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7)
2023(12804)
2022(11208)
2021(10647)
2020(8748)
2019(20234)
2018(20106)
2017(38876)
2016(20957)
2015(23573)
2014(23621)
2013(23086)
2012(21153)
2011(18807)
2010(18319)
2009(16633)
2008(16016)
2007(13533)
2006(11530)
2005(9729)
作者
(58589)
(48664)
(48404)
(45946)
(31012)
(23505)
(22022)
(19196)
(18583)
(17095)
(16801)
(16265)
(15233)
(15081)
(14901)
(14761)
(14640)
(14458)
(13805)
(13787)
(11990)
(11709)
(11613)
(11070)
(10851)
(10797)
(10704)
(10581)
(9717)
(9717)
学科
(80413)
经济(80318)
管理(57714)
(53737)
(46081)
企业(46081)
方法(37851)
数学(31151)
数学方法(30761)
(21304)
中国(20773)
业经(19462)
(19210)
(19181)
地方(18040)
理论(16961)
(14644)
农业(14479)
(13406)
贸易(13399)
(12917)
环境(12866)
(12611)
技术(12512)
教育(12434)
(12249)
财务(12189)
财务管理(12169)
企业财务(11469)
(11180)
机构
大学(291871)
学院(289870)
管理(116036)
(108335)
经济(105770)
理学(101762)
理学院(100575)
管理学(98811)
管理学院(98303)
研究(93498)
中国(66964)
(62114)
科学(60581)
(48987)
(45638)
(44319)
业大(43860)
中心(42360)
研究所(42145)
(41275)
师范(40955)
(40580)
财经(40289)
北京(38672)
(36640)
农业(34873)
(34616)
(33812)
师范大学(33449)
经济学(32156)
基金
项目(207228)
科学(162822)
研究(152943)
基金(149360)
(129887)
国家(128779)
科学基金(110913)
社会(95088)
社会科(89927)
社会科学(89907)
(81429)
基金项目(80896)
自然(72630)
自然科(70897)
自然科学(70882)
教育(70004)
自然科学基金(69589)
(68524)
编号(63484)
资助(59823)
成果(51045)
重点(45919)
(45006)
(43851)
(43268)
课题(43113)
创新(40125)
科研(39339)
项目编号(39107)
教育部(38711)
期刊
(115847)
经济(115847)
研究(83070)
中国(50162)
学报(46667)
科学(42936)
管理(40309)
(39888)
(36049)
教育(35893)
大学(34916)
学学(32531)
农业(28166)
技术(24057)
业经(19724)
(19193)
金融(19193)
财经(18713)
图书(18122)
经济研究(17794)
(15944)
问题(15512)
科技(14486)
(14407)
理论(13991)
资源(13752)
(13564)
现代(13224)
实践(13042)
(13042)
共检索到403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朱蓉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晓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钰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组成,也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基本组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既可以有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有效增加人类文化财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表题为“文化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桥梁”的演讲,其中特别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表达。
关键词: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马晨璠  戴旸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上存在着主体众多但职责不明的问题,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效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主体的角度来了解非遗档案,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播中的能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利  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各种法规与规范,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放式博物馆的概念,提出了保护文化空间的思想,并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保护上具有一致性。借鉴国外的保护经验,认为构筑开放式博物馆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效的结合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技术手段引入到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之中。最后,对构筑开放式博物馆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保护模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路平  吕颜婉倩  黄琰秋  
[目的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赖怡芳  
妈祖信俗是重要的海上精神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文化交流之路最好的精神连接纽带。妈祖信俗的传播在地理路径、信众路径、历史路径上贯穿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形成了代代相传、海内外互动、联合维护妈祖信俗的良好文化氛围。对妈祖信俗的进一步传播需要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目前我国妈祖信俗保护已经形成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涵盖各部门法的全方位国内法保护体系。同时,妈祖信俗的传播与法律保护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国内各地方政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保护。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赵跃  周耀林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建设方法、组织策略、管理策略、传播策略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信息视角下我国非遗研究进展,认为未来几年非遗信息学研究框架将愈发清晰,非遗数据资源的开发将成为焦点,非遗信息跨文化传播将受到关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彭亮   刘旭青   柯平  
随着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地区结合非遗的具体特点在探索非遗项目的发展策略。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和学界的重视。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要素说”视角下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三要素来分析全国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发现非遗项目主要有文化保护和商业合作两种管理路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助疫、非遗扶智、非遗扶贫和非遗助残等服务形式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但面临着资源方面的困境。面对新发展阶段下非遗传承的转型,本研究从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行业及图书馆技术探讨非遗项目的管理、服务和资源的发展策略,希冀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实践为我国各类型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提供指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余秀忠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博物馆,它反映了新博物馆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博物馆的社区化;二是博物馆从关注物质遗产到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重。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旅游人类学认为,生态博物馆旅游并非与文化遗产保护相悖,它为现代和传统架起了桥梁,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勇  
<正>新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一场“新非遗行动”,是一场超越威廉·莫里斯意义上的新手工艺运动。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体现了其对工业现代性的价值反思,是对机器规模化大生产的抵抗,是一场旨在推动个人性彰显、艺术高扬、工匠至上的手工艺救赎行动。~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凯歌猛进,大众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不断挤压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