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8)
- 2023(4259)
- 2022(3511)
- 2021(3433)
- 2020(2716)
- 2019(6429)
- 2018(6142)
- 2017(11367)
- 2016(5816)
- 2015(6878)
- 2014(6544)
- 2013(6800)
- 2012(6575)
- 2011(6325)
- 2010(5967)
- 2009(5252)
- 2008(5103)
- 2007(4184)
- 2006(3762)
- 2005(3567)
- 学科
- 济(31337)
- 经济(31308)
- 方法(14707)
- 管理(14452)
- 数学(13981)
- 数学方法(13945)
- 中国(12335)
- 业(11971)
- 贸(8932)
- 贸易(8926)
- 易(8835)
- 企(8156)
- 企业(8156)
- 农(6861)
- 环境(6385)
- 制(5509)
- 财(5475)
- 出(5321)
- 关系(5320)
- 银(5054)
- 银行(5050)
- 行(4973)
- 发(4867)
- 融(4785)
- 金融(4785)
- 学(4576)
- 业经(4570)
- 和(4445)
- 口(4362)
- 出口(4360)
- 机构
- 大学(91971)
- 学院(87497)
- 济(50404)
- 经济(49945)
- 研究(38305)
- 管理(31377)
- 中国(30467)
- 理学(26987)
- 理学院(26675)
- 管理学(26474)
- 管理学院(26305)
- 财(20320)
- 京(20257)
- 科学(19333)
- 所(18874)
- 经济学(18363)
- 研究所(17330)
- 财经(16890)
- 经济学院(16623)
- 经(15858)
- 中心(15694)
- 北京(13704)
- 院(13466)
- 财经大学(12909)
- 农(12086)
- 科学院(12080)
- 研究中心(11320)
- 社会(11058)
- 范(10756)
- 师范(10683)
- 基金
- 项目(58853)
- 科学(47812)
- 基金(47252)
- 研究(43280)
- 家(41819)
- 国家(41587)
- 科学基金(35003)
- 社会(31727)
- 社会科(30311)
- 社会科学(30307)
- 基金项目(23548)
- 自然(20428)
- 资助(20298)
- 自然科(20006)
- 自然科学(20000)
- 自然科学基金(19696)
- 教育(18930)
- 省(17558)
- 中国(16906)
- 划(16608)
- 部(15570)
- 国家社会(15373)
- 编号(14315)
- 教育部(13743)
- 重点(13561)
- 发(13223)
- 人文(12315)
- 重大(12286)
- 社科(11947)
- 成果(11933)
共检索到134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俞金尧
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学者认为中国已婚生育率较低,这无法解释规模越来越大的人口增长现象。作者根据历史人口统计的新成果,对18世纪以来中国已婚生育率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
中国 人口增长 低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莉
一、已婚生育率指标及其分析意义 目前,我们考察妇女的生育率水乎及其变动情况,通常采用的是按育龄妇女口径计算的一套生育率指标,即育龄妇女生育率。实际上,生育率指标还可以按照已婚育龄妇女的口径计算出一套已婚生育率指标。其中,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ASMFR)是最基本的指标。已婚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和终身生育率都是在ASMFR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ASMFR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伯华
妇女生育率的计算,涉及到两个变量:分子是婴儿出生数,分母是有关的妇女人数。按照分母中所用的是育龄妇女人数或仅是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妇女生育率又可分为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 在未婚生育仅为个别现象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育龄妇女生育率与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具有共同的分子。这时,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比例。该关系式表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王绍贤
在致使妇女生育率下降的诸多因素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等间接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在我国,有关直接因素的定量研究报告较少,而且在现有资料中所反映的避孕、哺乳等直接因素对城乡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又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明确调查地区影响妇女生育率的直接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隐含着妇女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不能充分揭示中国生育率转变的真实情景。本文以寇尔(AnseleyJCoale)关于生育率的研究方法,从城乡、孩次、地区类型等方面切入,采用婚后年数生育率法,得出消去婚龄影响后中国生育率转变的态势,由此反映近20年中国生育率下降的规律,并定量地说明婚龄对控制生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论证了晚婚、晚育在中国人口控制中的料学性及其深远价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许改玲
各个历史时期记载的人口数量,是定量研究人口变化的主要依据,因此,历史人口数量的记载确切与否,直接影响着人口的科学分析。据四川省志人口部分记载,清朝末期(即1884年至1898年),全川人口数竟达七、八千万,这个数字是否确切,值得商榷。 首先,人口普查后,才能得到确切的人口数。四川历史上七、八千万人口的记载,并非是人口普查而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被拆除;新兴之市不再修城,于是有市无城。城与市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示:市场的力量可以突破市垣与城墙的限制,并最终摧毁市垣与城墙,自行前进;中国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是内生的,而不是从国外搬来的或主观设定的。
关键词:
城市的历史 城市 城与市的关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