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69)
- 2023(8171)
- 2022(6868)
- 2021(6203)
- 2020(5137)
- 2019(11780)
- 2018(11313)
- 2017(21884)
- 2016(11905)
- 2015(13361)
- 2014(13581)
- 2013(13498)
- 2012(12557)
- 2011(11895)
- 2010(11936)
- 2009(11322)
- 2008(11419)
- 2007(10274)
- 2006(9181)
- 2005(8171)
- 学科
- 济(65145)
- 经济(65088)
- 管理(38416)
- 业(33887)
- 方法(31818)
- 企(29082)
- 企业(29082)
- 数学(27747)
- 数学方法(27497)
- 地方(16070)
- 中国(14464)
- 财(13715)
- 农(13239)
- 业经(12652)
- 学(12616)
- 理论(11266)
- 和(10485)
- 环境(9844)
- 地方经济(9667)
- 农业(9572)
- 制(9490)
- 融(8554)
- 金融(8552)
- 务(8502)
- 财务(8475)
- 财务管理(8454)
- 资源(8228)
- 贸(8212)
- 贸易(8210)
- 企业财务(8190)
- 机构
- 大学(190999)
- 学院(188112)
- 济(78518)
- 经济(76921)
- 管理(73995)
- 理学(64051)
- 理学院(63367)
- 管理学(62389)
- 管理学院(62033)
- 研究(59844)
- 中国(45118)
- 京(39551)
- 财(37236)
- 科学(36785)
- 财经(30253)
- 所(29665)
- 经(27355)
- 江(27325)
- 范(27158)
- 中心(27099)
- 研究所(26988)
- 师范(26970)
- 经济学(25364)
- 北京(24781)
- 农(24728)
- 业大(24319)
- 州(22999)
- 经济学院(22933)
- 财经大学(22381)
- 师范大学(21944)
- 基金
- 项目(125863)
- 科学(101031)
- 研究(93027)
- 基金(92367)
- 家(79558)
- 国家(78953)
- 科学基金(68848)
- 社会(61378)
- 社会科(58390)
- 社会科学(58371)
- 省(49662)
- 基金项目(48497)
- 教育(43424)
- 自然(42893)
- 自然科(41771)
- 自然科学(41758)
- 划(41336)
- 自然科学基金(40993)
- 资助(38109)
- 编号(36951)
- 成果(30336)
- 重点(28814)
- 部(28719)
- 发(27709)
- 课题(26152)
- 国家社会(25935)
- 创(25389)
- 教育部(24917)
- 人文(24427)
- 创新(23764)
共检索到271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淑林 粟晓玲
【目的】从资源、社会、经济、效率多角度构建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的遴选提供依据。【方法】在传统仅以水质、水量作为自然资源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量、质、域、流4个维度,从资源、社会、经济、效率多角度构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博弈论将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耦合DS证据理论,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为例,分别对2015年及2020,2030年共9种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利用所建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表明,黄河流域2020年以同时考虑调水12.63亿m~3和节水67.90亿m~3的方案E的综合评价结果最优,2030年则以同时考虑调水97.63亿m~3和强化节水86.70亿m~3的方案I的综合评价效果最优。通过对比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效率准则的评价方案可知,黄河流域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考虑节水和调水有利于当地水资源的协调发展,能有效提高社会效益。【结论】博弈论与DS证据理论耦合,克服了以往水资源评价指标赋权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可以实现多源评价指标信息融合,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绍凤 梁媛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也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径流量显著减少,但近期有所回升,来沙量急剧减少。为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面对黄河水沙变化、区域水资源供需变化等新形势,本文估算预留生态(含输沙)水量(80亿~120亿m~3)、下游南水北调及海水利用可替代黄河供水量(25亿~45亿m~3)及上中游部分产业发展需水,研究向黄河上中游分配更多水量指标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方案,并提出完善水权转让与补偿制度、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以推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实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志远 程柳 张小红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综合发展存在粗放和不平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现象;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跨入了可接受的协调阶段;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需要强化,存在外源动力不足、内源动力不充分、市场动力尚待激活等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宇 袁汝华 王维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已经具备了重新调配的条件。通过系统分析流域水资源配置新形势各要素对其配水格局的动态影响,构建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模型,根据模型仿真结果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动态配置方案。结果表明:新形势前(2010—2013年),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偏好中下游地区;新形势后至基准年(2014—2019年),流域配水格局重心逐渐向黄河上游移动,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总量减少近5.6亿立方米;基准年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效前(2020—2029年),流域水资源配置规模和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量的变化基本延续2014—2019年的发展趋势;西线工程生效后(2030—2035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重心向下游倾斜,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出现结构性下降。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系统动力学 新形势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宇 袁汝华 王维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已经具备了重新调配的条件。通过系统分析流域水资源配置新形势各要素对其配水格局的动态影响,构建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模型,根据模型仿真结果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动态配置方案。结果表明:新形势前(2010—2013年),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偏好中下游地区;新形势后至基准年(2014—2019年),流域配水格局重心逐渐向黄河上游移动,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总量减少近5.6亿立方米;基准年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效前(2020—2029年),流域水资源配置规模和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量的变化基本延续2014—2019年的发展趋势;西线工程生效后(2030—2035年),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重心向下游倾斜,供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出现结构性下降。