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20)
- 2023(3220)
- 2022(2759)
- 2021(2561)
- 2020(2324)
- 2019(4899)
- 2018(4784)
- 2017(8005)
- 2016(4969)
- 2015(5491)
- 2014(5204)
- 2013(5071)
- 2012(5094)
- 2011(4525)
- 2010(4488)
- 2009(4265)
- 2008(4020)
- 2007(3708)
- 2006(3212)
- 2005(2777)
- 学科
- 济(12779)
- 经济(12769)
- 学(9718)
- 管理(8634)
- 业(6978)
- 地方(5242)
- 企(4765)
- 企业(4765)
- 农(4571)
- 环境(4056)
- 法(3943)
- 壤(3929)
- 土壤(3916)
- 生态(3795)
- 森(3792)
- 森林(3792)
- 林(3772)
- 方法(3543)
- 农业(3323)
- 中国(3201)
- 资源(3188)
- 贸(3087)
- 贸易(3082)
- 数学(2979)
- 易(2971)
- 生物(2903)
- 数学方法(2899)
- 及其(2885)
- 业经(2841)
- 害(2556)
- 机构
- 学院(70514)
- 大学(70461)
- 研究(33564)
- 科学(29046)
- 农(28276)
- 中国(22828)
- 农业(22343)
- 业大(21352)
- 所(20938)
- 研究所(19763)
- 济(18108)
- 经济(17559)
- 京(17167)
- 管理(16633)
- 室(15100)
- 省(14837)
- 农业大学(14626)
- 实验(14447)
- 中心(13960)
- 理学(13958)
- 实验室(13864)
- 理学院(13575)
- 院(13304)
- 重点(13113)
- 管理学(12838)
- 管理学院(12744)
- 科学院(12286)
- 业(11859)
- 江(11585)
- 林业(11325)
- 基金
- 项目(55919)
- 科学(39742)
- 家(39543)
- 国家(39321)
- 基金(38191)
- 研究(29757)
- 科学基金(29287)
- 自然(23801)
- 省(22893)
- 自然科(22885)
- 自然科学(22860)
- 自然科学基金(22426)
- 划(20660)
- 基金项目(20154)
- 科技(16349)
- 资助(16104)
- 计划(15703)
- 社会(15129)
- 重点(14425)
- 社会科(14166)
- 社会科学(14159)
- 发(12636)
- 专项(12081)
- 教育(11937)
- 科研(11923)
- 农(11337)
- 创(10592)
- 创新(10238)
- 编号(10045)
- 业(10002)
共检索到104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梅 焦如珍 董玉红
利用平板分离培养技术对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天然林植被下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不同土层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FH层>A层>B层>C层,而各样地不同菌类的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数>真菌。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筛选纤维素分解菌28株;利用苯胺蓝平板脱色法及愈创木酚变色圈法筛选具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的细菌2株、真菌25种、放线菌3种,具有漆酶的真菌5种;在无机磷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上筛选出97株溶磷菌;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出固氮菌2株;溶磷菌无论种类还是数量均比纤维素分解菌、木质素分解菌及固氮菌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微生物区系 功能菌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敏 彭晚霞 徐庆国 杜虎
运用地理统计学和Illumina 16S rRNA基因测序等手段,研究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25 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主要门级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34.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0.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2%);土壤细菌类群显示空间相关性的自相关范围为44.4~841.4m,其中大部分细菌类群的变程在研究区域范围(500 m)内;在研究区内,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而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则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斑片状分布,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呈单峰型分布,WS3(L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呈间歇性的低值条带和高值条带状分布。可见,喀斯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海燕 闫伟
采用稀释平板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5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中分布的微生物以细菌占优势,占微生物总数量的80.19%~96.83%;微生物的总数量是杜香Ledum palustre-兴安落叶松林(28.85×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20.67×106个·g-1)>柴桦Betula fruticosa-兴安落叶松林(10.08×106个·g-1)>火烧迹地(2.95×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07×106个·g-1);细菌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27.18×106个·g-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纪杰 徐秋芳 姜培坤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amboo leaves on soil microorganism a microcosm experiment of soil mixture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bamboo leaf powder was conducted.The biolog GN2 microtial plate was used to determine diversity indices of microorganism with the incubation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
关键词:
毛竹凋落物 土壤 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邱治军 吴仲民 周光益 骆土寿 肖以华 罗鑫华
对广东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阔叶林的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和蓄水能力等物理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密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调查样地表层的土壤密度在0.79~1.08 g.cm-3之间,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在1.09~1.34 g.cm-3之间,西南坡向样地的土壤密度小于西北坡向样地;(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调查样地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均逐渐降低,0~100 cm土层毛管孔隙度均值为35.80%~39.41%,总孔隙度均值为46.56%~52.39%;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的变化规律不明显,0~100 cm土层的非毛管孔隙度为5.13%~15.4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王新怡 侯继华
应用Ripley’sk(t)函数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色木槭在所有研究尺度上分别呈完全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红松、水曲柳分别在0~13m及4~12m尺度范围上出现聚集分布;紫椴则在0~41m尺度范围上呈现聚集格局.紫椴、色木槭随着种群发育,聚集尺度范围及聚集规模逐渐减小.紫椴不同生长阶段间在小尺度上呈现空间正相关(最大尺度不超过3m);色木槭幼树与中树在11~12m尺度范围呈现空间正相关,而幼树与大树在4~6m尺度范围出现空间负相关.红松与紫椴(3~8m、38~50m)、色木槭(3~18m、46~50m)在小尺度以及较大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与蒙古栎在大尺度(48~...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锦丽 江洪 舒海燕 吴孟霖 方成圆 孙文文 陈晓峰 牛晓栋 龚莎莎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典型阔叶林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中国绣球(hyDrangea chinensis maxim),在秋冬季节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叶绿素荧光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2个季节中,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是先减小后增大,均以交让木最高.光补偿点(lcp)秋季以交让木最高,小叶青冈次之,中国绣球最低;冬季交让木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柳 曹敏敏 鲁建兵 郑翔 刘胜龙 姜姜
【目的】探明浙江凤阳山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方法】采集海拔343、765、1 364、1 611 m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海拔的关系。【结果】凤阳山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多于真菌,中低海拔(343和765 m)共有的OTU数目较多;Chao 1指数随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Shannon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门水平上,细菌群落优势类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3.77%~51.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1.18%~35.77%)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24%~7.99%);真菌群落优势类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33.16%~67.35%)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22.98%~46.78%)。相对丰度前10位的细菌门中,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海拔变化引起了凤阳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并且温度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图5表6参4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邵帅 王中乾 潘灵强 郑云游 郑旭理 田立斌 徐秋芳
