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53)
2023(12798)
2022(11207)
2021(10544)
2020(8824)
2019(20152)
2018(20290)
2017(38763)
2016(21659)
2015(24002)
2014(24352)
2013(23835)
2012(21920)
2011(19696)
2010(19364)
2009(17537)
2008(16909)
2007(14825)
2006(12698)
2005(11104)
作者
(65338)
(54142)
(53555)
(51274)
(34476)
(26164)
(24431)
(21295)
(20720)
(19392)
(18609)
(18327)
(17356)
(17220)
(17075)
(16674)
(16467)
(16195)
(15598)
(15479)
(13739)
(13392)
(13101)
(12377)
(12137)
(12120)
(12071)
(11814)
(11136)
(10930)
学科
(77262)
经济(77162)
管理(59953)
(54593)
(45646)
企业(45646)
方法(36460)
数学(31227)
数学方法(30808)
(23131)
(20814)
(20358)
中国(20194)
业经(16959)
(15902)
地方(15736)
理论(14927)
环境(14617)
农业(13638)
(13383)
(13076)
财务(13001)
财务管理(12976)
技术(12813)
(12787)
贸易(12782)
(12616)
银行(12555)
(12391)
企业财务(12354)
机构
大学(301956)
学院(299673)
管理(115070)
(108784)
经济(106122)
研究(105178)
理学(99861)
理学院(98652)
管理学(96628)
管理学院(96101)
中国(75006)
科学(71387)
(65132)
(58283)
(55223)
业大(51415)
研究所(51020)
(50583)
中心(46832)
农业(46130)
(44440)
北京(40795)
财经(40657)
(40126)
师范(39566)
(38863)
(36981)
(35718)
技术(35101)
(33297)
基金
项目(214195)
科学(165657)
基金(153480)
研究(150400)
(137301)
国家(136200)
科学基金(114531)
社会(90638)
社会科(85663)
社会科学(85640)
(85365)
基金项目(81940)
自然(78184)
自然科(76323)
自然科学(76301)
自然科学基金(74888)
(72665)
教育(68998)
资助(63477)
编号(60395)
成果(49225)
重点(48625)
(45934)
(45180)
(44288)
课题(42677)
计划(42243)
科研(42241)
创新(41404)
大学(38950)
期刊
(116962)
经济(116962)
研究(84550)
学报(59620)
中国(57249)
(52288)
科学(51232)
大学(43133)
管理(41434)
学学(40884)
(37814)
农业(35982)
教育(35507)
技术(24901)
(22794)
金融(22794)
业经(19356)
财经(19164)
(18450)
经济研究(18237)
科技(16417)
图书(16385)
(16251)
业大(16190)
(15925)
问题(15106)
林业(14750)
理论(14330)
实践(13333)
(13333)
共检索到430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磊  蒋玫  沈新强  王云龙  
为了评估某印染工业园区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以甲壳类(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鱼类(半滑舌鳎、鲻鱼)、贝类(缢蛏)、螺类(泥螺)幼体为实验对象,在96h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毒性单位分级体系、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研究了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本实验印染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仅苯胺的含量超过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余水质指标均符合两类排放标准。本实验的印染排放尾水对受试海洋生物幼体的96h-LC50顺序为:半滑舌鳎>脊尾白虾>鲻鱼>三疣梭子蟹>缢蛏>泥螺;对受试生物幼体的毒性单位平均值为4.16,属于中毒水平;对受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俊超  徐韧  刘材材  
为探究平湖原油及其水溶性组分(WAF)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分别进行了平湖原油及原油的水溶性组分(WAF)对鲻鱼、脊尾白虾、菲律宾蛤仔、缢蛏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平湖原油及其WAF与鲻鱼、脊尾白虾、菲律宾蛤仔、缢蛏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平湖原油对鲻鱼、脊尾白虾、菲律宾蛤仔、缢蛏的96 h LC50为865 mg/L、343 mg/L、5 221 mg/L、2 441 mg/L,原油WAF对鲻鱼、脊尾白虾、菲律宾蛤仔、缢蛏的96 h LC50为1.697 mg/L、0.645 mg/L、4.5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玮鸿  张岭  谭露茜  赖洁  李玉霞  颜菲菲  张英  都叶奇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绍赛  曲克明  
通过室内毒理实验,研究印染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苯胺C6H5NH2和苯酚C6H5OH,质量浓度分别为20mg/L和24mg/L)、电镀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锌、铜和铅,质量浓度分别为1970mg/L、9mg/L和7.5mg/L)、农药废水(主要有毒物质为久效磷和亚磷酸盐二甲酯)及其混合废水对中国对虾(Peanaeuschinensis)无节幼体和仔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印染废水、电镀废水、农药废水及其混合物对无节幼体48hLC50(95%可信限区间)和96hLC50(95%可信限区间)分别为2.27%(1.72%~2.99%)、0.29%(0.22%~0.37%)、0.86%(0.64%~1...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任中华  宋骏杰  刘永叶  曹亮  
海洋热污染使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的生长、存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开展海洋生物热耐受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海洋生物的热耐受能力,为调控包括核电厂温排水在内的热污染源的排放提供合理建议。本文采用动态温升实验方法,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五个基础水温(8.0、14.0、18.0、24.0和28.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雯婷  宋骏杰  田洪林  窦硕增  赵博  曹亮  
