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5)
- 2023(15424)
- 2022(13055)
- 2021(12234)
- 2020(10537)
- 2019(24494)
- 2018(24376)
- 2017(44820)
- 2016(25609)
- 2015(29677)
- 2014(29930)
- 2013(28461)
- 2012(26121)
- 2011(23545)
- 2010(24032)
- 2009(21732)
- 2008(21608)
- 2007(19583)
- 2006(16566)
- 2005(14404)
- 学科
- 济(97045)
- 经济(96953)
- 管理(70976)
- 业(65204)
- 企(54555)
- 企业(54555)
- 方法(53013)
- 数学(47713)
- 数学方法(46950)
- 中国(29101)
- 财(26063)
- 农(24537)
- 教育(24531)
- 学(20535)
- 理论(20067)
- 业经(19829)
- 地方(17631)
- 务(17370)
- 财务(17302)
- 财务管理(17254)
- 贸(17091)
- 贸易(17081)
- 制(16951)
- 易(16585)
- 企业财务(16368)
- 农业(16164)
- 技术(15699)
- 和(14754)
- 教学(13798)
- 环境(13484)
- 机构
- 大学(360900)
- 学院(354471)
- 管理(135849)
- 济(133850)
- 经济(130664)
- 理学(118066)
- 理学院(116760)
- 管理学(114188)
- 研究(113760)
- 管理学院(113528)
- 中国(79698)
- 京(76445)
- 科学(69897)
- 财(61899)
- 所(56154)
- 农(55185)
- 范(54537)
- 江(54116)
- 师范(54071)
- 中心(53526)
- 业大(52715)
- 研究所(51042)
- 财经(50011)
- 北京(48244)
- 经(45431)
- 师范大学(43477)
- 农业(43422)
- 州(42932)
- 教育(42599)
- 技术(42103)
- 基金
- 项目(240411)
- 科学(190033)
- 研究(179394)
- 基金(170784)
- 家(147568)
- 国家(146262)
- 科学基金(126319)
- 社会(109876)
- 社会科(104052)
- 社会科学(104018)
- 省(96960)
- 教育(92246)
- 基金项目(89195)
- 划(82758)
- 自然(82202)
- 自然科(80365)
- 自然科学(80344)
- 自然科学基金(78870)
- 编号(76080)
- 资助(71803)
- 成果(63706)
- 重点(55337)
- 课题(55016)
- 部(54510)
- 发(51171)
- 创(50198)
- 教育部(47506)
- 创新(46635)
- 大学(46605)
- 项目编号(46595)
- 期刊
- 济(135394)
- 经济(135394)
- 研究(104841)
- 中国(76922)
- 教育(72542)
- 学报(53460)
- 财(49930)
- 科学(47571)
- 农(46940)
- 管理(46870)
- 大学(42011)
- 技术(37759)
- 学学(37357)
- 农业(32297)
- 融(25736)
- 金融(25736)
- 财经(24210)
- 业经(22113)
- 经济研究(21644)
- 经(20722)
- 统计(20559)
- 图书(20123)
- 职业(19183)
- 业(18786)
- 策(18592)
- 技术经济(17484)
- 问题(17428)
- 决策(17043)
- 版(16306)
- 财会(15449)
共检索到514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罗英姿 刘泽文 陈小满 顾剑秀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保障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它引导着博士生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本文以博士生个体发展为主线,确立了包括博士生教育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和发展四个阶段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博士生教育质量IPOD评价模型。IPOD评价模型体现的是学术成果、学术训练及职业发展导向相结合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观,既有一定的普适性,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基于该模型对我国六所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学科属性不同,博士生教育质量指数也会存在差异;高校层次类型的高低与博士生教育质量指数并非总是呈现正向匹配的关系。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教育质量 评价模型 IPOD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维海 罗英姿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职业发展存在重要影响,通过对已毕业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态度、创新、合作与交流、职业认知四个维度13项非认知能力的调查发现,非认知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不同于认知能力。被动求学对全部样本都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性别、录取方式和独立申请课题也会对部分样本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从促进博士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考虑在招生录取、导师组培养和自主科研支持力度方面采取措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世奎 范巍
实证分析表明,毕业博士普遍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较好的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参与课题质量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提高博士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是博士生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
毕业博士 博士生教育 回溯评价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丽 王前
基于某省博士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的实证数据,确定并分析了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同时对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英姿 刘泽文 张佳乐 顾剑秀
基于输入-过程-输出-发展(IPOD)框架对我国六所涉农高校在读博士生和毕业博士的调查发现:农科博士生具有延期比率较高、学习投入时间较长、学科背景较为一致、国外访学经历和教学体验缺乏、接受职业指导不足、职业期望多为学术职业的群体性特征;毕业博士体现出单位类型多元、从业专业相关度高;个人与工作岗位匹配度高于个人与工作单位匹配度的职业发展特征。对此,应依据学科差异适当调整博士生学制长度,提高博士生对博士学位的理性认知,加强博士生职业路径引导。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IPOD框架 职业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彭安臣 沈红
使用对全国12所大学91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应用"教育生产理论"、"入学选择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接受的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资助类型与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以及学位完成时间存在相关关系;"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其他资助类型,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促进学位完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证实了资助是有效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必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改善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益,构建"绩效+公平"导向的资助体系。
关键词:
博士生资助 资助类型 培养质量 学术产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小波
