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3)
- 2023(15613)
- 2022(13705)
- 2021(12914)
- 2020(10808)
- 2019(25398)
- 2018(24744)
- 2017(47102)
- 2016(25563)
- 2015(28994)
- 2014(28896)
- 2013(28039)
- 2012(25959)
- 2011(23202)
- 2010(23032)
- 2009(20965)
- 2008(20340)
- 2007(17171)
- 2006(14827)
- 2005(12739)
- 学科
- 济(102114)
- 经济(101998)
- 管理(72162)
- 业(68533)
- 企(56674)
- 企业(56674)
- 方法(52006)
- 数学(45852)
- 数学方法(45238)
- 中国(27581)
- 农(26933)
- 财(26318)
- 学(22285)
- 业经(22220)
- 地方(19808)
- 贸(18416)
- 贸易(18409)
- 农业(18265)
- 易(17837)
- 务(17014)
- 财务(16944)
- 财务管理(16908)
- 理论(16872)
- 制(16623)
- 企业财务(16072)
- 技术(15786)
- 和(15708)
- 环境(15174)
- 融(14642)
- 金融(14639)
- 机构
- 大学(358996)
- 学院(354738)
- 管理(143290)
- 济(140164)
- 经济(137288)
- 理学(125450)
- 理学院(124071)
- 管理学(121665)
- 管理学院(121028)
- 研究(116567)
- 中国(86606)
- 京(75500)
- 科学(73117)
- 财(63725)
- 所(57120)
- 农(56651)
- 中心(54752)
- 业大(53727)
- 研究所(52523)
- 财经(52192)
- 江(50474)
- 范(48535)
- 师范(48074)
- 经(47803)
- 北京(47053)
- 农业(44318)
- 院(42746)
- 经济学(42549)
- 州(41000)
- 财经大学(39305)
- 基金
- 项目(253422)
- 科学(200218)
- 基金(185734)
- 研究(183876)
- 家(162134)
- 国家(160831)
- 科学基金(138882)
- 社会(115906)
- 社会科(109862)
- 社会科学(109832)
- 基金项目(98577)
- 省(97641)
- 自然(91617)
- 自然科(89547)
- 自然科学(89521)
- 自然科学基金(87901)
- 教育(85549)
- 划(83142)
- 资助(76921)
- 编号(74717)
- 成果(59955)
- 重点(56764)
- 部(56323)
- 发(52702)
- 创(52385)
- 课题(50756)
- 科研(49204)
- 创新(48870)
- 教育部(48572)
- 国家社会(48008)
- 期刊
- 济(142754)
- 经济(142754)
- 研究(101837)
- 中国(64454)
- 学报(57858)
- 科学(52891)
- 管理(50212)
- 农(49436)
- 财(47836)
- 大学(44184)
- 学学(41234)
- 教育(40941)
- 农业(34390)
- 技术(31321)
- 融(28989)
- 金融(28989)
- 财经(24725)
- 经济研究(23164)
- 业经(23123)
- 经(21019)
- 图书(20739)
- 问题(18472)
- 理论(18030)
- 业(17704)
- 统计(17135)
- 科技(16894)
- 版(16853)
- 技术经济(16588)
- 实践(16567)
- 践(16567)
共检索到508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高耀 杨佳乐
博士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战略,而各种显性或隐性就业歧视的存在会导致国家、单位及个体层面的"多重效率损失"。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主要就业歧视类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婚姻歧视及其他歧视,而同时遇到两种及以上的组合就业歧视的发生率为27.18%,且各种就业歧视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龄、选拔方式、培养单位类型、学科及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性别阻隔效应、年龄阻隔效应及地区阻隔效应是就业歧视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澄锋 陈洪捷 沈文钦
课题参与是博士生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在理论及实践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课题参与数量,而忽视了对课题参与质量的关注和考察。通过对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课题"的8 207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课题参与数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仅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得到验证,在人文学科领域并不成立;而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均得到支持,并且相较于课题参与数量,课题参与质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博士生 课题参与 科研能力增值 学科差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沈文钦 翟月 陈洪捷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博士生培养质量 博士生调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澄锋 陈洪捷 沈文钦
跨境联合培养博士生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博士生获取更高质量学术训练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离校调查"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从学术训练和知识生产两个方面考察中外联合培养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及论文产出的影响可以发现:在科研能力增值方面,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与非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方面,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显著高于非中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但在国内期刊论文产出方面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阮草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评价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指标。关于父母职业对子女就业表现的影响,始终是各界广泛关心的话题。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父母职业类型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就业起薪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在控制学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求职过程等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后,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的毕业生进入到体制内就业的概率略高于其他大学生,但是在就业起薪上却没有因此获得更高的溢价。从影响机制上看,父母在体制内工作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择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很可能通过这几个变量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表现。
关键词:
父母职业类型 毕业生 就业表现 代际传递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贺凌 岳昌君
基于2013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就业起薪的专业和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高于其他专业,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深化,经管、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上的性别差异不断缩小,相关专业的女性毕业生落实工作和获得高收入的优势有所提升。另外,2015年女性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相对于2013年也有一定改善。建议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制定和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政策,保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权益。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文建 杨海红
