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92)
- 2023(7441)
- 2022(6273)
- 2021(5669)
- 2020(4634)
- 2019(10297)
- 2018(9887)
- 2017(18373)
- 2016(10451)
- 2015(11102)
- 2014(10657)
- 2013(10543)
- 2012(9822)
- 2011(8920)
- 2010(8890)
- 2009(7989)
- 2008(8113)
- 2007(6849)
- 2006(6045)
- 2005(5135)
- 学科
- 济(40548)
- 经济(40496)
- 业(26251)
- 管理(26033)
- 企(19210)
- 企业(19210)
- 方法(17631)
- 数学(15780)
- 数学方法(15600)
- 农(13004)
- 学(12536)
- 财(9903)
- 地方(9820)
- 中国(9696)
- 农业(9335)
- 贸(8887)
- 贸易(8886)
- 业经(8876)
- 易(8598)
- 环境(7505)
- 制(6574)
- 技术(6179)
- 务(5820)
- 财务(5817)
- 财务管理(5810)
- 融(5808)
- 金融(5807)
- 银(5688)
- 银行(5632)
- 企业财务(5559)
- 机构
- 大学(152860)
- 学院(151212)
- 研究(58531)
- 济(58097)
- 经济(57100)
- 管理(53824)
- 理学(47930)
- 理学院(47192)
- 管理学(46078)
- 管理学院(45824)
- 科学(42334)
- 中国(41474)
- 农(39007)
- 所(32555)
- 京(32446)
- 农业(31425)
- 业大(30723)
- 研究所(30678)
- 中心(25658)
- 财(24708)
- 江(21666)
- 院(21114)
- 农业大学(20959)
- 范(20696)
- 财经(20636)
- 师范(20306)
- 北京(19694)
- 科学院(19500)
- 省(19323)
- 经(18928)
- 基金
- 项目(114528)
- 科学(88870)
- 基金(84922)
- 家(80074)
- 国家(79473)
- 研究(72296)
- 科学基金(65077)
- 社会(46627)
- 自然(46134)
- 基金项目(46120)
- 自然科(45049)
- 自然科学(45030)
- 自然科学基金(44243)
- 社会科(44134)
- 社会科学(44121)
- 省(43739)
- 划(39070)
- 资助(33256)
- 教育(32037)
- 重点(27336)
- 编号(26210)
- 计划(25264)
- 发(24960)
- 部(24459)
- 创(23618)
- 科研(23220)
- 科技(22740)
- 创新(22257)
- 业(20677)
- 国家社会(20231)
共检索到208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毅 杨太保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1-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oC/10 a和12.4 mm/1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2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3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4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5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炎强 赵军 李忠勤 张明军
利用1977年MSS和1989年、1998年、2006年TM及2017年OLI/TIRS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和GIS技术,提取萨吾尔山地区五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最近40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1977-2017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小了10.51 km2,退缩45.72%,退缩速率为1.14%·a-1,且冰川处于加速退缩阶段;(2)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快;(3)南坡退缩速度最快,东南坡和西南坡次之,东北坡退缩最慢,冰川退缩率在5°~40°坡度大体呈现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4)研究区正处于气温上升期,降水增加期,降水量增加幅度不能弥补由气温升高造成的冰川消融,引起冰川退缩速率不断加快;(5)与其他因素主导区域的冰川相比,研究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面积较小的冰川占比较多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因素。
关键词:
萨吾尔山 冰川变化 遥感 气候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建平 王丽丽 任贾文 李论
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消融强烈,以退缩为主。本文对近百年来我国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川面积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我国冰川末端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要滞后10~20年,冰川末端退缩、物质平衡变化和面积变化的幅度在青藏高原边缘和周边地区要大于高原内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也由内部向边缘增强。最后指出了我国冰川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响应 敏感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颜东海 白金中 李开明 王林
本文运用RS和GIS,基于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近50a来黑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0s/1970s-2003年,该流域的335条冰川总面积缩小了29.6%,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10km2,冰川末端平均后退258m,退缩比率达31.0%,且黑河干流以西的冰川面积缩小及末端退缩幅度均强于干流以东。分析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黑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导因素。与我国西部其它地区冰川变化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幅度明显较大,且祁连山东、中、西段冰川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是区域气候差异、冰川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姚檀栋 田立德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其变化不仅对高山及周边地区水资源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影响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国内的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影响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很少,预测模型在种类、概念框架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滞后。未来西部冰川水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考虑的内容,因此急需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
关键词:
冰川 冰川变化 水资源 进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威 李亚鹏 柴乐 唐倩玉 葛润泽 麻浩男
