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2)
2023(2409)
2022(2090)
2021(2080)
2020(1402)
2019(3203)
2018(2901)
2017(4919)
2016(2768)
2015(2986)
2014(2812)
2013(2801)
2012(2630)
2011(2335)
2010(2356)
2009(2045)
2008(2042)
2007(1648)
2006(1370)
2005(1248)
作者
(9162)
(7795)
(7791)
(7534)
(4879)
(3901)
(3416)
(3165)
(2978)
(2806)
(2730)
(2690)
(2628)
(2607)
(2503)
(2409)
(2305)
(2298)
(2264)
(2193)
(2066)
(2003)
(1903)
(1811)
(1799)
(1780)
(1669)
(1630)
(1609)
(1581)
学科
(11141)
经济(11134)
管理(4416)
(4245)
地方(4237)
中国(3580)
方法(3304)
(3266)
数学(3014)
数学方法(2946)
(2919)
业经(2571)
地方经济(2165)
环境(2106)
农业(2083)
(1951)
(1901)
企业(1901)
(1758)
资源(1624)
城市(1527)
生态(1480)
(1372)
(1271)
金融(1269)
(1251)
贸易(1249)
产业(1235)
建设(1232)
(1220)
机构
大学(40061)
学院(38873)
研究(18740)
科学(14090)
(13229)
经济(12798)
中国(12235)
管理(11030)
(10273)
研究所(9711)
理学(9683)
(9589)
理学院(9379)
(9161)
管理学(8982)
管理学院(8922)
(7731)
师范(7660)
(7573)
中心(7526)
农业(7292)
业大(7183)
师范大学(6605)
科学院(6399)
北京(5962)
(5955)
研究院(5938)
(5868)
(5723)
实验(5445)
基金
项目(31350)
科学(24765)
基金(23526)
(22743)
国家(22609)
研究(18892)
科学基金(18594)
自然(13631)
自然科(13345)
自然科学(13340)
自然科学基金(13066)
基金项目(12988)
社会(12187)
(11742)
社会科(11677)
社会科学(11674)
(10783)
资助(8734)
教育(8025)
重点(7595)
计划(7034)
(6843)
科技(6340)
编号(6308)
(6285)
科研(6088)
(6032)
创新(5786)
国家社会(5548)
专项(5263)
期刊
(14820)
经济(14820)
研究(11881)
学报(9823)
科学(8712)
中国(8100)
(7775)
大学(6419)
学学(5943)
农业(5509)
资源(3985)
(3545)
管理(3489)
地理(3383)
(3251)
教育(3184)
图书(3092)
(2790)
城市(2685)
书馆(2539)
图书馆(2539)
林业(2534)
业大(2496)
经济地理(2414)
(2356)
科技(2291)
经济研究(2267)
问题(2108)
自然(2093)
(2027)
共检索到57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静  王丽萍  马月伟  欧光龙  
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测度函数、地形信息提取方法分析横断山区藏传佛教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藏传佛教传入期内仅依靠宗教自身力量在横断山区传播,受地形影响较大,会在地势平缓、有宗教区位意义的县域首先发展,在金沙江上游和甘孜州南部形成散点状的分布点;(2)藏传佛教与上层政治环境和地方部族势力结合后快速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在横断山区北部地区形成高-高聚集区,南部地区形成低-低聚集区;(3)传播过程中,由道路、河流组成的交通网络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廊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教派主寺的分布以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传播扩散过程中教派间的斗争、土司的态度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珍  苏绕绕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亚慧  戴尔阜  马良  尹乐  
运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开展横断山区1990-2015年产水的量化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横断山区产水量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垂直方向上,产水能力随着海拔的增加呈减小趋势。(2)1990-2015年产水深度表现为先小幅增大后明显减小再小幅增大的波动变化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产水能力差异较大。其中以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强,约为550~920 mm;林地、草地居中,分别为438~650 mm和412~580 mm;未利用地和水域产水能力最弱,分别为273~457 mm和56~237 mm。(4)产水量空间分布与海拔及草地比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及林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时间变化上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其结果可为横断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涛  李宝林  何元庆  杜建括  牛贺文  辛惠娟  
鉴于高时空变异地区降水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了基于ISODATA动态聚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区逐月回归的TRMM数据订正方法,并以横断山区为例,利用地基台站降水数据对1998—2012年的TRMM 3B43 V7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去15 a横断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RMM 3B43 V7数据在横断山区的总体精度较高,单站精度较低。订正后的TRMM 3B43数据,与实测值偏差大为减少,降水相对偏差大于10%的站点由原始数据的16个(42.1%)减少为7个(18.4%),有81.6%的站点年降水量相对偏差小于10%,且相对偏差大于等于20%的站点仅3个,能够基本满足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项清  于欢  阚瑷珂  黄弘  何杰  