由于观念与技术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在专业和行业界定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以致人们对于旅游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旅游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出现严重误解。科学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参考相关旅游增加值,正确统计高校的旅游就业范围,符合国民经济就业统计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端正人们对旅游就业范围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
高校 旅游就业 统计范围 旅游卫星账户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澄锋 陈洪捷 沈文钦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关键词:
博士生 学术职业选择 群体差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周丽萍
基于2015年全国17个省(区、市)的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第一,经济新常态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影响显著。2015年呈现出"已确定单位"比例与"待就业"比例"双降"的现象,同时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出境的比例都显著提升。第二,经济发展状况是就业机会和工作状况的决定因素。东部高校因地缘优势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新兴服务业(金融和IT)、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些地区、城市、行业、部门、岗位确实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第三,人力资本对求职结果和起薪均有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个人学历层次、学历数...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状况 求职结果 初职起薪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岳昌君 杨中超
对2011年全国8个省份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起薪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对求职结果有显著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就业机会获得方面,也表现在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上;就业结果的地区和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就业单位性质、行业状况是造成毕业生起薪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用结合程度、户口档案解决情况和起薪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起薪 工作满意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黄楠 谭娅 封世蓝
本文从男女毕业生在不同部门的就业机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问题。基于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男性毕业生和女性毕业生在不同部门就业的概率的因素,并对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部门的就业机会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到男性和女性进入不同部门就业的影响因素是相似的,主要是学历、户口所在地、及专业等。总的来看,女性毕业生在国有部门的就业环境呈改善趋势,但是,并非所有专业都是如此,法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国有部门的就业机会连续三届低于男性毕业生。此外,本文结合研究成果和具体实际,从国家、高校、用人单位三方面提出了相应...
关键词:
就业机会 性别歧视 国有部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莉萍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逻辑斯特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对修读双学位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双学位可以为学生带来明显的升学和求职优势,以及工资收入上13.3%的增长,且双学位的回报还会因第一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本文进一步通过深度访谈分析了双学位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为提高双学位的毕业率、保证更多学生获得双学位收益,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双学位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理性选择以及学习提供支持和辅导。
关键词:
双学位 高校毕业生 工资收入 收益 就业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洪川 向体燕 高玉建 马永红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毕业去向 就业特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文琪 岳昌君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作为重点群体之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尤为受到关注。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种统计和计量回归方法,探讨本科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能力增值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科生在高等教育期间的能力增值对其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认知能力增值和非认知能力增值的提升均有助于促进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且认知能力增值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分类分析发现,能力增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双一流”高校学生的就业起薪上,而对“双一流”高校学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建议高校和学生结合实际加强对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同时强化以能力为导向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关键词:
能力增值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就业质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冉云芳 石伟平
文章基于浙江省16所高等职业院校2011届部分高职毕业生进行实证调查获得的10746份问卷,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本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就业特征和组织特征变量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特征、就业特征和组织特征变量对就业稳定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但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基于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根源在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趋同化,且极少的社会资本并不能影响其就业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
杜绝学历歧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平等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甄别
专业兴趣会影响就业质量吗?——基于2009-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乡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
学历歧视知觉对专科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直接歧视、反向歧视与性别收入差异——基于CHIP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灵活就业在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2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