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
- 2023(1272)
- 2022(1069)
- 2021(1095)
- 2020(667)
- 2019(1486)
- 2018(1495)
- 2017(2135)
- 2016(1260)
- 2015(1570)
- 2014(1387)
- 2013(1206)
- 2012(1189)
- 2011(1154)
- 2010(1164)
- 2009(1033)
- 2008(995)
- 2007(857)
- 2006(739)
- 2005(710)
- 学科
- 教育(4165)
- 思想(3365)
- 政治(3320)
- 济(3024)
- 经济(3015)
- 思想政治(2928)
- 政治教育(2928)
- 治教(2928)
- 德育(2902)
- 学(2368)
- 管理(1674)
- 中国(1465)
- 业(1410)
- 企(1352)
- 企业(1352)
- 理论(1076)
- 和(1016)
- 业经(749)
- 方法(735)
- 农(706)
- 财(704)
- 史(672)
- 水产(649)
- 动物(624)
- 研究(619)
- 经济学(606)
- 克(604)
- 动物学(589)
- 主义(587)
- 现代(584)
- 机构
- 大学(19267)
- 学院(18291)
- 研究(6873)
- 济(5210)
- 科学(5105)
- 经济(5052)
- 中国(4523)
- 京(3985)
- 范(3851)
- 农(3830)
- 师范(3798)
- 所(3715)
- 管理(3645)
- 研究所(3461)
- 农业(3139)
- 理学(3124)
- 师范大学(3097)
- 理学院(3050)
- 教育(3042)
- 江(2955)
- 管理学(2921)
- 管理学院(2898)
- 财(2841)
- 业大(2839)
- 技术(2723)
- 中心(2639)
- 北京(2427)
- 室(2414)
- 院(2345)
- 财经(2297)
共检索到28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元凯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存在历史与道德双重语境。在历史语境中,马克思对公正及公正观进行了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解读,即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历史与科学视角,回答了特定社会关系下"何为公正""公正的判别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在道德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非公正的批判,构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公正社会形态。对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审视,不能简单地割裂历史与道德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界限,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将两者融合,在历史分析与道德重塑的双重结构中彰显马克思公正思想的理论张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敬才 谷菁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生态语境、一般性理论语境、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和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之中。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样态各异,后人理解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其中有的内容被忽略,如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有的内容被主观性解读,如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农业公社命运的例外论。这种理论情势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什么关系?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例外论是马克思基本立场吗?如果是,该立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相冲突如何解释?为了维护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的纯正性,语境问题成为必须在自觉意识层面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研究不同语境中马克思原生态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思想,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任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灿
西方产权理论风行中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才开始马克思产权经济思想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基本方法、"范畴口径"等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问题,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关键词:
马克思 完善论 劳动 人的发展 自我实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立柱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实践人学的历史生成性存在,具有独特的致思逻辑、理解向度与内在规定。在唯物史观的视域内,主体需求的满足及其程度、资源的基础支撑与社会时空的延展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当代中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恰当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积极拓展广大人民群众完整性生成的社会时空,有效推动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融共生性,真正走出了一条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人的全面发展道路。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腾飞 霍然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判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显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理论语境,也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理论自觉。在马克思看来,正义不是基于抽象平等的绝对法权,而是由相应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现实,正义不仅关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也体现于人类个性自由的充分实现。纵观当前马克思理论研究趋势,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已成学界共识,但究竟如何在此语境下深入阐释马克思的正义观点、推动马克思正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仍有广阔的思考余地和论述空间。对此,由高广旭所著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一书作出了研究示范。该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马克思正义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哲学研究,在深度还原马克思正义观思想本质的前提下,对中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批判问题的研究问题、成果、争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引导研究走向正轨的新思路,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再现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思想内涵与真实意义,对于推进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奠基意义。总体来看,该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方瑞
如何阐释"唯一的""历史科学"这一概念,学界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解读模式。一种是传统哲学教科书的解读方式,将"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成"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但由于"两种唯物主义"对"物"的指认不同,导致了"历史与自然关系"的割裂,依然未能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解读模式。另一种是黑格尔主义的解读方式,通过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比较,阐释"历史科学"的科学内涵。但这种解读方式将"历史科学"这一概念当成一个思辨性的东西,混淆了历史科学与思辨历史哲学的界限,从而弱化了历史科学的科学性。因此,我们有必要
关键词:
历史科学 旧唯物主义 黑格尔主义 资本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随着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入展开,学界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兴趣也日益高涨。梳理马克思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论述可以发现,他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提出就保持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派”再到唯物史观及其具体化运用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存在样态、现实主体、内在原则、所有制基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关系、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历史坐标、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变革以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准确厘清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以这一思想资源合理推进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奕文
马克思正义思想具有批判和建构两个面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交换领域的“正义”表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制度层面的非正义性;在讨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分,并分别设想了两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批判面向预见性地阐明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正义”幻相,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占有关系和剥削关系等本质性问题,说明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制度。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建构面向是当代中国公平正义事业必须回溯和深掘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公平正义事业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并在进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当代解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成长与发展的,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因而人的教育也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由此避免了对实践教育、自由教育等教育基本问题做出形而上的解释。以此为认识基础与思想前提来解读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人的教育思想的异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马克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侯鹏
马克思在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就业观的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逻辑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和劳动就业权理论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思想体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我国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泽一
马克思认为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具有统一性和分离性,产权的形式、结构和演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并对生产力起一定的反作用。只有"以深入历史事物的宏伟逻辑的眼光来领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指导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
产权 所有制 生产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华启和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经济思想 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璐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节约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和深刻内涵的重要概念,它并非简单局限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节省,也不仅仅等同于传统观念中的消费节俭;相反,正是以劳动时间节约为基本概念,将节约范畴与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联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等现实问题相联系,甚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相联系。因此,从节约与消费相联系的角度探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节约思想,对于指导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新型节约型社会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消费 节约 马克思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