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都有偏颇,因而有必要在采用多种单一评价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分析,并应用综合评价法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运用这些方法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当前我国34所"985工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整体水平偏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数、生均科研经费是制约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且在研究生参与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数、研究生发表论文数上的产出不足,有较大的增进空间,是今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范皑皑 沈文钦
本研究使用2007年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从导师对博士生指导投入精力、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导师制度等方面选取一系列指标考察了目前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行为的特点、模式及其影响,并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好的学术指导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包含两大共性:学生论文选题与导师专长契合度高,导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良好的导师指导也存在学科差异,对于人文学科,博士生更适宜"协商秩序"模式的指导,而对于工学博士生则更适合"技术理性"模式的指导。
关键词:
博士生质量 学术指导 师生关系 学生评价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英姿 程俊
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论述"以学生为中心"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博士生教育 质量评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建华 陈凤菊 覃红霞
基于2022年“全国教育博士培养质量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对教育博士延期毕业有显著影响的判别因子,再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随机抽取70%的样本构建判别模型,以另外30%样本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约88%,且稳健性较高;影响教育博士普遍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博士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学习时间、学业效能感3个因素,其相对贡献占比累计达54.63%;次要原因是院校因素,包括交流频次、录取方式和脱产时间3个因素,其相对贡献占比累计为45.37%。据此,为缓解教育博士延期毕业的问题,教育博士、培养院校和工作单位应加强协作,强化学业规划,优化培养模式,构建学业预警机制,缔结“利益共同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建如
近年来,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凸显了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我国现行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过于强调行政化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同时还受嵌入的相关制度丛的影响;博士生教育培养活动的主要载体——师生教育科研共同体受其所在行政管理体系、学术共同体和社会体系三种不同逻辑的影响,这三种逻辑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此外,大学学术文化与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错位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相关保障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 制度逻辑 制度与文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罗英姿 尤德晴 刘泽文 张佳乐 吴小林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方式在我国试行多年,为检验该招生方式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选取十所高校在读博士生进行调研,了解有关该招生方式的实施情况和评价情况,探讨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招生方式实施过程的建议,为"申请—考核"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提供实践基础。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申请—考核”方式 实施情况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岚 魏庆义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通过历史梳理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学术逻辑主导的、政府介入的、新公共管理的以及基于整体治理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四个阶段。具体来看,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在导向上由追求学术卓越转向回应公共利益诉求;在组织形态上从封闭式转向各层级的整体协作;在治理方式上由设置学术标准转向提供网络式服务;在评判标准上由原创性知识贡献转向博士生发展质量。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重心“下移”,为博士生个体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是整合质量文化和建立信任机制,推进网络式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扬 雷庆
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因。本研究对典型工科研究型A大学的博士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他们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主要因素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工科博士生的年龄、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方向、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等因素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存在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针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和改进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宁宁
利用《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2016)》的有关数据,以33所研究生院高校的1007名工科博士生为分析对象,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现就读于不同等级高校的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前一学历来自不同等级高校的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不显著。此外,博士生前一学历高校等级和现就读高校等级的交互效应进一步证伪了出身于"985工程"高校、现就读于第一等级高校的博士生科研能力最强的传统假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统计数据的分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河北五所高校为例
哪些博士毕业生在企业就业?——基于2016年13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高校技术转移现状的评价分析——基于江苏31所高校数据的实证研究
学术型博士生抱负与科研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分析
学术型博士生学术激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实证分析
中职通识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6所中职学校数据的实证研究
前沿交叉学科平台能否促进博士生学术发展?——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