为研究黄茅海常见经济物种的热耐受性,采用动态实验法和静态实验法,研究了褐篮子鱼、褐菖鲉、褐石斑鱼、口虾蛄和日本蟳在不同基础水温(即驯化温度,14.0、18.0、24.0和30.8°C)和温升速率(0.5、1.0、2.0、3.0、4.0、6.0、9.0、12.0和15.0°C/h)条件下的热耐受能力[最大临界温度(CTM)和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基础水温和温升速率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能力,即实验动物的耐热性与基础水温呈正相关。温升速率对其热耐受性的影响受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娟娟  缴建华  马丹  陈永平  李春青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天津围填海工程正在进一步加大。从2003-2012年,天津市海洋捕捞产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以2008年下降的最为严重,这也与2007年进行的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相吻合。本研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拟对围填海工程对底栖生物、浮游生物、鱼卵和仔稚鱼、游泳动物等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吹填淤泥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掩埋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经济贝类被掩埋后均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毛蚶比四角蛤蜊的垂直迁移能力弱。随着体长的增加,生物迁移能力增强;随着掩埋深度的增加,死亡率也逐渐增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其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来源期刊和区域分布以及学科类别等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及其热点。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上呈动态递增趋势,且文献的科研影响力及国际关注度非常高;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机构间均形成了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Miloslavich P、Danovaro R和Mouillot D等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詹姆斯库克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机构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的学科类别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淡水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主要有5个方向:(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3)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研究;(4)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的观测及其评价;(5)海洋遗传多样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善   蔡清海   洪国裕  
有关螯虾的生产因素很多,这里概括几种螯虾生产的不同管理措施。 在欧洲,由于螯虾疾病,大批螯虾死亡,这促使放流计划的形成。要生产健康的螯虾幼体就需要发展孵化系统。这些系统已经成立,并在集约式条件下生产了数量可观的螯虾苗种。 反之,南美螯虾养殖场就没有采用集约式孵化和育苗。他们采用泛养,精养法培育螯虾幼体不见得经济效益高。 澳大利亚螯虾养殖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地方以经验丰富的孵化场为准。 螯虾养殖,怀卵雌体或幼体的集约式生产被认为是不必要的,该品种的繁殖季节长,可延续6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慧  唐启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本文综述了近年国际上对海洋生物碳汇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海洋生物固碳的机制、海洋生物碳汇的现状及其修复措施,同时评价和论述了海水贝藻养殖作为渔业碳汇的地位与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晋芳  朱玲  武秀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乔延龙  殷小亚  肖广侠  王立平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海洋工程建设产生的悬浮物会对海洋生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为研究悬浮物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模拟半静态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的悬浮物可抑制中国对虾幼体的游泳能力,中国对虾幼体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悬浮物对中国对虾幼体48 h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48 h-LC_(50)和96 h-LC_(50))分别为452.21 mg/L和183.74 mg/L,对应的安全浓度为18.37 mg/L。镜检观察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幼体体表有底泥附着,鳃内有大量的悬浮物颗粒物。该研究为深入研究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丁兆坤  刘伟茹  许友卿  
海洋酸化可通过影响海洋生物脂质储存、脂肪酸氧化酶、RNA/DNA比值、生物矿化、能量代谢和细胞应激基因表达等途径,影响海洋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与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与发育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由于缺少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影响的研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亟待加强用多学科、多层次探索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脊椎和无脊椎动物核酸、蛋白质及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及关键基因等方面,综合探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机理,了解海洋酸化影响的本质,揭示、掌握其规律,从而为预测未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  姜令绪  王文琪  杨宁  王仁杰  隋义先  
本文主要研究了氨氮和硫化氢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BATE)幼体的毒性作用。浓度梯度按等对数间距设置,半致死浓度采用直线内插法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氨氮和硫化氢对日本对虾幼体的毒性作用显著(F>F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对各期幼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无节幼体对两种毒性物质的耐受性强于蚤状幼体,但是小于糠虾幼体和仔虾的耐受性。氨氮和硫化氢对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295,0.0430;0.724,0.0553;1.072,0.0705mg/L。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温为庚  杨其彬  王雨  黄建华  江世贵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0-6)分别是无节幼体:1.58、1.35和0.29;蚤状幼体:1.71、1.24和0.2;糠虾幼体:2.2、1.46和0.24;仔虾:3.23、2.62和0.53。幼体对试验药物的忍受力由大到小分别是仔虾、无节幼体、糠虾幼体和蚤状幼体。试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