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3)
2023(3925)
2022(3395)
2021(3183)
2020(2781)
2019(6182)
2018(6352)
2017(11741)
2016(6715)
2015(7607)
2014(8074)
2013(7686)
2012(7253)
2011(6554)
2010(6655)
2009(6232)
2008(5935)
2007(5339)
2006(4612)
2005(4044)
作者
(20229)
(17223)
(17021)
(16329)
(10681)
(8296)
(7746)
(6928)
(6601)
(6298)
(5801)
(5734)
(5587)
(5571)
(5530)
(5156)
(4993)
(4968)
(4950)
(4608)
(4539)
(4309)
(4239)
(4029)
(3945)
(3895)
(3814)
(3629)
(3628)
(3498)
学科
(29028)
经济(28990)
管理(17810)
(15123)
方法(12410)
(11988)
企业(11988)
数学(10955)
数学方法(10881)
(8298)
地方(8207)
中国(8197)
(7500)
(6830)
(6601)
(6070)
理论(5258)
业经(4984)
地方经济(4973)
(4859)
金融(4851)
农业(4844)
(4713)
银行(4691)
(4557)
教育(4150)
(3946)
贸易(3944)
(3822)
(3749)
机构
学院(94221)
大学(93652)
(36429)
经济(35559)
研究(35546)
管理(32097)
理学(27341)
理学院(26956)
管理学(26297)
管理学院(26141)
中国(25763)
科学(23208)
(19791)
(19471)
(19148)
研究所(17574)
(17487)
农业(15603)
中心(15571)
业大(15470)
(14588)
(13418)
财经(13381)
师范(13183)
(12991)
(12671)
北京(12408)
(12199)
(12085)
(11884)
基金
项目(63298)
科学(48778)
研究(45163)
基金(44480)
(39868)
国家(39527)
科学基金(32483)
社会(27708)
(26423)
社会科(26050)
社会科学(26044)
基金项目(23348)
(21493)
教育(21481)
自然(21102)
自然科(20610)
自然科学(20601)
自然科学基金(20215)
资助(18505)
编号(17989)
成果(15483)
重点(14810)
课题(13879)
(13691)
(13678)
(12723)
计划(12232)
科研(11923)
创新(11890)
(11396)
期刊
(43034)
经济(43034)
研究(28053)
中国(22246)
学报(19283)
(17669)
科学(16072)
大学(13969)
(13721)
教育(13327)
学学(13259)
管理(12515)
农业(11890)
技术(8313)
(7776)
金融(7776)
经济研究(7157)
业经(6978)
财经(6930)
(6277)
(5991)
问题(5786)
(5575)
业大(5165)
统计(4779)
科技(4515)
商业(4350)
农业大学(4349)
(4326)
职业(4179)
共检索到146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左涛  王克  李超伦  
测定了南黄海8种常见浮游动物的体长和干重,并建立中华哲水蚤体长—干重回归关系式:logDW=2.27logL-5.364,R2=0.76。用建立的体长—干重关系式将数量丰度资料转换为干重,对1958年9月至1959年12月期间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干重mg·m-3)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哲水蚤种群生物量在5月达到全年最高值20.87mg·m-3,占该月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37%;12月降至最低4.29mg·m-3;全年12个月平均为10.77mg·m-3,相当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年均值的2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产卵场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ng·ind-1·d-1和39.6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露姣  杨元利  李丁成  陈亚瞿  
根据1981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航次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28°-34°N,127°E以西)的中网标本,研究了中小型桡足类-拟哲水蚤属(ParacalanusGenus)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本次调查中拟哲水蚤属由小拟哲水蚤(P.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crassirostris)、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和瘦拟哲水蚤(P.gracilis)4个种组成,种群数量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小拟哲水蚤是其中最重要的优势种,其种群数量占拟哲水蚤属的73.92%~86.18%,对浮游动物的总数量变动起着关键作用。拟哲水蚤属总丰度的平面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立新  侯刚  梁振林  
根据2011年12月,2012年1月、5月、9–11月,2013年5月、9–12月和2014年5月在山东威海市中心渔港、石岛渔港拖网、双岛湾定置网渔获物中采集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本,分别采用相加的误差结构和相乘的误差结构,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黄海北部鳀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a和b,结合以往研究计算鳀鱼体型因子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能够很好地计算参数a和b的估计值及不确定性;偏差信息准则可以从备选模型中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将具有相乘误差结构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选为最佳模型。春季、秋季和冬季鳀鱼样本的体长(L,cm)与体重(W,g)关系分别为W=6.186×1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梁彦娟  刘泽浩  李永强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微藻内源醛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海洋原甲藻相比,中肋骨条藻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孵化率都存在负面影响。在微藻内源醛类分析中,检测到中肋骨条藻中含有6种醛类,而在海洋原甲藻中仅检测到两种醛类。不论是从单种醛类的含量上,还是醛类总含量上,中肋骨条藻中醛类含量都明显高于海洋原甲藻,这意味着硅藻释放的醛类物质对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和存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蒲新明  梁彦娟  张乐  
