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05)
2023(7644)
2022(6451)
2021(5843)
2020(4856)
2019(10749)
2018(10472)
2017(19435)
2016(10918)
2015(11817)
2014(11520)
2013(11200)
2012(10286)
2011(9318)
2010(9482)
2009(8544)
2008(8589)
2007(7737)
2006(6907)
2005(6260)
作者
(33215)
(27691)
(27621)
(26066)
(17625)
(13726)
(12273)
(10766)
(10446)
(9859)
(9567)
(9129)
(9026)
(8790)
(8740)
(8738)
(8537)
(8323)
(8032)
(7994)
(7110)
(6770)
(6757)
(6347)
(6303)
(6233)
(6189)
(6132)
(5620)
(5563)
学科
(39749)
经济(39695)
(33736)
管理(33379)
(27830)
企业(27830)
方法(16220)
数学(13945)
数学方法(13781)
(12770)
中国(11564)
(11390)
业经(10100)
(10011)
贸易(10005)
(9772)
(9408)
(8911)
农业(8639)
地方(8118)
(7662)
银行(7622)
技术(7574)
(7223)
(7134)
财务(7106)
财务管理(7094)
(7063)
企业财务(6698)
(6654)
机构
大学(153095)
学院(152899)
(60316)
经济(59056)
管理(58405)
研究(53413)
理学(50541)
理学院(49948)
管理学(49086)
管理学院(48799)
中国(40277)
科学(34067)
(33185)
(32071)
(27609)
(27279)
业大(26965)
农业(26407)
研究所(25301)
中心(24798)
(24589)
财经(21793)
北京(19775)
(19758)
(19492)
(19351)
师范(19156)
(19038)
(18735)
经济学(17570)
基金
项目(104345)
科学(81372)
基金(76312)
研究(70583)
(69329)
国家(68703)
科学基金(57683)
社会(45762)
社会科(43427)
社会科学(43415)
(40870)
基金项目(40386)
自然(39194)
自然科(38338)
自然科学(38324)
自然科学基金(37703)
(35388)
教育(32598)
资助(30392)
编号(27089)
重点(23887)
(22539)
(22297)
(22090)
成果(21373)
计划(20820)
科研(20691)
创新(20632)
课题(19352)
(19266)
期刊
(66120)
经济(66120)
研究(42678)
中国(30784)
学报(30656)
(29658)
科学(26311)
大学(22263)
管理(21764)
学学(21072)
(20912)
农业(19313)
教育(15821)
(15206)
金融(15206)
业经(11951)
技术(11067)
经济研究(10768)
财经(10605)
(10499)
(9053)
问题(8995)
(8831)
业大(8400)
(8168)
科技(7814)
商业(7649)
图书(7559)
国际(7541)
农业大学(7208)
共检索到228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姚云贵  吴崇伯  
“印太”概念的兴起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上升的一种担忧,预示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印尼在东南亚区域格局当中的龙头地位和实行的“大国平衡”战略,使其成为美日澳印(度)积极拉拢的对象。印尼政府积极反应,主动参与“印太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削弱中国在东盟的地位,加剧中印(尼)紧张态势以及影响中国南亚战略。中国应从积极对接“印太战略”、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寻求中印(尼)利益共同点以及均衡“印太”资源投入等方面加以应对,以期促进新形势下中印(尼)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旭  韩文超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经历了文在寅政府时期“谨慎且有限地参与”以及尹锡悦政府时期“积极地调适型参与”两个阶段。尹锡悦政府执政后转变对“印太战略”的态度,主要包含对朝鲜实施安全威慑以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加入“印太战略”为杠杆重塑中韩关系从而缓解安全困境、推广“韩式民主价值观外交”以提升韩国在地区秩序中的地位以及推进“东盟政策”以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四大考量。从短期看,这一转变将激化朝韩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提升“印太战略”的经济吸引力,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挤出效应;强化“印太战略”的“去中心化”特征,在地区秩序构建上增大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期看,由于尹锡悦政府并未脱离“立足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仍具备“底线理性”,加之“印太战略”无法有效满足韩国的经济、安全与战略诉求,韩国缺乏持续参与“印太战略”的动力,其负面影响总体可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小春  王迪云  
红色旅游后续发展是红色旅游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总结红色旅游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其面临的问题,并从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强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加强市场化运作、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系统以及构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实现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朱清秀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及印度和印度洋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重要性的上升,"印太"作为一个新兴的地缘战略概念受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倡导。日本对"印太"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海洋中心倾向,并且包含有牵制中国的内涵。在上述认知的影响下,日本强化西南防卫,介入南海争端,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牵制和制衡中国。然而日本无法正确评估印度及中国在"印太"中的影响,同时也无法给"印太"建构合理的内容,日本牵制、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是不会成功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志远  张大威  冯玲  
并购与分拆是现代市场上企业生命中常见而频繁的例行活动,也是商业运行中最富有戏剧性色彩的事件。企业的并购与分拆都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才有可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雪威  王璐  
