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65)
2023(17302)
2022(14502)
2021(13179)
2020(11090)
2019(24757)
2018(23981)
2017(46138)
2016(25078)
2015(27467)
2014(27113)
2013(26951)
2012(24592)
2011(22000)
2010(21730)
2009(19818)
2008(19184)
2007(16787)
2006(14451)
2005(12325)
作者
(72535)
(60972)
(60443)
(57309)
(38284)
(29621)
(27355)
(23917)
(23112)
(21409)
(20889)
(20487)
(19118)
(18866)
(18662)
(18624)
(18558)
(17897)
(17438)
(17291)
(15236)
(14867)
(14742)
(14034)
(13755)
(13516)
(13335)
(13263)
(12327)
(12185)
学科
(104539)
经济(104420)
(75323)
管理(67622)
(50832)
企业(50832)
方法(48952)
(48509)
数学(44624)
数学方法(44153)
农业(32122)
中国(27328)
(25963)
业经(24827)
地方(22552)
(20670)
(19677)
(19665)
贸易(19655)
(19149)
(16168)
财务(16129)
财务管理(16098)
技术(16089)
企业财务(15423)
(15291)
银行(15245)
(15113)
金融(15111)
环境(15029)
机构
学院(349139)
大学(348484)
(144194)
经济(141316)
管理(136764)
理学(120272)
理学院(118961)
管理学(116814)
研究(116608)
管理学院(116169)
中国(87367)
(78194)
科学(72755)
(71127)
(62704)
农业(60786)
业大(60367)
(58204)
中心(55874)
研究所(53157)
(51598)
财经(51301)
(47222)
经济学(44498)
(44353)
师范(43792)
北京(43222)
(41967)
(40954)
经济学院(40571)
基金
项目(251193)
科学(198714)
基金(184732)
研究(178600)
(163572)
国家(162181)
科学基金(139258)
社会(116354)
社会科(110206)
社会科学(110180)
(98873)
基金项目(98141)
自然(91338)
自然科(89304)
自然科学(89274)
自然科学基金(87701)
(83043)
教育(81824)
资助(74474)
编号(70778)
重点(56654)
(55651)
成果(55324)
(54671)
(52672)
创新(49317)
国家社会(49209)
科研(49077)
课题(48163)
教育部(47315)
期刊
(150675)
经济(150675)
研究(94631)
(76670)
中国(68621)
学报(60589)
科学(54285)
农业(51890)
(46294)
大学(46180)
管理(44427)
学学(44082)
教育(33548)
(33369)
金融(33369)
业经(30314)
技术(28063)
(25755)
财经(24448)
经济研究(22878)
问题(21085)
(20936)
(18754)
统计(17591)
业大(16529)
(16440)
科技(16413)
资源(16087)
图书(16069)
技术经济(15776)
共检索到500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邓睿  
流入地卫生服务可及性不仅关乎农民工健康状况,还可能对其主观福利产生潜在影响。本文利用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评估了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潜在内生性后,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强弱不一的作用。可获得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并对其社会反馈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空间可达性和适切性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积极性。机制检验证实,卫生服务可及性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农民工卫生习惯趋同于城市居民,帮助农民工养成健康就诊行为,提高这一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代际和性别异质性。此外,卫生服务可及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完全来自患病农民工样本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患病经历是卫生服务可及性正向影响农民工社会反馈行为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共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对老一代及跨省流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通过提升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归属感间接提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其中城市归属感发挥的间接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效应,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铺就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树  邓睿  
乡俗惯性的延续往往被认为是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与融入城市社会的不利因素,但其对农民工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究竟如何,尚未得到充分的经验证实。文章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纠正了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乡俗惯性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社会善意倾向等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印证了农民工乡土本色的积极作用。(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乡俗惯性的保留能够使农民工更积极地加入务工地的老乡会,借助于这种跨地域正式社会网络组织的资源支持和风险分担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3)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效应可能会因城市居民的积极接纳态度而变得更为强烈,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上述结论说明,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塑造农民工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化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农民工城市初级社会网络组织,能够帮助这一群体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睿  
务工地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不仅可保障这一群体在务工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更有利于帮助其通过补齐健康"短板"以提升劳动供给能力。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2017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重点运用熵均衡匹配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对这一群体的城市劳动供给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劳动供给强度上,参与务工地医疗保险可显著缩短农民工的周工作小时数并减轻其劳动压力;在劳动供给效率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小时工资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尤其是医疗保险对其单位时间收益率的提升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农民工健康权益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一定的个体特征差异和分布异质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仲坤  郑裕璇  冷晨昕  陶建平  
本文借鉴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以可行能力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防护性保障、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感受及政治参与等五个层面测度农民工可行能力,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可行能力仅为0.285,依据Martinetti(2000)对福利水平的划分标准,处于较低水平。(2)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等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可行能力,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Oster(2013)的方法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3)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可行能力的影响呈现地区差异、代际差异及就业身份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对提升农民工福利水平的价值,从而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就农民工市民化之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邓睿  
在中国基层工会组织和农民工会员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关于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实际作用却受到质疑。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借助2014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回归、匹配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各维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工会组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具体来看,工会会员身份有助于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其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同时对其参与城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能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此外,工会会员身份对低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的积极效应更为强烈,而对高就业质量水平农民工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亚军  郑晓冬  方向明  陈典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汝小美,丁峰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4年 3月开展了“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 ,未婚人群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低、有效性低、自我保护能力弱 ;未婚人群避孕知识多 ,但获得相关服务少 ,其避孕失败率高 ;流动人口获得避孕节育方法的途径少 ,很难被纳入免费服务体系。为此提出了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菲  张展新  
中国在过去的10年里进行了城乡福利保障一体化的政策改革。文章基于2008年在四个城市所作的"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研究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对农民工和其他迁移人口的影响,尤其是对他们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事故保险做一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经过十多年新政策的执行,农村迁移人口或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概率仍然大大的低于市民迁移人口和城市本地居民。迁移人口是否参与各种社会保险项目与他们的就业状况紧密相关。本文的结论显示:中国已经开始把迁移人口的社会保障纳入了整体社会发展的范畴。在"刘易斯转折"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相关政策应考虑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成本的增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苑会娜  
根据在北京市城八区进行的农民工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样本农民工存在健康恶化现象,即与流动前的健康状况相比,流动后健康状况可能发生恶化。样本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健康状况出现了恶化趋势。基于个人收入和健康变化的系统性,本文建立了联立方程组,并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健康与收入形成了循环作用机制:初始健康状况越好,收入越高。健康对收入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提高单位时间收益率上;个人收入的获得却在损耗健康;而健康状况的恶化又导致单位收益率下降,但对月收入则无显著影响。健康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农民工健康越可能恶化,影响农民工健康状况恶化的因素还包括农民工在京生活情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雯   罗千峰   张锦华  
基于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城—乡”和“城—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工工资的户籍歧视仍然存在,但有缩小的趋势;尽管工资差异缩小,但职业间和职业内存在隔离,即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往往从事生产服务等低收入岗位,难以晋升到管理岗和技术岗等高收入岗位;职业内工资差异大于职业间的工资差异,这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不同所致,行业内差异带来的工资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