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7)
2023(5012)
2022(4090)
2021(3728)
2020(2942)
2019(6403)
2018(5830)
2017(11508)
2016(5770)
2015(6334)
2014(6194)
2013(6268)
2012(5897)
2011(5286)
2010(5784)
2009(5860)
2008(4528)
2007(3845)
2006(3471)
2005(3407)
作者
(16556)
(13695)
(13453)
(12906)
(8511)
(6751)
(6186)
(5361)
(5083)
(4881)
(4753)
(4630)
(4482)
(4424)
(4357)
(4339)
(4087)
(3893)
(3851)
(3719)
(3417)
(3364)
(3214)
(3212)
(3088)
(3077)
(2985)
(2823)
(2725)
(2712)
学科
(25082)
金融(25082)
(22231)
经济(22214)
(21680)
银行(21656)
(21140)
(16551)
中国(14854)
管理(14127)
(13730)
企业(13730)
中国金融(10892)
(8681)
(8372)
地方(7620)
方法(6932)
(6421)
财务(6399)
财务管理(6393)
企业财务(6198)
数学(6182)
数学方法(6143)
(5825)
业经(5761)
(5276)
(5092)
贸易(5082)
(4988)
(4602)
机构
学院(77719)
大学(76971)
(34911)
经济(34178)
中国(31617)
研究(30881)
管理(25526)
理学(21201)
理学院(20807)
管理学(20483)
管理学院(20321)
(17669)
科学(17626)
(16727)
中心(16064)
(16022)
(15802)
银行(15281)
(14838)
研究所(14591)
金融(14566)
(14336)
财经(13708)
(13322)
(12487)
人民(12156)
经济学(11996)
(11771)
(11316)
国人(11067)
基金
项目(50575)
科学(39592)
基金(37038)
研究(36477)
(32827)
国家(32551)
科学基金(27372)
社会(23561)
社会科(22580)
社会科学(22573)
基金项目(19175)
(19151)
自然(17311)
自然科(16935)
自然科学(16933)
自然科学基金(16628)
(16491)
教育(15571)
资助(15083)
编号(14158)
重点(12302)
(12048)
成果(11514)
(10906)
(10875)
(10618)
创新(10334)
国家社会(10251)
(10204)
课题(10137)
期刊
(37421)
经济(37421)
(27388)
金融(27388)
研究(26076)
中国(17034)
(13745)
学报(12261)
(12197)
科学(11106)
管理(9794)
大学(9323)
学学(8896)
农业(7353)
财经(6980)
经济研究(6523)
教育(5985)
(5978)
国际(5887)
技术(4955)
中国金融(4933)
业经(4824)
(4790)
理论(4511)
问题(4412)
世界(4269)
(4127)
实践(4069)
(4069)
资源(4049)
共检索到131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民  
2009年11月13日,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经济评论》联合主办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资深经济学家和著名学者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总裁Gail D.Fosler、三十人集团主席、AIG集团副总裁Jacob Frenkel、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与工商管理教授Laura D’Andrea Tyson、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Stephen Roach、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锡良  周轶海  
金融危机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产物。各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原因都是:经济金融体系内的各种矛盾无法自行解决或妥协。既然危机难以避免,那么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和救助必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面临的十个重要问题:救助对象选择、救助时机选择、救助主体选择、救助方式选择、救助力度把握、救助成本收益权衡、救助效果评价、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国际协调机制、救助措施的退出机制,并进行了初步的经验总结。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钱津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少在十个方面给予现代经济学严峻的挑战,即从今往后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在经济人假设、经济研究范围、价格理论、效用理论、政府作用、信用理论、金融衍生品市场、货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经济学研究基础范畴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理论认识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元  
次贷危机爆发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若归为一句话,就是未能理性地、科学地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国红  
全球经济放缓及国际贸易萎缩,促成各国推行出口增长战略促进经济复苏,引发包括关税变化的贸易政策调整,使得关税在金融危机时期成为各国主要但非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贸易政策)等发生巨变对形成2009年以来全球关税发展的特征、原因及趋势影响重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顺殷  
原本由欧美银行主导的全球银行业,中资银行因危机冲击带来的"此消彼长"效应而迎来持续爆发式增长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爆发至今已十年,全球银行业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可以用"时移世易"和"翻天覆地"来形容。十年间,原本由欧美银行主导的全球银行业,中资银行因危机冲击带来的"此消彼长"效应而迎来持续爆发式增长,无论在一级资本(或称"核心资本")还是资产规模或是盈利总额和跨境业务增长势头均全面超越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银行。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史蒂芬·柯恩  
金融中心之间的国际竞争极为激烈,而全球金融危机将加速其格局的改变。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市场仍旧提供着全球近四分之三的金融服务,但危机之后,它们在许多市场领域的活动都明显萎缩了。新兴金融市场,尤其是亚洲,在过去几年内迅速增长,并且开始加速它们对传统金融中心的追赶步伐。北京、首尔、深圳、上海和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自2007年以来国际排名迅速提高,在竞争力水平方面,首尔上升了42%,北京27%,孟买22%,上海16%。关于金融中心的未来竞争态势,我们总结出了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由于既有的市场优势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了以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体系,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生产供给与有效需求失衡是催化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目前,国际劳动分工新的均衡机制尚未浮现,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入方向发展。在此条件下,全球金融危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展延续危机之前的基本走势,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向西、向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领先态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颖  
金融危机后全球资本流动在流动规模、幅度、流向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迹象,资本流动新格局给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广东省是我国利用外资较大的省份之一,面对当前广东经济遇到增长的瓶颈,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持续经济的增长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实证法分析资本流动的新格局和广东经济利用外资的特点,并提出合理利用外资实现广东经济转型的新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潘圆圆  张明  
近年来,G20国家海外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并未显著缓解。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海外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海外资产增长主要源自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项目,而后者的外汇储备项目是资产增长最重要的形式,此外,外国直接投资是后者海外负债增长的主要形式。海外资产负债的结构差异,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账户余额的波动、投资收益的变化,以及估值效应等因素,共同导致G20国家海外净资产头寸波动性的加大。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李宏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通过强有力的市场救助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迅速稳定了金融体系,恢复了金融市场功能。但是,由于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非常规货币政策在产出通胀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并不理想,由此引发了资产泡沫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政策协调困难、政策外溢性明显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由于良好经济基本面支撑、较多的风险应对手段、更为灵活的政策安排等因素,新兴经济体成功吸取了此前数次危机冲击的经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在经过整整十年之后,总结各国危机应对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国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顺利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旭章  龙小燕  
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过大问题由来已久,欧元区国家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生产力水平不一等原因,导致欧债危机不断升温,成了主权债务危机的代表。研究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危机中面临的若干矛盾困难,对解决我国地方债、确定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剑  何建坤  张希良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并推动全球经济衰退。本文分析了该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造成的影响,随后对基于排放交易体系和碳市场对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我国的思考,主要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短期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迅速抓住机遇,有步骤推进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促进型的金融体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项卫星  王达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家构成了冲击。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结构以及对不同地区国家的冲击这三个方面来看,中东欧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拉丁美洲国家次之,东亚国家最小。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对外资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缺乏对外资银行和潜在金融风险的审慎监管以及僵化的汇率制度,是中东欧国家遭受严重冲击的主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并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应当汲取中东欧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