【目的】揭示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过程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调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以微生物残体标志物——氨基糖为研究对象,探究浙江省安吉县灵峰寺国有林场常绿阔叶林、毛竹-阔叶混交林和毛竹纯林的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以及与有机碳的关联特征。【结果】毛竹扩张过程中,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36.76%、35.13%和40.32%,且毛竹扩张过程中凋落物年产量能够通过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和总微生物生物量,进而分别影响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在毛竹扩张前期(常绿阔叶林到毛竹-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占有机碳的比值变化并不显著,但是在毛竹扩张后期(毛竹-阔叶混交林到毛竹纯林),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占有机碳的比值显著提高(P<0.05)。【结论】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过程中微生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作用逐渐增加。图4表1参26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丛林 史东明 林任杰 狄佳麟
【目的】以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调查保护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Ⅰ)、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Ⅱ)、白桦-蒙椴Tilia mongolica混交林(Ⅲ)、白桦-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黑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Ⅳ)、山杨-蒙古栎-黑桦混交林(Ⅴ)5种阔叶林中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为日后保护区大型真菌保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踏查和样地法采集大型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对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大型真菌种群分布、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及大型真菌与植物的关系。【结果】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213种,隶属于2门4纲19目54科119属;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香蘑属Lepista等共8属;植被类型Ⅳ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在5种植被类型中为最高;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乔木层、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大型真菌各项指数影响较大;植被总盖度、草本盖度、郁闭度及海拔对大型真菌优势属显著相关;类型Ⅱ与类型Ⅳ之间大型真菌相似性最高,为0.27,类型Ⅲ与类型Ⅳ之间和类型Ⅰ与类型Ⅱ之间的相似性最低,均为0.14;从种聚类上来看,在距离系数25处,分为两大类,在距离系数为14处,可分为3个小聚群。【结论】植物在多样性、相似性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内大型真菌分布,且植物类型越相似,大型真菌组成越相似。图2表7参28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物种多样性 相似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掌权 汪思龙 张灿明 汤宏 吴子剑 李锡泉
【目的】研究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从湖南鹰嘴界代表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PF)、针阔混交林(MF)、常绿阔叶林(BF)样地上、中、下坡挖取土壤剖面,按0~10和10~2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及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以分析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结果】随着常绿阔叶林演替递进,0~10cM土层土壤SOc由20.29g/kg增至41.96g/kg,TN由1.18g/kg增至2.33g/kg,cMic由448.62Mg/kg增至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的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1.40和0.20~0.69,且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即52a>40a>30a>21a,且上层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高于下层。上层和下层土壤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斌 胡砚秋 徐明锋 苏志尧 陈卫 吕远辉
在广东东源县康禾自然保护区林分起源相同的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在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差异的3个群落分别设置1 hm2的样地,研究异质多样性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立木结构及碳密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丰富度或个体数的增大,二次平均胸径和平均胸径指标都逐渐减小,而样方立木的总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则逐步增加.生态优势度较低但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群落1和群落2内,植物种类或个体数的增加使群落蓄积量得以增加,群落3则不然.生态优势度高、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的群落,林分蓄积和碳密度更高.这项研究结果提示,立木结构指标与林分碳储量没有直接相关关系,而立木多样性高的群落碳储量不一定高;大径级和具有生态优势的...
关键词:
立木结构 碳密度 多样性 蓄积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汪运祥 吴航湦 何冬梅 苏仪 王子杨 潘龙 廖晓丽 靳少非 郑德祥
[目的]沿着海拔梯度探究郭岩山丝栗栲天然林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中亚热带中低海拔小跨度梯度下丝栗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郭岩山自然保护区海拔500~900 m梯度下丝栗栲天然林分的表层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细菌α多样性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海拔分布格局,而真菌的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与大跨度海拔梯度的研究存在差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群落的3个主要菌门,norank_f_norank_o_subgroup_2、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是细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门,Russula、Lactifluus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说明了小跨度的海拔梯度不会显著影响优势微生物菌门和属的变化;优势细菌门及属相对丰度及群落组成与土壤p H值、全磷和碱解氮密切相关,而土壤全磷和速效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优势门及属相对丰度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性质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即使在小跨度海拔梯度上亦是如此。[结论]土壤性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影响了郭岩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地理学分布。本研究将为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跨度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群落组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丝栗栲 土壤微生物 海拔梯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刘雪华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为实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之后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的设计。①核心斑块 :不仅要考虑斑块的景观适宜性,而且斑块的面积应能维持一定物种数量 ;②缓冲区 :在考虑距离对目标物种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缓冲区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的核心斑块 ;③廊道 :需要辨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现存生境廊道的保护,为了避免不同核心斑块被隔离,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生境廊道。其二是对潜在生境廊道的建设,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植被重建,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