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6)
- 2023(4540)
- 2022(3966)
- 2021(3885)
- 2020(3390)
- 2019(7984)
- 2018(7883)
- 2017(14855)
- 2016(8054)
- 2015(9300)
- 2014(9272)
- 2013(8917)
- 2012(8002)
- 2011(7255)
- 2010(7587)
- 2009(7056)
- 2008(6736)
- 2007(5693)
- 2006(4965)
- 2005(4299)
- 学科
- 济(33812)
- 经济(33784)
- 管理(21959)
- 业(19260)
- 方法(18130)
- 数学(16632)
- 数学方法(16144)
- 企(15992)
- 企业(15992)
- 农(8170)
- 学(8167)
- 地方(7671)
- 中国(7457)
- 理论(6428)
- 业经(6198)
- 贸(6197)
- 贸易(6191)
- 易(5998)
- 环境(5990)
- 财(5474)
- 农业(5417)
- 技术(5109)
- 和(5057)
- 划(4721)
- 教学(4464)
- 资源(4403)
- 制(4305)
- 融(3839)
- 金融(3838)
- 策(3813)
- 机构
- 学院(114399)
- 大学(112355)
- 管理(43489)
- 济(42034)
- 经济(41071)
- 研究(38453)
- 理学(37833)
- 理学院(37393)
- 管理学(36166)
- 管理学院(35978)
- 中国(28171)
- 科学(26712)
- 京(24070)
- 农(21552)
- 所(20171)
- 业大(19771)
- 研究所(18614)
- 中心(17645)
- 财(17469)
- 江(17022)
- 农业(16860)
- 北京(15237)
- 范(14547)
- 院(14391)
- 师范(14343)
- 财经(14190)
- 技术(13772)
- 州(13739)
- 经(12829)
- 省(12147)
- 基金
- 项目(81639)
- 科学(63381)
- 基金(58109)
- 研究(55518)
- 家(52491)
- 国家(52128)
- 科学基金(44107)
- 社会(33254)
- 省(33061)
- 社会科(31538)
- 社会科学(31527)
- 自然(31394)
- 自然科(30471)
- 自然科学(30457)
- 基金项目(30135)
- 自然科学基金(29847)
- 划(28278)
- 教育(26522)
- 资助(25508)
- 编号(22358)
- 重点(19112)
- 发(17426)
- 创(17106)
- 成果(17084)
- 部(16851)
- 计划(16672)
- 课题(16169)
- 创新(15993)
- 科研(15841)
- 大学(14825)
共检索到162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春花 周小平 王小明
测量75株标准竹,建立各龄级华西箭竹地上生物量、地上各构件生物量关于基径和高度的一元和二元回归方程。运用二元幂函数回归方程,结合野外样线样方法的调查结果,得出卧龙邓生野牛沟区域有竹地华西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干物质基础)为:2005年春10.32t·hm-2,2005年冬10.56t·hm-2,2006年春12.68t·hm-2,3次调查间无显著差异。2005年冬,回归法和称重法算得的生物量除当年生外,无显著差异。2006年春与2005年冬之间相比,各龄级华西箭竹单位面积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地上构件生物量除多年生杆外均无显著差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萌 牛树奎 李连强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山自然保护区内5种灌木[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lolius)、小叶丁香(Sytinga microphylla)、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的地上生物量进行研究.以植株地径和植株高度为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曲线估计,建立并筛选出最优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5种灌木的最优地上生物量模型均为幂函数方程(P<0.001),其中R2值为0.679~0.802.R2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叶丁香、大果榆、小叶鼠李、白蜡、三裂绣线菊.经检验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可以用于灌木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模型 松山自然保护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刘雪华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为实例,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进行景观要素设计之前,应先进行景观适宜性评价,之后进行核心斑块、缓冲区和廊道的设计。①核心斑块 :不仅要考虑斑块的景观适宜性,而且斑块的面积应能维持一定物种数量 ;②缓冲区 :在考虑距离对目标物种影响的同时,还应考虑缓冲区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的核心斑块 ;③廊道 :需要辨识两种情况,其一是对现存生境廊道的保护,为了避免不同核心斑块被隔离,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生境廊道。其二是对潜在生境廊道的建设,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植被重建,建立适宜的生境廊道。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沈晔
本文将管理学中的市场营销理论、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特定情况相结合,按照分析市场环境、细分市场及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营销战略及策略、市场营销组织及计划的步骤,论证卧龙生态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并以此而制定卧龙生态旅游市场的营销计划。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市场营销 卧龙自然保护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信 陈学华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处理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上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来看,社区参与程度较低。鉴于此,本文提出建立参与机制、提供参与机会、加强信息沟通等对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
社区参与 生态旅游 卧龙自然保护区 对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爱云 刘世荣 史作民 董林水 刘京涛
采用沿海拔样方和样带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分析研究了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种28科76属96种,主要优势种有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狼毒(Stellerachamaejasm e)和蒿草(Kobresiasp.)。随海拔升高,亚高山草甸植被物种丰富度呈现单峰分布格局;α多样性(Shannon-W 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上升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建瑛 徐建英 樊斐斐
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在NDVI数据基础上,估算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000和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这15年间研究区域植被覆盖的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初步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间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良好,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为主,空间格局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趋势。(2)研究时段内高覆盖度面积明显减少,而其他覆盖等级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均值降低。(3)研究区域各海拔范围内均以植被稳定类型为主,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植被退化显著,在1 500~3 250 m的高程范围内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相对显著。(4)研究区不同坡度间植被变化类型差异不明显;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其中阳坡的植被退化分布,阴坡的植被改善分布明显,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退化增加,改善减少。其结论有助于揭示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保护区的管理和植被恢复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梅 焦如珍 董玉红
