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0)
2023(6547)
2022(5632)
2021(5107)
2020(4267)
2019(9103)
2018(9021)
2017(16390)
2016(8998)
2015(9758)
2014(8865)
2013(8540)
2012(7589)
2011(6989)
2010(6830)
2009(6438)
2008(5861)
2007(4956)
2006(4431)
2005(3937)
作者
(26907)
(22322)
(22251)
(21208)
(14267)
(11054)
(9929)
(8785)
(8459)
(7814)
(7746)
(7725)
(7403)
(7163)
(7004)
(6954)
(6764)
(6715)
(6681)
(6541)
(5773)
(5450)
(5443)
(5215)
(5086)
(5085)
(4908)
(4885)
(4591)
(4591)
学科
(29439)
经济(29405)
管理(21384)
(18745)
(14800)
企业(14800)
方法(11625)
(10930)
数学(9836)
数学方法(9672)
(9503)
中国(8581)
(7083)
业经(6809)
地方(6541)
农业(6456)
(5911)
贸易(5907)
(5715)
环境(5524)
(5475)
理论(5179)
资源(5002)
土地(4900)
(4793)
(4722)
(4266)
(4130)
金融(4129)
(4101)
机构
学院(118619)
大学(117354)
研究(46256)
(41538)
经济(40603)
管理(39944)
理学(34566)
理学院(34051)
中国(33521)
科学(33289)
管理学(33096)
管理学院(32916)
(27989)
(25296)
(25093)
研究所(23320)
农业(22750)
业大(21784)
中心(20536)
(18654)
(18206)
(17648)
(17206)
师范(16872)
北京(15302)
(15297)
技术(15096)
(14920)
(14509)
农业大学(14503)
基金
项目(86604)
科学(67203)
基金(62448)
(58339)
国家(57917)
研究(57652)
科学基金(47785)
社会(35348)
(34544)
自然(33749)
社会科(33383)
社会科学(33375)
自然科(32930)
自然科学(32918)
基金项目(32724)
自然科学基金(32312)
(30478)
教育(26453)
资助(25466)
编号(22622)
重点(20976)
(19629)
计划(18863)
(18136)
(18072)
科研(17802)
成果(17269)
创新(17032)
课题(16579)
科技(16561)
期刊
(47337)
经济(47337)
研究(31565)
学报(26040)
中国(25207)
(24750)
科学(23296)
大学(18050)
农业(17348)
学学(17265)
管理(14672)
(13311)
教育(13134)
(9498)
业经(8731)
技术(8534)
经济研究(8280)
(8044)
金融(8044)
资源(7229)
业大(7207)
(6984)
财经(6444)
科技(6098)
农业大学(5954)
(5670)
问题(5405)
林业(5369)
商业(4933)
图书(4884)
共检索到174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N~48°N和150°E~170°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为9月0.9∶0.1、10月0.7∶0.3、11月0.8∶0.2,显然每月SST贡献率都是最高的,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0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茉  方星楠  余为  刘连为  
本文基于2006—2015年9—11月西北太平洋(36~(o)N~48~(o)N和150~(o)E~170~(o)E)海域柔鱼(Ommastrephesbartarmii)生产捕捞数据并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anomaly,SSHA),构建各月单因子不同权重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HSI),按照模型性能筛选出每月最优模型并加以验证。此外,利用最优模型预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程度,并比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下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评估柔鱼生境质量与资源丰度、渔场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9—11月各月最优HSI模型的单因子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SI_(SST)和SI_(SSHA)权重比例分别是:9月为[0.9:0.1],10月为[0.7:0.3],11月为[0.8:0.2],显然每月SST都是贡献率最高,表明水温对柔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关键。对比分析厄尔尼诺年份(2009和2015年)与拉尼娜年份(2007和2011年)柔鱼的生境质量、资源丰度和渔场纬度重心可知,相较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柔鱼的生存,促使其适宜生境范围扩大,产量提升,柔鱼偏好的水温向北移动驱使渔场位置同样北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和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48°N、150°~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的适宜的SST和PAR的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相较于正常年份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宜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温健  钱梦婷  余为  陈新军  刘必林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短生命周期头足类,其栖息地易受气候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利用1950-2015年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数据,计算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弱厄尔尼诺和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减小,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小。弱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中强度拉尼娜和强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冷,海面高度偏低。相较之下,强拉尼娜事件期间较为适宜的栖息地面积明显多于中强度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此外,随着厄尔尼诺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南偏移;随着拉尼娜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北偏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环境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栖息地范围及空间分布不同。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彩霞  陈新军  高峰  
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 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 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 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冯波  钱卫国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陆尧  陈新军  汪金涛  余景  
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桧   胡贯宇   赵振方   葛思羽   陈龙   陈颖聪  
