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
2023(1192)
2022(1007)
2021(1073)
2020(831)
2019(1874)
2018(1701)
2017(2949)
2016(1659)
2015(1868)
2014(1839)
2013(1895)
2012(2008)
2011(1792)
2010(1871)
2009(1754)
2008(1608)
2007(1338)
2006(1350)
2005(1207)
作者
(6813)
(5821)
(5730)
(5647)
(3833)
(2966)
(2361)
(2333)
(2328)
(2246)
(2208)
(2132)
(2116)
(1955)
(1947)
(1752)
(1738)
(1723)
(1719)
(1685)
(1631)
(1536)
(1467)
(1441)
(1437)
(1370)
(1336)
(1274)
(1245)
(1234)
学科
(5749)
经济(5744)
(4038)
土地(4001)
(3420)
(3142)
(2768)
(2622)
制度(2621)
(2535)
医疗(2533)
服务(2442)
农业(2331)
地方(2300)
管理(2261)
资源(2048)
问题(1995)
方法(1693)
中国(1631)
水产(1415)
环境(1407)
数学(1377)
数学方法(1366)
生态(1258)
(1227)
(1108)
经济学(1106)
业经(1078)
耕地(1073)
动物(989)
机构
大学(26348)
学院(25864)
研究(13044)
科学(9851)
(9677)
中国(9329)
管理(8679)
(8521)
经济(8095)
农业(7915)
(7837)
研究所(7409)
理学(7154)
理学院(7000)
(6844)
管理学(6805)
管理学院(6769)
业大(6633)
(6316)
(5943)
中心(5623)
(5260)
农业大学(5213)
(5164)
(4643)
资源(4377)
实验(4266)
(4161)
(4098)
实验室(4098)
基金
项目(20088)
科学(14878)
基金(14280)
(14220)
国家(14107)
研究(12242)
科学基金(10905)
(8168)
自然(8025)
基金项目(7857)
自然科(7784)
自然科学(7777)
自然科学基金(7631)
社会(7150)
(6843)
社会科(6639)
社会科学(6635)
资助(5841)
(5264)
教育(5128)
重点(5072)
科技(4965)
计划(4836)
(4521)
编号(4507)
(4357)
科研(3999)
专项(3955)
(3648)
(3529)
期刊
(12480)
经济(12480)
中国(10368)
(7760)
学报(7564)
科学(6915)
研究(5479)
农业(5437)
大学(5318)
学学(5171)
(3856)
(3812)
卫生(3812)
资源(3449)
(2867)
业大(2560)
(2383)
(2248)
农业大学(2135)
林业(1873)
国土(1740)
管理(1661)
土地(1590)
(1582)
渔业(1571)
科技(1562)
自然(1548)
教育(1443)
社会(1402)
环境(1399)
共检索到41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楚国忠  侯韵秋  张国钢  刘冬平  戴铭  江红星  张德海  
2006年7月下旬至2007年7月底,共有4只佩带卫星信号发射器(PTT)的渔鸥完成秋季和春季迁徙并返回青海湖。ARGOS公司提供的信息表明,渔鸥最早离开青海湖繁殖地的时间是8月2日,最晚在8月14日。离开青海湖后没有直接飞往越冬地,而是在青海湖周围游荡或逗留。游荡或逗留地点距离青海湖最近约200km,最远约1300km,逗留时间长达80余天。4只渔鸥的越冬地点都在孟加拉湾,与青海湖间的直线距离约2100km。最早到达越冬地的日期是11月3日,最迟12月3日,历时81~116d。渔鸥在孟加拉湾的居留时间长达4个月(118~149d)。最早离开的日期是3月1日,最迟3月30日。最早返回青海湖的日...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谢振辉  吕红健  付梅  赵荣荣  陈灵涵  史建全  祁洪芳  姚维志  
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青海湖的洱海、大湖、黑马河口、泉吉河口、沙柳河口、布哈河口6处采样点,共采集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繁殖群体样本295尾,对不同繁殖群体的繁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除泉吉河口的性比(♀∶♂)1);6个繁殖群体的所有样本中,雌性的生物学最小型大于雄性。其中,雌性群体(布哈河口)的生物学最小型的年龄、全长、体重分别为5龄、157 mm、42.5 g,雄性(沙柳河口)为4龄、124 mm、24.5 g;6个繁殖群体的雌性性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雄性(P0.05);黑马河口平均绝对繁殖力(F_(t), 3338.18±324.25粒)和相对繁殖力(F_(r), 21.88±2.10粒/g)分别与沙柳河口的F_(t)(10699.40±613.91粒)和F_(r)(82.68±4.63粒/g)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信  熊飞  唐红玉  严莉  陈大庆  
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恢复到Ⅱ期。青海湖裸鲤为重复产卵类型,以Ⅳ期卵巢越冬,其卵巢1年只成熟1次,已达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进行繁殖活动。青海湖裸鲤性成熟迟、繁殖力低。每年5~7月,裸鲤洄游到沿湖各河流中繁殖,沙柳河、布哈河和黑马河3条河流为其主要产卵场。调查的繁殖群体总的性比(♂∶♀)为1.66∶1。总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最小体长130·0mm,体重28·0g,年龄4龄;雌性个体最小体长170·0mm,体重51·0g,年龄5龄。青海湖裸鲤性成熟群体的性体指标1年只有1个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春霖  陈大庆  史建全  祁洪芳  鲁成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3个洄游繁殖群体-黑马河(HM)、布哈河(BH)及沙柳河(SL)群体各30个个体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13个引物在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8个。青海湖裸鲤群体总的DNA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0%。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总的Nei基因多样性为0.3395,Shannon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4861,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青海湖裸鲤3个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788,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70,表明3个繁殖群体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通过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HM群体和B...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史建全  祁洪芳  杨建新  惠金莉  毛月风  王东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大庆  张春霖  鲁成  张信  
