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3)
- 2023(11076)
- 2022(9875)
- 2021(9489)
- 2020(7830)
- 2019(18190)
- 2018(18184)
- 2017(35536)
- 2016(19613)
- 2015(22000)
- 2014(21991)
- 2013(21573)
- 2012(19925)
- 2011(17874)
- 2010(17877)
- 2009(16224)
- 2008(15623)
- 2007(13488)
- 2006(11963)
- 2005(10312)
- 学科
- 济(72616)
- 经济(72536)
- 管理(55553)
- 业(52702)
- 企(43444)
- 企业(43444)
- 方法(33469)
- 数学(28936)
- 数学方法(28552)
- 农(21393)
- 财(18880)
- 中国(18829)
- 学(17995)
- 业经(16196)
- 地方(15569)
- 农业(14139)
- 贸(13729)
- 贸易(13725)
- 易(13337)
- 制(12947)
- 理论(12561)
- 策(12392)
- 和(12290)
- 环境(12142)
- 务(11759)
- 技术(11753)
- 财务(11696)
- 财务管理(11677)
- 企业财务(11054)
- 银(10848)
- 机构
- 大学(271701)
- 学院(271541)
- 管理(110581)
- 济(104169)
- 经济(101723)
- 理学(95986)
- 理学院(94925)
- 管理学(93359)
- 管理学院(92884)
- 研究(91172)
- 中国(66834)
- 科学(58659)
- 京(57880)
- 财(47861)
- 所(45887)
- 农(45774)
- 业大(42434)
- 研究所(42051)
- 中心(41186)
- 江(39440)
- 财经(38183)
- 范(36614)
- 北京(36571)
- 师范(36297)
- 农业(35856)
- 经(34706)
- 院(33512)
- 州(32059)
- 经济学(29468)
- 师范大学(29169)
- 基金
- 项目(189525)
- 科学(148951)
- 研究(139260)
- 基金(137028)
- 家(119278)
- 国家(118261)
- 科学基金(101512)
- 社会(84629)
- 社会科(80055)
- 社会科学(80035)
- 省(74189)
- 基金项目(73383)
- 自然(67987)
- 自然科(66341)
- 自然科学(66327)
- 自然科学基金(65110)
- 教育(63537)
- 划(62926)
- 编号(58059)
- 资助(56207)
- 成果(47265)
- 重点(42108)
- 部(41427)
- 发(40378)
- 课题(39653)
- 创(39312)
- 创新(36585)
- 科研(36214)
- 项目编号(35474)
- 教育部(35205)
- 期刊
- 济(114099)
- 经济(114099)
- 研究(79454)
- 中国(49188)
- 学报(43389)
- 农(41671)
- 科学(40719)
- 管理(39345)
- 财(33945)
- 大学(32217)
- 教育(31313)
- 学学(30301)
- 农业(29095)
- 融(23185)
- 金融(23185)
- 技术(22796)
- 业经(19456)
- 经济研究(17399)
- 财经(17363)
- 图书(15085)
- 问题(14680)
- 经(14631)
- 业(14559)
- 理论(13971)
- 科技(13758)
- 实践(13067)
- 践(13067)
- 技术经济(12638)
- 现代(12592)
- 资源(12361)
共检索到390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应平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应兴 林兴生 罗晓芬 陈晓斌 林占熺
【目的】卢旺达属热带高原气候,境内多山,被称为"千丘之国",人口密度高,耕作土地少,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不合理和为获取燃料而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我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把菌草作为解决这一难题治理水土流失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设立3个不同模式的径流场试验。【结果】以"传统栽培农作物"模式为对照(CK),"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82.39%,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6.26%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活篱笆+梯田套种农作物"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74.64%,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0.4%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在有机质C,有效磷和钾含量方面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说明种植巨菌草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潜力。【结论】种植巨菌草,保持水土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产量高,利用菌草技术发展菌业和畜业,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素军 孙铁军 张胜 武菊英 苏日古嘎
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15°坡地设置作物与牧草径流试验小区,以裸地为对照,在每次降雨之后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取样,测量其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定期测定玉米和草地雀麦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与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差异,探索植物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玉米与草地雀麦,对坡地水土流失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是,与玉米相比,草地雀麦的叶面积指数和覆盖度可在雨季前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早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同时,草地雀麦0~10 cm土层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是玉米的2.88倍,可以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土壤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使坡地年径流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8.2...