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系统动力学 新形势 黄河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常峰 俞越 吴凤平 张陈俊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这一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基于虚拟水维度评估其水资源流动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路径分析方法和风险传递模型,从多尺度近远程耦合视角分析黄河流域虚拟水流动和水资源短缺风险传递。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由黄河流域外部净调入虚拟水可以显著降低流域内部水资源短缺风险。在省际层面,内蒙古、河南在流域内部发挥了较大的虚拟水支撑作用,以四川、内蒙古为源头的省际虚拟水流动能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在部门层面,经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服务业部门,以及能源、原材料部门流向建筑业部门的虚拟水占流域产业虚拟水流动路径的比例较大,且水资源短缺风险传递价值较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后,黄河流域未来发展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以2004~2018年黄河流域6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综合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用水效率;耦合度整体上处于初级耦合和中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状态,尚未实现优质协调发展。障碍度模型表明制约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宫连英 罗其友 陶陶 薛志士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本文围绕水资源最优利用问题,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原则,农业水资源在地区之间、作物之间以及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牛纪苹
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有效调控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消除水资源超载区提供依据。从水资源承载力新内涵出发,构建"量—质—域—流"的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等特点,采用可考虑指标间耦合关系的EFAST算法计算权重,结合可处理评价不确定性问题的联系熵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得权重与熵权法进行比较,对2015年流域61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EFAST算法计算权重比熵权法更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Ⅰ级(极高)、Ⅱ级(较高)、Ⅲ级(中等)、Ⅳ级(较低)和Ⅴ级(极低)的地市数量占评价总地市数的比例分别为0、4.9%、18.1%、63.9%和13.1%,其中Ⅳ级和Ⅴ级分布在除青海省外的其他省区的地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群 卢泽花 贠晓哲
[目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合理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理论,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市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和勉强协调发展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特征;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是多因素及其交互共同驱动的结果,产业因素是影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结论]未来,黄河流域应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和人口数量的耦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建春
论文利用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Windows-DEA模型测度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同与冲突,利用莫兰指数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城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下游>上游>中游,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游>上游/下游。(2)不同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则逐步趋于稳态,而且,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始终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3)研究时期内大部分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与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2018年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协调度也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4)经济增长对本地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城市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三产比重对本地与其他城市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也具有相反作用。建议流域内各城市从严从细规划和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注重提升整个流域的三产比重与产业升级,保证流域内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建春
论文利用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Windows-DEA模型测度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同与冲突,利用莫兰指数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城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下游>上游>中游,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游>上游/下游。(2)不同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则逐步趋于稳态,而且,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始终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3)研究时期内大部分城市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与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度水平相对较低,2018年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协调度也存在空间邻接的正相关特性。(4)经济增长对本地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城市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抑制作用;三产比重对本地与其他城市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度也具有相反作用。建议流域内各城市从严从细规划和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注重提升整个流域的三产比重与产业升级,保证流域内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