利用PCR技术扩增青海湖3个不同地区(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测定该基因片段1 005 bp序列。通过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比较分析,对比3个不同地区的83尾青海湖裸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65个,其中有1个插入位点(b3,nt-569),2个缺失位点(s6和b37,nt-169、nt-170),多态性位点数62。3个群体内的多态性位点分别为黑马河51个、布哈河38个、沙柳河39个,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数分别为9.377、7.782和7.510。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曹丹  
这是一篇关于三代会计人的故事。平凡的青春,因为有爱,便璀璨似阳光下晶莹的水珠,虽然普通而简单,却能折射出感人的光芒。母亲:青春的期望母亲退休前是一所学校的出纳。对于职业,让她引以为傲的是,直到退休,她经手的业务从未出过一点儿差错。母亲是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丽霞   路峰   江红星   孙戈   岳修鹏   王艺璇   高彤   胡兴波   丁长青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省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 283个点位,冬季4 730个点位,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并划分适宜等级。【结果】 1)MaxEnt 模型预测夏季和冬季AUC值分别为0.866和0.838,结果准确性好。2)海拔、等温性、距河湖距离、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季节性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3)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4.75×10~(4) 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3.01%),主要位于松嫩平原(57.52%)、渤海湾(17.56%)、辽河平原(14.94%)等地区;栖息地类型包括湿地(35.30%)、农田(33.74%)和水域(12.43%)等。4)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1.63×10~(4) km(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1.62%),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49.02%)、淮河流域江苏洪泽湖(23.75%)、渤海湾(11.52%)等地区;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湿地(40.56%)、农田(29.68%)和水域(18.45%)等。(5)夏季与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的重叠面积为2.13×10~(4) km(占总重叠面积的4.11%),主要分布在渤海湾(59.81%)、山东半岛沿海(23.24%)、江苏东部沿海(9.34%)等区域。【结论】夏季适宜栖息地向北扩到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该结果打破了东方白鹳出生后扩散的传统认知,建议加强该物种的协同保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阳  张称意  吴军  徐婷  
明晰气候变化情景下濒危物种生境变化的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预测和制定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的前提。以东北地区丹顶鹤繁殖地主要植被类型芦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东北25个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1999~2003年保护区芦苇空间分布数据、国家气候中心2005年与2030年及2050年模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气候包络法Bioclim、Domain模型,在模型精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2005~2050年间丹顶鹤繁殖地芦苇的动态变化分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1)与2005年相比,2030年、2050年研究区域中部、东部的芦苇生境将大面积消失;(2)与2005年相比,2030年质量好、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钢  刘冬平  侯韵秋  戴铭  陆军  
2010年对青海更尕海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到55种27416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17055只,占水鸟总数的69.0%。10月水鸟数量最高,且与其余各月差异显著,而其余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从鸟种数量而言,各月间均维持在21~29种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全年水鸟的种类数量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在4月,由于雁鸭类水鸟刚刚抵达,而更尕海部分区域尚未融化,因此可供水鸟取食的区域较少,可能有水鸟死亡的现象发生;而在10月,雁鸭类水鸟数量急剧上升,大多都聚集在一起取食或休息。更尕海也是当地的主要牧场,家畜经常与野生水鸟混群并共用水域,使种间和种内禽流感病...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俞慈英  李修鹏  袁燕飞  陈叶平  李万兴  缪玲霞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自1999年12月开始,在浙江定海首次进行海岛迁地保存育苗及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播种、扦插、移栽和定植等迁地栽培与繁殖等各种试验,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在舟山海岛苗期生长旺盛,1年生平均苗高为18.9 cm,地径0.32 cm,最大植株苗高可达35.0 cm,地径0.50 cm,但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扦插育苗生根容易,在备有遮阳网的钢质大棚内间歇喷雾条件下,用5年生幼树做插穗母本,未经任何处理的插穗生根率可达90%,经ABT1号生根粉处理后,生根率最高可达100%;大棚内容器移栽育苗,效果良好;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建衡  欧阳琳  