岷江上游河流水系的结构特征与复杂地貌环境构建了山区独特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从而塑造了流域聚落特殊的分布规律。研究分别通过河流邻近距离、河道剖面的海拔变化、集水流域等级以及河流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展开对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平面形态、垂直变化、类型分布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岷江上游水文环境耦合地貌特征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聚落具有附主干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聚落随岷江支流河道海拔升高数量降低,但在不同支流上具有一定差异。岷江干流沿线聚落随河道剖面海拔升高呈现“U型”分布特征,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873-1588m和1877-3369m的河道两侧;不同民族类型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水区等级指向性,如1级集水区仅藏族聚落分布,而汉族聚落几乎全部分布于10级集水区;聚落密度总体随流域水系分维数升高而增大,且在不同支流流域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异规律。(2)地理探测器表明河流水系密度、水系分维数、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3)通过阶地发育、孕灾风险、气候环境和地貌景观特征的讨论,揭示了岷江上游水文特征与地貌环境耦合形成的生产生活环境被流域居民适应性选择和利用,从而形成河流水系影响聚落分布的内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吕喜玺  
利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内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气温等观测资料,依托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公式,计算了干旱河谷区陆面蒸发、可利用降水等水资源分量,并分析了各分量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干旱河谷区年均降水量723.7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479.5mm,降水量中有超过84.89%因蒸发而损耗;大气水资源分量P、E及PE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夏季各分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404.9mm、239.9mm和164.8mm,各占全年的55.94%、50.04%和67.51%,而冬季各分量最小,占全年的比例也相应最小,仅为2.96%、4.06%和0.79%;大气水资源各分量年代际差异很大,20世纪60年代可利用水资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春樵  
文章肯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论述寺院藏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和作用。主张当今寺院藏经应向社会开放 ,弘扬佛教文化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永岸  罗立山  
横断山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多样性最为复杂的区域 ,它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双重特征 ,并面临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艰巨任务。在民族地区要开发民族文化力 ,建立既能固守民族传统文化 ,又能适应现代化的民族发展模式。横断山区的多样性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和开发性的保护 ,建立自然和民族文化保护区 ,保证横断山区多样性永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飞  刘兴良  马钦彦  史作民  陈俊华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smanthus yunnanensis community distributing in Donglashan region of Hengduanshan Mountai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yunnanensis community had remarkable change over seasons.Phanerophyta was the most dominant,though cryptophyta and hemicryptophy...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谊光  
根据云岭白马雪山3a多的垂直气候观测资料分析,气温垂直递减率比一般地区大,西坡为071℃/100m,东坡达078℃/100m;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三江”最狭窄的平行岭谷地段,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背风坡(东坡)上部海拔3700-3800m之间;风对降水量的影响显著,风口处的降水量比非风口处的观测场内少8%-12%。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亚欣  李泽锋  
在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西藏的实地考察、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游客的动机和满意度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西藏藏传佛教文化的现实旅游市场,以中青年、无宗教信仰的汉族游客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更喜欢选择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藏传佛教寺院景点作为游览对象;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动机和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游客普遍对"欣赏宗教艺术"、"了解宗教信仰"的满意度高,对"感受宗教氛围"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获得宗教知识"的满意度低。研究表明,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藏传佛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皓  王碧陶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李明阳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通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明太祖、明成祖的归并佛寺,可以管窥明朝国力国势变化的必然走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