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80)
- 2023(3765)
- 2022(3072)
- 2021(2828)
- 2020(2374)
- 2019(5212)
- 2018(5371)
- 2017(9383)
- 2016(5276)
- 2015(6297)
- 2014(6261)
- 2013(5702)
- 2012(5318)
- 2011(4772)
- 2010(4838)
- 2009(4135)
- 2008(4243)
- 2007(3826)
- 2006(3402)
- 2005(3061)
- 学科
- 业(21083)
- 管理(20878)
- 企(18114)
- 企业(18114)
- 济(17699)
- 经济(17682)
- 技术(11858)
- 方法(8383)
- 数学(7078)
- 数学方法(6987)
- 财(6614)
- 理论(6533)
- 技术管理(6242)
- 教学(5923)
- 务(5267)
- 财务(5252)
- 财务管理(5244)
- 农(5206)
- 中国(5154)
- 企业财务(5142)
- 业经(5097)
- 信息(4706)
- 教育(4516)
- 农业(3951)
- 学法(3813)
- 教学法(3813)
- 学(3702)
- 学理(3472)
- 学理论(3472)
- 产业(3430)
- 机构
- 学院(75545)
- 大学(75315)
- 管理(30116)
- 济(27365)
- 经济(26721)
- 理学(25433)
- 理学院(25214)
- 管理学(24835)
- 管理学院(24686)
- 研究(24215)
- 中国(16715)
- 京(16116)
- 科学(14428)
- 财(12611)
- 技术(12204)
- 江(12084)
- 所(11968)
- 中心(11870)
- 农(11601)
- 业大(11083)
- 研究所(10793)
- 范(10545)
- 师范(10433)
- 北京(10140)
- 财经(10133)
- 州(9570)
- 经(9285)
- 农业(9084)
- 职业(8916)
- 院(8738)
- 基金
- 项目(51380)
- 研究(40867)
- 科学(40111)
- 基金(35146)
- 家(30630)
- 国家(30379)
- 科学基金(26170)
- 社会(23965)
- 社会科(22713)
- 社会科学(22707)
- 省(21326)
- 教育(20554)
- 基金项目(18475)
- 编号(18256)
- 划(17495)
- 自然(16076)
- 自然科(15747)
- 自然科学(15743)
- 成果(15527)
- 自然科学基金(15480)
- 资助(14146)
- 课题(12382)
- 创(12094)
- 项目编号(11953)
- 重点(11863)
- 部(11454)
- 创新(11299)
- 发(10700)
- 年(10246)
- 国家社会(10050)
共检索到115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安双宏
中国和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各有优势和不足,有互相学习的必要。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远不如中国发达,其人才培养机构良莠不齐;印度软件业在世纪之交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处理好接受国际援助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知识基础的培养,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合理使用优质人力资源。
关键词:
印度 信息产业 软件业 人才培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霞 李佐军 孙飞
近年来,我国低碳技术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数量、质量和结构尚不能满足实施“双碳”战略的需要。一些地方对低碳技术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培养领域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培养政策体系不健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等,严重影响了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未来,应将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加大低碳技术人才教育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完善低碳技术人才培训体系,积极引进海外低碳技术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低碳技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低碳技术人才队伍,为实现人才强国和“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低碳技术 人才培养 人才强国 “双碳”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学东
文章提出了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由文献整理型向知识传播型模式转型的论点 ,提出了转型过程中的专业重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重组的改革策略 ,并对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模式及信息服务教育形象和方法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服务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蒋键
技术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本文在介绍中集集团"311"技术人才计划实施背景及其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该集团培养和提升技术人才的具体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为我国大型集团企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晓军
选择美国一流大学实施应用型工程技术教育的三所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以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美国大学在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加强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密切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注重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积极推进并参与工程技术专业国际认证等启示与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爱东
有针对性地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正在成为共识。目前,新的经济运行形势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岗位和专业找不到合适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这反映了目前高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大良
教育信息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新机遇和强大持久的新动能。深刻认识信息化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走向,可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三个方面探索高水平信息技术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高质量人才培养 内涵与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健锐 杨新 龚婷婷 李婷 杨凌霞 张维 徐磊 廖维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而现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而信息技术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使得这些问题更显突出。本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工作室引入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中,提出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多年的实践,证实该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了三个对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志宝 闫淼
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该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有人才培养状况存在专业设置与定位模糊、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要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来应对现有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流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高瞻远瞩,科学谋划,为中国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了发展目标、革新要求、工作走向及实质内容。《纲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海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信息技术外包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本文从外包行业人才要求、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外语能力培养、校企协同办学等多个角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技术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谭燕泉 江浩 张华丽 刘昕 徐纪勇 张程悦 汤健 王红星
为架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五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就业导向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五化合一"人才培养的创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康复技术技能人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凌红 卓国锋
软件企业劳动组织的基本单元是项目组,项目组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软件项目,因此,软件企业一般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组成员及工作过程与产品进行管理。针对软件企业劳动组织形式和产品与工作特点,本文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导师制进行了改造,提出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项目导师制",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软件技术 人才培养 项目导师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雷庆 苑健
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德国和日本在上世纪大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经验值得重视。确立技术教育的地位,探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一批大师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专门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2月,国家作出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赞英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会与竞争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载体——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在新世纪中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关键看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新世纪需要的整体素质。因此,培养能肩负起历史重任,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国际竞争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高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