鸟类的迁徙如同鱼类之洄游、昆虫之迁飞、哺乳动物之迁移,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的、方向路线比较固定的、有规律的一种长距离迁居活动。其迁徙活动是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敌、体能、气温等,而且人类有意或无意活动的破坏,也给鸟类的迁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及伤害,甚至对某些鸟类种属的存续产生了威胁。从全球范围来看,每年大概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大规模的洲际迁徙,目前公认的洲际迁徙线路有八条,其中三条是经过我国的。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庆先  任阵海  张运刚  李占青  普布次人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 5)高分辨数字资料(展宽数字资料,S VISSR)和低分辨模拟云图(WEFAX),结合沙尘暴在云图上的主要特征为,建立两种方法利用GMS资料显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并利用EP TO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2000年4月24日~26日和2001年3月21~22日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揭示了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沙尘天气发生时北京出现5级重污染天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2001年3月19日的0 253mg m3猛增到3月22日的0 616mg m3,增加了将近2 5倍。从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上若干城市2001年3月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和晓风  林辉  孙华  严恩萍  胡佳  
以我国自主发射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卫星(GF-1卫星)的影像为数据源,在东洞庭湖开展湿地信息提取。结合国家湿地遥感分类系统和高分影像数据的可解译性,建立了东洞庭湖湿地类型遥感分类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泥滩地、林地、芦苇、苔草、辣蓼+泥蒿7种湿地类型。利用最佳指数和联合熵2个指标确定最佳波段组合方式为4(R)3(G)2(B),并在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决策树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遥感分类方法比最大似然法分类的精度高,总分类精度达85.41%,Kappa系数为0.822 5,并且各类信息的提取精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湖泊、芦苇、林地的精度较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秀林  江红星  邹畅林  王永  林宝庆  李连山  
【目的】分析白鹤的迁徙对策与迁徙模式,甄别20年来中国境内白鹤中途停歇地的分布变化,评价不同尺度下其重要性等级,提出白鹤中途停歇地保护空缺和管理建议。【方法】利用2016—2017年10只卫星跟踪白鹤的定位数据,根据停歇天数不同将中途停歇地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权重赋值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ArcGIS 10. 2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迁徙路线图,并开展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春、秋迁徙季节白鹤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距离、停歇次数、停歇时长、迁徙阶段长等迁徙参数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春、秋迁徙期共识别中国境内中途停歇地62个和104个,分别属于5停歇区域中的23处和27处停歇单元。重要中途停歇地春、秋季节仅为9个和13个,包括传统的西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吉林莫莫格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华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新发现的有西松嫩平原的内蒙古图牧吉保护区、辽河平原的辽宁康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通辽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重要、一般、临时中途停歇地和休整地分别有36. 4%、37. 5%、40. 7%和72. 4%位于现有保护体系之外。总之,西松嫩平原春、秋季节都是白鹤最重要的停歇地区;春季迁徙期,辽河平原次之,黄河三角洲第三;秋季迁徙期,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平原秋季比春季重要,大兴安岭地区春季比秋季重要。【结论】白鹤春、秋迁徙均符合能量消耗最小对策,迁徙路线呈现"8"字形,中国东北西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是其狭窄迁徙通道的瓶颈位置。白鹤的迁徙模式为兼性迁徙,在食物匮乏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蹦跳式迁徙,而在食物丰富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轻跳式迁徙。近20年来,白鹤在中国境内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辽河三角洲已不再是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但位于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东部是其新发现的重要停歇区域。为确保白鹤的迁徙安全和长久生存,建议对已建保护区的周边重要中途停歇地,依托现有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湿地面积小而分散的重要停歇地,如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建议成立保护小区;对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停歇地和休整地,构建跨部门和跨区域的联合保护管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