关键词:
玉米 草地雀麦 水土流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炎辉 陈文祥 王果 陈明华 杨舜成 柴鹏
研究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撒施、撒施+草和穴施3种污泥施用方式对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的前期(1和18 d)径流中,撒施、穴施与对照(不施污泥)间的径流量差异不明显,撒施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达到峰值,分别为5387.7 mg.L-1和82.0 g.m-2,分别是对照和穴施对应峰值的1.1-2.0和1.2-2.0倍,此后撒施径流量、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模拟试验期间,撒施+草处理降低径流量,削减径流颗粒物和悬浮物流失的效果最为显著;撒施降低径流量和削减颗粒物流失的效果仅次于撒施+草处理,但撒施径流悬浮物流失最为严重;穴施径流量和颗粒物流失量是3种污泥施用...
关键词:
施用方式 模拟降雨 坡地 径流 颗粒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道龙 毕于运
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是我国坡耕地集中分布地区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 ,坡地梯化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开展以坡地梯化为中心的坡耕地综合开发整治工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丽 丁树文 张光远 彭业轩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对5个小区降雨连续2a的观测和泥沙养分分析,证明免耕植橙、石坎梯地、纵横向沟等是保持水土较好的耕作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植被覆盖度、加强夏作的表土保护,能显著地控制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
耕作 坡地 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 紫色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天枝
我国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土壤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每年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频繁地席卷大半个中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指出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到各个产业的发展。本文列举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意在唤起人们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并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将水土流失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翔 黄炎和 林金石 蒋芳市 余明明
为探讨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坡形与水土流失关系,弥补以往多基于小区或室内试验的代表性不足,以DEM为基础数据,在现有P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表征纵向坡形的Pv指数,并以西溪流域中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坡形-水土流失关系。结果表明:1)Pv指数表征的坡形-水土流失关系更符合小区试验结果,因此在量化纵向坡形方面更合理;2)总体上,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然后向凸形坡和凹形坡的方向递减,且凸形坡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于凹形坡,但坡度<15°时,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降为最小,向两侧递增;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小于坡度、大于坡长,且坡度为25°~35°、坡长为30~50m时该作用最显著;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微凸坡和微凹坡与直线坡之间,其他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较小,因此Pv为-0.4~-0.2和0.2~0.4时改造坡形对防止水土流失的收效最佳。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坡形 DEM 坡度 坡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达炳 樊丹 甘小泽 张光远
阐述了三峡库区耕地构成和开展针对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试图通过种植不同的生物篱笆,探求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选择了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分析其水土流失构成机理与成因,提出了三峡库区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与措施。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0.02mm大小的泥砂颗粒的流失,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大库区环境容量。实施生物埂技术可以创建缓坡梯田,金荞麦、百喜草等是适合库区实际的生物埂植物。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土流失 生物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鸿雁 吴钦孝 韩冰
利用集水区法和径流小区法,在黄龙山南缘宜川县森林区研究了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和人工油松林集水区、荒坡灌草集水区的系统容量.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不同处理的系统容量有显著差异,容量的大小顺序是:采伐林木保护好草灌层和枯枝落叶层、自然油松林、去掉枯枝落叶层、农地.不同集水区系统容量也有差异,尤以No.1集水区系统容量最大.分析得出,系统容量与降水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且相关性显著(α=0.005).
关键词:
水土流失,系统容量,油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波 徐勇
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使生态退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本文基于WIN-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6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坡耕地种植苜蓿的秸秆干物质产量、水土流失量及其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苜蓿秸秆干物质产量和泥沙流失的重要因素,苜蓿秸秆产量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泥沙流失的模拟值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地形高程1000 m以下的地域种植苜蓿其产量明显高于1000 m以上的地域,坡耕地苜蓿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高程的变化不显著;地形坡向对苜蓿秸秆产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不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世贤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不断扩大,对工业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劲。然而,地从哪里来?在国家严管土地的政策大背景下,如何既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又能缓解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用地平台?有的地方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伯琦 邓启明
本文分析了山坡农地水土流失的现状 ,着重介绍了 7种防治农田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并详细分析了其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效。
关键词:
山坡农地 水土流失 防治 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和寿甲 潘艳华 刘恩科 严昌荣 郭玉蓉 何文清 刘勤 刘爽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斌 甘秀芹 韦本辉 周佳 申章佑 李艳英 劳承英 胡泊 周灵芝 吴延勇
为探究粉垄等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南方15°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2种耕作处理下,木薯生育不同时期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对木薯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木薯苗期、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蓄水量,且随土层加深蓄水量增加效果更明显,40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14.93%、15.60%和18.03%;地表径流量减少42.03%,土壤流失量减少44.62%,氮、磷和钾养分流失量分别减少49.61%、31.22%和42.4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