根据2021年6—7月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远东拟沙丁鱼样本,测定其肌肉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GAM模型分析生物因子(体长)和非生物因子(纬度、海表温度、离岸距离、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远东拟沙丁鱼的营养生态位在不同性别、不同体长组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拉尼娜年份下,远东拟沙丁鱼肌肉的δ13C和δ15N在雌、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体长组间的δ13C和δ15N差异显著。GAM模型的结果显示,随着体长的增大,δ13C和δ15N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δ13C随纬度的增大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δ15N与离岸距离(Distance to shelf break,DSB)、叶绿素a质量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不同体长组的生态位宽度不同,随着生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雌、雄生态位的重叠率较大,100~160 mm雌、雄间生态位宽度相似,然而161~220 mm雌性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雄性;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年份下δ13C和δ15N值均较低。研究表明,远东拟沙丁鱼不同性别、体长组间的摄食生态存在差异,拉尼娜事件下海洋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远东拟沙丁鱼的摄食生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思源  张衡  杨超  方舟  
利用2017—2021年盛渔期(5—11月)在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Chl.a)、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 EKE)、不同水层温度(包括50、100、150和200 m),通过贡献率的大小分别筛选出各月对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排位前3的关键因子,根据二者对各月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获得各月关键因子与二者潜在栖息地的月间变化关系,最终模拟出二者在5—11月的潜在栖息地分布图。结果表示,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潜在栖息地变动与实际作业位置具有一致性,随着月份的增加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再向西南方向折回的运动趋势,且二者各月潜在栖息地位置均大范围重叠。在6、8—10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均为SSH、SST、Chl.a,且适宜范围相差不大。5、7、11月影响二者适宜栖息地变动的关键因子有所不同,远东拟沙丁鱼5月的关键因子为SSH、EKE、SST,7月为SSH、SST、Chl.a, 11月为EKE、SST、Chl.a,而日本鲭5月为SSH、EKE、Chl.a, 7月为SST、Chl.a、SSS,11月为SSH、SST、Chl.a,各月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不同。此外,随着月份增加日本鲭最适栖息地面积向北逐渐缩小,7和11月面积最小,而远东拟沙丁鱼最适栖息地面积有增大趋势,11月最适栖息地延伸到37°N以北的地区。研究表明,SSH、SST、Chl.a的变化对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均有重要影响,而EKE、SSS是造成二者之间潜在栖息地分布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洋洋  陈新军  
鲣鱼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经济种类,其资源丰度与渔场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根据1995—2010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的资源丰度(单位网次产量,CPUE),结合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以Nino 3.4指数来表示),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认为,16年间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年间和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其中月CPUE最大值出现在1995年2月,为30.37t/网,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10月,为5.35 t/网;Nino 3.4区指数对CPUE的影响滞后02个月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伊宁   刘必林   淡雅婷   李建华  
为探究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本文根据2022年6—7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采集的175尾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的观察,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矢状耳石呈卵圆形,有一个深波状的背缘,浅沟,尾状圆形,纵截面微观结构显示出3个生长区:中心区(CZ)、中间区(MZ)和外部区(EZ),轮纹数分别为45~50、38~45和157~465;根据生长纹计数,计算日龄范围为242~550d,优势日龄组范围为301~400d占91.46%;根据捕获时间推算样本孵化时间约为 2021年3—8月,其中高峰孵化日期约为2021年5—6月;赤池信息量准则分析显示,最适生长方程为贝塔朗菲模型(von Bertalanffy): L_(t)=146.325×{1-exp[-0.01×(t-229.392)]};此外,研究还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生长纹均有明显的月球周期性,即在满月期间具有更窄的生长纹宽度。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其生活史特征以及为日后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铭华   童剑锋   朱振宏   吕硕  
西北太平洋的鲐鱼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管理其资源,必须了解其适宜栖息地分布。本研究将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声学走航数据转化为可用于栖息地建模的声学指数即海里面积散射系数,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 Chl.a)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鲐鱼适宜栖息地与主要海洋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鲐鱼适宜栖息地对应的各环境要素范围。分别使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鲐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500次交叉验证比较了两种模型的性能,绘制鲐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鲐鱼的适宜SST、SSS、SSH和Chl.a分别为22.51~25.09 ℃,34.09~34.65,0.48~1.14 m和0.13~0.23 mg/m~(3)。使用算术平均法建立的模型在回归斜率、R~(2)和AIC方面均优于几何平均法,更适合鲐鱼的适宜栖息地建模。夏季西北太平洋鲐鱼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38° N以南海域,靠近黑潮一侧。本研究可为这一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使用声学指数探究海洋条件对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