美国国内因素对美国政府实施“印太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意象作为核心因素,从国内层次决定着不同时期“印太战略”的推进和调整。以霸权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对外结盟主义和民主价值观为主的美国战略文化作为深层次因素,对“印太战略”的内容和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公众、企业、智库和学者等社会各界对“印太战略”的支持即国家—社会关系是该战略得以持续实施的重要原因。总统共和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两党制政党制度等国内政治制度作为操作性因素作用于“印太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四个国内因素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邹应猛  龚贤周  
随着"印太"的兴起,印度洋正成为大国战略角逐的舞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围绕"印太"的合作日益紧密,印度洋的地缘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作为"印太"地区重要一员的印度,调整了传统的印度洋战略,以适应地缘环境变化的需要。与传统的印度洋战略相比,围绕"印太"做出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复合型和海洋主义等新特征。在地理范围上,孟加拉湾是新时期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的枢纽。以互联互通、海上安全合作和多边制度建设为抓手,印度正强化对孟加拉湾的控制力度。尽管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处于动态调整中,但从业已采取的措施来看,具有明显的与中国竞争甚至制衡的色彩,其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尤为值得关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诗尧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中,面向各区域的地区战略彼此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从美国地区战略间张力的视角切入,可以探究这些地区战略影响彼此的具体作用方式及其根本逻辑。概言之,对于任意两项美国的地区战略,两者间张力的具体状况使得这两项地区战略之间形成策应、增益或牵制等作用方式,从而对两者的运行和功能产生差异化影响。自从美国全球战略焦点开始由中东转向“印太”以来,以“战略收缩”为基本特征的美国中东战略长期能够策应其“印太战略”,助使后者得以按照设计运行并发挥作用。在此期间,美国的中东战略还一度对“印太战略”形成增益,使得后者有望节省战略资源投入,实现额外目标。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强调“战略收缩”的美国中东战略濒临失灵,与“印太战略”之间的张力大幅增强,由此对后者形成牵制,使其运行和功能面临更多阻力和不确定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菩  李巍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马千里  
印太战略作为日本新的对外战略,界定了日本新的对台认知,进而形成了新的对台政策。运用过程追踪法的实证检验表明,基于印太战略成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的及促进与确立印太地区体现所谓西方民主、自由、法治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国际秩序、压缩中国海洋安全空间的同时拓展自身海洋安全空间及主导印太地区海洋秩序与经济秩序等具体战略目标,日本形成了在印太地区博弈层面谋求战略性强化日台实质性全方位关系的对台新政策。随着印太战略调整,为因应中日关系正式改善,日本在对台政策上趋于低调谨慎,但仍借助各种隐性手段在印太地区博弈层面谋求战略性强化日台实质性政治、安全和经济关系。未来一段时期,日本仍将延续战略调整后的印太战略,对台政策会更加低调谨慎,但却会在印太地区博弈层面谋求进一步战略性强化日台实质性全方位关系,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广伟  
本文以美国退出TPP诱发区域一体化格局变动为背景,探讨了CPTPP的生成机理及其后续影响。CPTPP谈判进程大体遵循了"由外及内、外压内促"双向驱动的演进逻辑:外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及其推进的RCEP价值凸显;内部,日本积极发挥协调、引领作用,其他成员国基于经济逻辑的积极参与。内外力量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驱动CPTPP谈判的动力机制。随着CPTPP协议的生效实施,其强劲的扩张势头势必冲击"双轨竞争"的一体化格局,迫使亚太一体化进程沿着日澳设定的CPTPP路径行进;同时,其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更好地适应了全球价值链的需求,为新一代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树立了标杆,促使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演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舒明华  张克明  马飞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蓓   孙雯倩  
近年来,多国央行推出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加密货币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是由货币当局发行的数字化的法定货币。在公众偏好转向无现金支付,支付市场供应商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对国外支付工具和技术的依赖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欧洲央行将发展数字欧元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评估、调查两个阶段后,2023年10月数字欧元进入准备阶段,在立法和规则设定方面为数字欧元的发行铺平道路。欧洲央行发行数字欧元的战略考量包括确保公民能够继续信任数字支付背后的货币锚,强化欧洲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欧洲一体化,以及通过提高欧元区对非欧洲支付解决方案的独立性来加强欧元区的战略自主权。随着越来越多经济体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态度从审慎保守转向积极进取,数字欧元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琢   张幼文  
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供应链的外向链接与内向链接。“外链”追求分工效率的同时存在中断风险,“内链”侧重产业安全的同时存在机会成本,两者的相机抉择成为了大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文章引入“度”的概念,强调在供应链韧性的维度上分析分工深度与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外链”和“内链”的战略调整不应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和方向性调整,而是通过外部风险的分散和内部分工的扩大,在保持效率与加强安全之间寻求韧性的平衡。为此,文章认为外部供需的多元化和内部要素的增加将是战略考量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