利用平板分离培养技术对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天然林植被下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不同土层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FH层>A层>B层>C层,而各样地不同菌类的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数>真菌。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筛选纤维素分解菌28株;利用苯胺蓝平板脱色法及愈创木酚变色圈法筛选具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的细菌2株、真菌25种、放线菌3种,具有漆酶的真菌5种;在无机磷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上筛选出97株溶磷菌;在无氮培养基上筛选出固氮菌2株;溶磷菌无论种类还是数量均比纤维素分解菌、木质素分解菌及固氮菌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微生物区系 功能菌筛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李媛 余小红 席一
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有竹与无竹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与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华西箭竹的存在未改变森林演替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但降低了各阶段物种多样性,尤其对灌木层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对阔叶林物种的影响大于针叶林;与无竹环境相比,华西箭竹环境下林分各层物种丰富度都有所降低,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但对草本层影响较小;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无竹环境乔木幼苗数量大于华西箭竹环境,箭竹环境光资源较差且枯落物较厚,不利于幼苗萌发与生长;糙皮桦幼苗及各径级树木在阔叶林无竹环境数量最多,而岷江冷杉在针叶林无竹环境最多,但在箭竹环境也有一定数量;华西箭竹的存在阻碍了糙皮桦的高生长,但对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清 苏光荣 段柱标 何开红 郭永杰 王正良 孙启祥 彭镇华
【目的】为版纳甜龙竹的合理经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云南省勐仑镇人工栽培的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Nees et Arn.ex Munro)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版纳甜龙竹单株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种群生物量结构,并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结果】版纳甜龙竹秆、枝、叶3种器官含水率随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竹叶的含水率变化较小。人工林的总生物量为141 598 kg/hm2,其秆、枝、叶、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为74674,23381,8071,35472 kg/hm2,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52.74%,...
关键词:
版纳甜龙竹 生物量 种群结构 回归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海涛 杨柳春 严茂超 董孝斌 胡聃 张照喜 杜化堂
本文运用鸡公山科学考察资料及1991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推算方法研究了鸡公山森林生物量及其净生物量的现状,并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宏观价值进行模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鸡公山森林生物量为20·1×104t,平均森林生物量为70t/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4·31t/(hm2·年),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总净生产力4·1×104t/年。从总体上看,鸡公山的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体,马尾松、杉木和栎类林木的平均生物量较低,分别为35·7Mg/hm2、46·2Mg/hm2和64·8Mg/hm2,而次生阔杂林的平均生物量相对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金燕 周世强 谭迎春 周小平 王鹏彦 张和民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希勇 张明海 马建章
利用PEST分析模型,系统分析国家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层面的新变化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是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法治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保护区战略地位、区地协同、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治理优化、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治理结构、管理机制、资源权属不捋顺、规划执行不到位、管理较为粗放、专业水平不高等;面临的挑战包括未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可能带来重大改变。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中国自然保护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保护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保护区科学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社区共管和生态经济服...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PEST分析 建设与管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纪宏 刘雪华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维持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功能分区的环套模式反映了生物保护的一种分级措施,而最小费用距离反映了物种的被保护程度和景观对物种的干扰程度等阻力特性,因此,功能分区阈值是联系这种阻力变化和分级保护措施的一个纽带。以老县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利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的方法。阻力层的确定、阻力值的赋予、功能分区阈值的确定等问题构成了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的基本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进一步丰富了功能分区的研究方法;最小费用距离应用于功能分区的关键点在于功能分区阈值的确定;利用标准方差分类方法可以设计不同安全水平的功能...
关键词:
最小费用距离 功能分区 自然保护区 阈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韦惠兰 赵松松
自然保护区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利用市场、提高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力度,是缓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过程中日益增大的资金压力、生态需求压力的必然选择。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和转型期,亟须市场参与、企业加入、产业链式发展来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市场保护模式。自然保护区市场保护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现实选择,在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和生产经营的探索,发展了基于生态产品概念的自然保护区产业,而其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生态产业链的系统结构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产业链形成与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