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35)
- 2023(7059)
- 2022(5847)
- 2021(5549)
- 2020(4666)
- 2019(10685)
- 2018(10286)
- 2017(18996)
- 2016(10235)
- 2015(11928)
- 2014(11380)
- 2013(11482)
- 2012(10865)
- 2011(10302)
- 2010(10006)
- 2009(9124)
- 2008(8992)
- 2007(7736)
- 2006(6982)
- 2005(6434)
- 学科
- 济(46014)
- 经济(45966)
- 管理(23776)
- 业(21614)
- 方法(21058)
- 数学(19397)
- 数学方法(19262)
- 中国(15624)
- 企(15114)
- 企业(15114)
- 农(12331)
- 贸(11608)
- 贸易(11601)
- 易(11400)
- 学(10329)
- 财(8409)
- 农业(8091)
- 业经(8078)
- 制(8065)
- 关系(7224)
- 融(7158)
- 金融(7158)
- 银(7146)
- 银行(7112)
- 环境(7012)
- 行(6987)
- 发(6462)
- 出(6216)
- 体(5863)
- 地方(5740)
- 机构
- 大学(157553)
- 学院(151455)
- 济(71993)
- 经济(70974)
- 研究(65420)
- 管理(52639)
- 中国(48958)
- 理学(45317)
- 理学院(44718)
- 管理学(43961)
- 管理学院(43714)
- 科学(39350)
- 京(35312)
- 所(34382)
- 农(32694)
- 研究所(31795)
- 财(28874)
- 中心(27505)
- 农业(26394)
- 业大(25059)
- 经济学(24007)
- 财经(23523)
- 院(23234)
- 北京(23029)
- 经(21924)
- 经济学院(21606)
- 江(20944)
- 科学院(20809)
- 范(20005)
- 师范(19699)
- 基金
- 项目(104571)
- 科学(82380)
- 基金(79264)
- 家(72811)
- 国家(72316)
- 研究(72018)
- 科学基金(59236)
- 社会(48113)
- 社会科(45740)
- 社会科学(45729)
- 基金项目(40689)
- 自然(38268)
- 自然科(37413)
- 自然科学(37395)
- 自然科学基金(36801)
- 省(36223)
- 划(33425)
- 资助(33369)
- 教育(32751)
- 编号(25419)
- 部(25176)
- 重点(24805)
- 中国(23250)
- 发(22934)
- 国家社会(21995)
- 成果(21593)
- 创(21275)
- 教育部(21148)
- 科研(20495)
- 创新(20139)
共检索到232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益波
在印度"东向"政策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成了其显著特征。印度全面进入亚太,必将引起该地区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意图却模糊不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印度仍会继续在"多极化亚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其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安全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
关键词:
印度 亚太安全 多极化亚洲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佩尧
90年代以来 ,美、中、日、俄和东盟“四国五方”关系构成了亚太多极格局的大体框架 ,并对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全局产生影响。中国必须在对外关系中趋利避害 ,谋求发展。冷战后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利的因素 ,将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亚太安全 “四国五方” 中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蔡鹏鸿
亚太安全环境对中国实现两个百年梦的影响巨大。近段时间中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海上安全环境频繁动荡,这是亚太新秩序过渡期的正常现象,与中国迅速崛起相关。形势的变化基本处于可控状态,中国的主动和引导作用明显。中美协调与合作,共同建设竞争性合作格局的趋势存在。
关键词:
亚太安全 周边形势 大国关系 国际格局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夏立平
近年来,亚太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虽然1997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过调整仍有希望重新恢复其经济活力。同时,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正在不断增加。这种经济上相互依存性的增长使各国之间安全上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静
美国通过控制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来实现其诸多利益的诉求,最终达到保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机制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机制,这两大机制的区别在于要不要排除美国。奥巴马努力推动美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谈判,显示了奥巴马"重返东亚"的战略思路。奥巴马着力多渠道、多方式谋求参与、改造和领导东亚合作机制,试图将APEC与东亚峰会融合,以亚太合作覆盖东亚合作;以TPP引领亚太经济合作,对亚太现存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以美国主导取代东盟领导,重返东亚"领袖"地位;以"亚太...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潘清卿
朝鲜核危机迫使五角大楼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到驻亚太地区的美军。新的军事部署将更有利于美军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军事反应,将有利于美军伸缩自如地参与到地区事务之中。同时,美军在亚太地区重新调整部署,也必将对该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 亚太军事部署 亚太安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颖 陈翔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鲁直
1994年,我写过一篇论文,探讨亚洲太平洋地区概念的起源,主要论点是:现在流行的亚太地区称谓并不是亚洲和太平洋两个地理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亚洲和太平洋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从地理大发现说起,回溯了欧洲列强向东、向西扩张的史实,美国西班牙战争导致的美国向西扩张,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太平洋远东地区的争夺,直至二次世界大战东亚太平洋战区的形成,为战后亚太地区概念的逐步确立创造了条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彭斯达 陈继勇 潘黎
新经济一方面使美国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超强地位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新经济通过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经济结构升级和转移效应、经济互补效应以及各国间经济制度和发展状况的差异而对亚太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亚太经济格局 新经济 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乾 邵桂兰
本文在Grossman和Helpman(1995)及Endoh(2006)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FTA成因的理论模型,探讨两经济体建立FTA的影响因素,以亚太经济体为研究样本,采用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地理距离越近、与世界其他国家越远、市场规模越大、市场规模差距越小、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国家治理水平越高,建立FTA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结论在替换代理变量后依然稳健。此外,南南型FTA与南北型FTA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结合中国经验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乾 邵桂兰
本文在Grossman和Helpman(1995)及Endoh(2006)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FTA成因的理论模型,探讨两经济体建立FTA的影响因素,以亚太经济体为研究样本,采用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地理距离越近、与世界其他国家越远、市场规模越大、市场规模差距越小、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国家治理水平越高,建立FTA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结论在替换代理变量后依然稳健。此外,南南型FTA与南北型FTA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结合中国经验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国光
我国沿海地区兴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研探热点,有其历史背景,这是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是我国加快城市化步伐和大城市发展的需要,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亚太经济崛起的需要。当前世界看好亚太,亚太看好中国。中国幅员最辽阔,人口最多,产业前景最诱人,市场潜力最雄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其理至为明显。建设国际化的都市,中国看好上海,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基本的独特优势有以下几点: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何方
关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以下所谈完全是个人意见。有些看法即使在学术界也还是有争论的。一、亚太形势可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冷战后,亚太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并有进一步走向缓和的趋势。这是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冷战的结束带给亚太的冲击远比欧洲为小。曾是冷战中心的欧洲,冷战后已成为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而亚太地区却早已部分冲破雅尔塔体制(中国),多极化又发轫在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李健敏
文章首先从嵌入方向和嵌入深度两个维度构建中国嵌入亚太价值链的模式升级分析框架,然后利用WTO/OECD-TIVA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中国各行业的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位置指数,并对亚太价值链模式升级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无论从嵌入方向还是嵌入深度视角来看,中国的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位置指数均相对较低(均小于1),但从变动趋势来看,其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态势;(2)从影响因素看,工人技能结构优化、人均资本水平提升、产出规模扩大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均有助于亚太价值链嵌入模式的优化升级。此外,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加入WTO仅有助于后向嵌入模式向前向嵌入模式的优化升级,国内中间品投入增加有助于浅度嵌入模式向深度嵌入模式的优化升级,而不利于后向嵌入模式向前向嵌入模式的优化升级。需说明的是,以上结论具有行业和经济体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