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54)
- 2023(3350)
- 2022(2807)
- 2021(2694)
- 2020(2110)
- 2019(4785)
- 2018(4664)
- 2017(8691)
- 2016(4772)
- 2015(5558)
- 2014(5256)
- 2013(5368)
- 2012(5189)
- 2011(4825)
- 2010(4823)
- 2009(4533)
- 2008(4548)
- 2007(4127)
- 2006(3919)
- 2005(3510)
- 学科
- 济(18018)
- 经济(17990)
- 管理(10931)
- 业(10129)
- 企(8342)
- 企业(8342)
- 方法(7264)
- 学(6806)
- 数学(6158)
- 数学方法(6064)
- 中国(5560)
- 农(4652)
- 制(4230)
- 财(4196)
- 教育(3954)
- 业经(3480)
- 贸(3308)
- 贸易(3304)
- 和(3263)
- 易(3216)
- 理论(3163)
- 银(3112)
- 银行(3082)
- 农业(3040)
- 地方(3030)
- 行(2982)
- 融(2964)
- 金融(2961)
- 策(2891)
- 环境(2868)
- 机构
- 大学(74242)
- 学院(71423)
- 研究(30931)
- 济(28005)
- 经济(27360)
- 中国(23215)
- 管理(21371)
- 科学(21132)
- 农(18251)
- 理学(17925)
- 理学院(17651)
- 所(17490)
- 管理学(17191)
- 管理学院(17090)
- 京(16594)
- 研究所(16093)
- 农业(14877)
- 业大(13366)
- 中心(13283)
- 财(13182)
- 江(11667)
- 院(10985)
- 北京(10596)
- 财经(10243)
- 省(10182)
- 科学院(9754)
- 范(9752)
- 室(9526)
- 师范(9511)
- 经(9387)
- 基金
- 项目(47413)
- 科学(35828)
- 基金(34169)
- 家(32264)
- 国家(32000)
- 研究(30498)
- 科学基金(25315)
- 社会(18731)
- 省(18106)
- 自然(17856)
- 自然科(17412)
- 社会科(17411)
- 社会科学(17403)
- 自然科学(17403)
- 自然科学基金(17111)
- 基金项目(17060)
- 划(16499)
- 资助(14883)
- 教育(14497)
- 重点(11570)
- 编号(10881)
- 计划(10647)
- 部(10580)
- 发(10179)
- 成果(10011)
- 科研(9654)
- 创(9540)
- 科技(9469)
- 创新(9000)
- 课题(8909)
共检索到115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亚光 杨卫芳
百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明双双陷入困境之际,中国先进分子走在时代前列,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根本,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努力探求"第三新文明"的结果。在这一追求下孕育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为己任,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深深扎根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之上,放在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野之中,历经百年奋斗,既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又呈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从而开辟出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文明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明 中国共产党 人民 人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正兴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科学追求与价值追求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必然有着特定的价值指向。从根本价值指向看,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价值指引,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从主体价值指向看,必须为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服务;从实践价值指向看,必须为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指向体现着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需要,并规定着其基本要求、路径选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价值指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①要求"领导干部在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要追根溯源",~②"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③这里所说的"追根溯源"和"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和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人骏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30年的初步探索和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发展两个阶段,通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我探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价值和当代价值。70年的演进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话语的解释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寄北
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进程 经验启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田沐雨 齐宏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今天学来具有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双重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实体经济转向等重大经济战略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世义 罗昱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及"乡风文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万远英著的《民俗文化: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从多个层面论述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该书共包含七章内容,作者从民俗文化入手,并对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阐述,接着深入分析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机理。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了民俗文化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与融合发展举措。第一章的主题为古朴悠久的民俗文化,重点讲述了民俗的发生、传播以及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从神秘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论述了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二章的主题为"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作者分别对乡风与文明的概念进行区分和解释,论述了乡风文明这个整体概念的新含义,重点讲述了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在新时代具有全新的内涵。同时,作者深入分析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效。首先,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历程,接着又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民俗文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甜甜 张译心 张博
各种生态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这都源自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人们渴望将社会发展模式由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呼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自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体价值精神的和谐共存。从辩证唯物论维度、历史唯物论维度、认识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对其内涵有更深刻了解,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观 维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英侠 史晓婷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历代领导人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章通过阐述中国生态思想与马克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在一致性,梳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中国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自然密不可分,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时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成为人类生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人的发展过程又对自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索取、享受并损害着自然环境和资源;反过来,自然资源的束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尊重、爱护自然。生态文明反过来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人 自由发展 自然 生态文明 相互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荣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时代的继续前进,其形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鲜活的理论素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与运用的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价值可归为三个方面:一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到审视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生态思想与时代主题、人民需要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时代化;三是用通俗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解读,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大众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庞虎 蔡亦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虚无,也不是被中华文明所消融,而是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互动发展。中华文明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巩固了认同基础,丰富了资源支撑,成为马克思主义异域发展的合理性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则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华文明优化了价值取向,强化了使命担当,激发了创新活力,充实了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发展,应树立起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远大视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重构为首要前提、以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自觉为核心使命、以人类文明秩序的共融性建构为外部保障,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意蕴,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华飞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进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一是满足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二是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三是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话语来宣传和解释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统一;三是坚持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相统一。其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新成果,主要包括群众路线思想、中国革命道路思想、革命战争思想、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虎涛
长期以来,即使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命题——生产力一元决定论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而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外,则存在着与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相对的,以迈克尔·曼等人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的多元论。后者认为,并不存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社会领域(如经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权力都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一元论和多元论的分歧本质,不仅只是观点之争,也是关涉到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对历史唯物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