念青唐古拉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山古冰川分布区,受季风影响,各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差异明显。论文通过Landsat TM/ETM+/OLI资料、ASRTMGDEM与气象数据,采用比值—阈值法、目视解译和VOLTA模型,结合实地考察,对1990—2020年间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边坝地区现代冰川进退状况、面积变化、冰储量变化以及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5条冰川(玉贡拉冰川、玛拉波冰川、祥格拉冰川、孔嘎冰川、贡日—庚东冰川)末端高程逐渐升高,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30.38 km2和4.64 km~3,总体缩减并呈现加速趋势。(2)冰川冰储量减少0.14~1.92 km~3,总体变化率为0.40%·a~(-1)。2020年上述5条冰川储量占1990年冰川储量的比例分别为0.70、0.99、0.98、0.91和0.82,显示出冰川规模越大,在短时间尺度的变化量越小。(3)气象数据分析显示,1990—2020年研究区冰川变化受气温升高主导,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51℃。水热组合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且在最后10 a日益显著,预测未来冰川变化仍受气温控制并呈加速退缩趋势。(4)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念青唐古拉山冰川面积变化总体呈退缩状态,但各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同时,不同研究方法对同一冰川区冰储量模拟结果相差较大,相对误差范围为34.45%~115.49%,精确的冰储量可对比研究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冰川变化 河川径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慧明 荀斌 董孝斌 张新时
在过去50多年里,气候变暖使我国的冰川面积大幅减少。新疆地区气候极端干旱,冰川在新疆淡水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疆所发生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加速等现象,与全球尺度的气温升高密切相关。气温的持续升高,使得消融量远大于累积量,是导致新疆地区冰川消融量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新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不会改变,远景不容乐观。文章在总结由冰川变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对新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出了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对策、恢复山地森林带和建立山地河谷林、山地停牧还草、建立山区水库、长距离调水形式的改变、发展各种节水节能农业技术、绿洲防护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荒漠植被的保育恢复与重建、发展盐水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李慧林
冰储量变化与冰川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贡献有密切关系。论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基于雷达测厚、冰川测图等多年实测资料,通过GIS技术,计算出该冰川不同时期的储量值,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1981、1986、2001和2006年的储量分别为10 736.7×104、10 296.2×104、9 989.4×104m3、8 797.9×104和8 115.0×104m3。1962—2006年44 a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储量亏损24.4%,厚度减薄12.1%,面积减小14.0%,最大长度缩短7.6%,且均呈加速趋势。1981年之前,冰川面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成秀 杨太保 田洪阵
本文应用Landsat 5、7 TM、ETM+影像分析1990-2011年昆仑山西段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1年冰川面积减少16.83 km2,退缩率仅为0.65%,冰川退缩趋势不明显。单条冰川变化有进有退,中峰冰川末端在2002-2004年以661 m/a的速率前进,初步判定为跃动冰川。1991-1998年,崇测冰川面积增加9.47 km2,冰川末端以200 m/a的速率前进,不排除有跃动冰川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大量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但统计已有研究结果发现近50年来青藏高原存在冰川长度、面积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为正的现象,表现出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反馈机制。通过分析气象站点和冰芯资料,研究区周边地区气温上升、降水量缓慢增加可能是冰川微弱退缩的原因之一;增强的西风环流带来更多的降水、研究区以极大陆型大规模冰川为主,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晓军 刘时银 郭万钦 怀保娟 孙美平 许君利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盛 姚檀栋 蒲健辰
基于2011-2016年七一冰川的野外观测资料,结合气象站数据及1975-2015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冰川末端变化、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七一冰川末端持续退缩235 m,平均退缩速率为5.9 m/a,冰川面积减少0.13 km~2(4.5%)。2011-2016年,七一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为-476 mm w.e.,平均ELA为4941 m a.s.l.,物质平衡梯度为2.9 mm/m。从季节变化看,受风吹雪和冰面升华影响,11月至次年3月冰川呈负平衡;4月和9月物质平衡受降水控制,随海拔变化呈现降水效应;强消融期(6-8月)物质平衡随海拔升高线性增加;消融期末由9月初延后至9月底。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物质平衡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为-178.7 mm w.e.°C~(-1)a~(-1),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为+2.93 mm w.e. mm~(-1)a~(-1)。即61 mm的降水增加才能弥补暖季气温升高1°C引起的冰川净物质损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治国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冰川 湖泊 青藏高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环洱海地区是云南省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区和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区等多重叠合特征的典型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以环洱海地区1951~2014年6个基本站点的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日降水量≥0.1 mm日数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自1951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7℃/10 a、0.03℃/10 a和–0.14℃/10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环洱海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卫东 张国飞 李忠勤
论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9/2010年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平衡线高度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衡线高度变化分为正常波动、缓慢下降、迅速上升三个阶段,变化范围介于3 948~4 484 m,多年平均为4 067 m,总体呈普遍上升趋势,总计上升了90 m,且在2009/2010年超过了冰川的上界,意味着该年度冰川全部处于消融状态。积累区比率作为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时期内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了约17%。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物质平衡减小100 mm,平衡线高度将上升17 m。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
关键词:
平衡线高度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1号冰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