中国(18941)
- 地方(18490)
- 农(16572)
- 业经(13554)
- 学(11398)
- 农业(11342)
- 发(10522)
- 地方经济(10336)
- 融(10168)
- 金融(10167)
- 贸(9921)
- 贸易(9908)
- 银(9785)
- 银行(9774)
- 行(9585)
- 易(9497)
- 理论(9119)
- 制(8925)
- 环境(8869)
- 技术(8780)
- 财(8598)
- 机构
- 学院(177314)
- 大学(173816)
- 济(71612)
- 经济(69999)
- 管理(65371)
- 研究(65297)
- 理学(55114)
- 理学院(54445)
- 管理学(53139)
- 管理学院(52836)
- 中国(49859)
- 科学(40452)
- 京(38851)
- 所(33804)
- 财(31192)
- 农(30964)
- 研究所(30541)
- 中心(29195)
- 江(28028)
- 业大(26081)
- 范(25898)
- 师范(25654)
- 北京(25336)
- 农业(23925)
- 院(23850)
- 财经(23840)
- 州(23112)
- 经(21465)
- 经济学(21029)
- 技术(20761)
- 基金
- 项目(113774)
- 科学(89257)
- 研究(83976)
- 基金(79731)
- 家(69791)
- 国家(69203)
- 科学基金(58783)
- 社会(51860)
- 社会科(49215)
- 社会科学(49205)
- 省(46369)
- 基金项目(41093)
- 教育(39079)
- 划(38839)
- 自然(37569)
- 自然科(36692)
- 自然科学(36688)
- 自然科学基金(35957)
- 编号(34957)
- 资助(33589)
- 发(30481)
- 成果(28247)
- 重点(26190)
- 课题(25593)
- 发展(24346)
- 部(24060)
- 展(23933)
- 创(23686)
- 创新(22172)
- 科研(21149)
共检索到282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史举
An important view that the author holds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and finaflcial turblence rising in east Asia may not be able to mean that the East-Asia Mode is to be ended.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o this mode has gone into mistaken area. if we historically and developmental...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邦藩 陈淑兰
本文从南阳的建制与变革、城廓变迁、战略地位、人才荟萃、经济繁荣等方面探讨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强调了两汉鼎盛时期。分析了南阳盛衰的历史原因。进一步论述了南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振兴经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历史地理 两汉文化 战略地位 南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杜方利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积极推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已成为经济自由和大体自由的经济体,并因此而获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那些体制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国家(地区)的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相关国家(地区)继续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以及国际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将是东亚经济复苏和再现繁荣的必备条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正位
国际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现象,不过是老问题的新面孔。失衡的调整有待于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解决,所以其存在具有持续性从历史长河看,国际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现象,不过是老问题的新面孔。失衡的调整有待于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解决,所以其存在具有持续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凌应铜
住房储蓄银行(下简称住房银行)在中国是一新生事物,目前全国只有烟台、蚌埠两个城市建立起来。它象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从它诞生之日起,社会舆论对它褒贬不一。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住房银行承担着全国房改试点和金融改革试点双重任务,为两市房改和金融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有其不足,但只不过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住房银行是房改金融发展的方向,扩大住房银行试点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扩大试点,以便更好地为房改服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住房银行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何力
本文从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探讨CISG的历史地位问题。国际贸易法统一运动已经持续一个世纪,CISG是其最高成就之一。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有世界法统一模式、万民法统一模式和示范法模式3种,其中,万民法统一模式类似于古代罗马万民法的状态,是当今国际贸易法统一的最有成效的模式。CISG在国际贸易法统一中正是处于万民法统一模式,是因为世界法统一模式太超前,示范法模式太保守。正因为CISG恰到好处地采用了万民法统一模式,使其在国际贸易法统一过程中成效极大,具有其历史地位,应予以正确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雪霏 陈梓聪 廖书琪 马大卫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一种存量更新阶段,大拆大建与底蕴流失使得历史地标街巷中的内聚、交流和拓展等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具有记忆传承价值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绅士化现象。通过分析历史地标街巷的现状及与其关联人群需求,从街区记忆视角探析其在构建“新活力”过程中对“旧印记”的植入,从人群目标和街巷空间两个路径来建构复生居民日常化场景、适应传统文化特色的更新模式。进而以广州某街巷为例,尝试通过文化资源的提升与完善、闲置空间的置入与重组、游憩模式的筹划与搭建、街巷运营模式的组织与再生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韧性的、迎合未来发展的历史地标街巷的更新实践模式。
关键词:
街区记忆 历史地标街巷空间 更新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肖竞 胡禹域
从文化资源的新视角与城市整体的宽视域重新审视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地段资源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构两者之间关联性耦合模型,探索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不同层面的多元耦合路径,以实现历史地段的转型再生,形成针对碎片式历史地段与城市整体耦合发展的遗产保护理论,指导旧城更新与遗产保护实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守春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科组成独立学科建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区域地理与历史地图编绘等方面所开展的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区域地理研究方面更具优势,硕果累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在对历史地理学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时,特别指出由于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科建制撤销造成极大损失,呼吁重视历史地理学研究并恢复在地理资源所历史地理学独立研究机构建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文龙 唐德善
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歧主要是新自由主义与东亚模式之争,前者执著于静态的比较优势,后者迷信于威权政治。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扩散效应与产业转移,促进本国技术进步,改善贸易条件,节约技术开发的资金与时间,但对于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来说,后发优势递减,技术引进日益困难,自由贸易将导致长期的贸易条件恶化;权威政府则由于社会资本的消蚀,民主法制的不健全,也产生了严重失灵现象,并进一步加剧市场失灵,双重失灵使东亚模式已不可持续。只有在建立民主宪政体制,制约政府失灵的基础上,通过有限贸易保护和积极的产业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后发国家才能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加速工业化的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日明 赵勇
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战后东亚经济增长创造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过程中,东亚形成了三类特点各异的技术引进模式,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绩效。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东亚技术引进模式上的差异与积弊不仅影响到了各经济体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原有的东亚经济引进模式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
关键词:
技术引进模式 东亚 绩效 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江时学
一、东亚的“成功”与拉美的“失败” 拉美和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具有两个最为明显的共同之处:第一,它们都是第三世界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地区)。第二,制造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拉美和东亚之间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异性。拉美实施进口替代的时间比东亚早,而且具有更强烈的民众主义色彩。尽管拉美具有东亚缺乏的许多优势,但是相比之下,拉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业绩却不及东亚。目前,东亚早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拉美。在80年代,两个地区的差异更加明显:拉美陷入了“失去的10年”,而东亚却在快速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东亚的业绩也优于拉美。国外学者曾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和论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沈华嵩
本文以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化为背景,考察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儒家动力说”,以分析东亚工业化模式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启示:(一)高投资—高出口—高储蓄良性循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二)利用国际分工体系的产业升级政策;(三)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政府主导性经济;(四)注重“内化”的技术引进政策;(五)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体制和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