通过自行研制桡足类室内培养装置对中华哲水蚤进行室内高密度培养研究,该装置可实现自动控制循环水流和温度。在61d的培养期中,中华哲水蚤成体数由2.3ind/L增至19.7ind/L;产卵数由14.7eggs/L增至85.7eggs/L。DO、NH4-N和CODcr等主要水质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该培养系统已初步实现室内桡足类种群的高密度培养。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捷  蒲新明  张展  李超伦  孙松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摄食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后产卵率、孵化率变化。22d的实验时间,摄食三角褐指藻的中华哲水蚤平均产卵率为0.24±(0.07)/d,雌体存活率较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产卵率为7.84±(1.12)/d,雌体存活亦较高。不论在藻类溶出液和过滤海水中摄食三角褐指藻后所产的卵孵化率都低于摄食球等鞭金藻者。这表明对照球等鞭金藻相比,硅藻三角褐指藻对中华哲水蚤产卵和孵化都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在三角褐指藻细胞内,对桡足类繁殖十分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特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丁成  徐兆礼  高露姣  陈亚瞿  
利用1981年2、5、8和11月4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水域中、小型浮游桡足类隆剑水蚤科(Oncaeide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出现隆剑水蚤9种,其中等刺隆剑水蚤(Oncaeamediterranea)、背突隆剑水蚤(Oncaeaclevei)和角突隆剑水蚤(On caeaconifera)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60.38ind·m-3),秋季次之(15.16ind·m-3),冬季最低(2.34ind·m-3)。通过对同步温度和盐度资料分析后发现,隆剑水蚤主要分布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志鑫  朱丽岩  周浩  戚本金  刘晨  
采用体外亚致死毒性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Hg(Ⅱ)、Pb(Ⅱ)、Cd(Ⅱ)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3种重金属暴露时间的延长,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发生显著变化。Hg(Ⅱ)浓度为0.001 3~0.005 3 mg/L时,T-SOD的活性在12 h时达到最大;Pb(Ⅱ)浓度为0.468 0、0.936 0、1.872 0 mg/L时,T-SOD的活性分别在36、24、12 h时达到最大。Hg(Ⅱ)和Pb(Ⅱ)对中华哲水蚤T-SOD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随着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d(Ⅱ)对中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罗玉双  韩庆  刘良国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水域不同季节1 183尾野生黄鳝进行体重、体长测量及性腺观察鉴定.统计分析结果:黄鳝体长29 cm左右为Ⅰ龄组,42 cm左右为Ⅱ龄组,49 cm左右为Ⅲ龄组,56 cm左右为Ⅳ龄组;雄性频率最高出现在5月(20.0%),其次为8月(16.7%),再次为4月(15.4%)和3月15.3%);雌性平均体长为(28.4±5.9)cm,间性平均体长为(35.6±6.3)cm,雄性平均体长为(39.8±8.1)cm;体长25~30 cm的雌性与间性比为1︰0.034,初步认为体长30 cm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长30~50 cm是雌雄间体出现的高峰,50~6...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秋白  张燕萍  李新华  吴红翔  杨发群  吴华东  李有根  
通过对不同季节在黄鳝市场随机购得的 5 6 9尾黄鳝体重、体长测量及解剖取性腺观察鉴定性别 ,统计、分析得出 :5 6 9尾黄鳝雌性占 76 8% ,间性占 6 5 % ,雄性占 16 7%。春季 12 2尾黄鳝中雌性占 85 2 % ,间性 2 5 % ,雄性 12 3% ;夏季 95尾黄鳝中 ,雌性占 84 2 % ,间性 8 4 % ,雄性 7 4 % ;秋季 2 31尾黄鳝中 ,雌性 6 8 4 % ,间性 8 2 % ,雄性 2 3 4 % ;冬季 12 1尾黄鳝中雌性 78 5 % ,间性 5 8% ,雄性 15 7%。体长 2 5cm以下全为雌性 ,未见雄性 ;...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静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左涛  时永强  彭亮  王俊  卞晓东  
基于2000年6月和2014年11月黄海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和不同生长阶段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胃含物(饵料)组成分析资料,研究鳀的饵料粒级分布与摄食粒级选择性及其与环境生物组成的关系,旨在推进粒级在传统摄食生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黄海南部鳀的饵料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生物种类组成有关;各体长组中,鳀的饵料粒级多样性与种类多样性分布趋势相似;体长为110 mm左右的鳀的饵料种类多样性和粒级多样性水平最高;鳀的饵料粒级均值随鱼体体长增加而增加;体长约为30 mm和≥70 mm的鳀有明显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逄鑫  田永军  张弛  刘纯琳  武瑞  
根据2017—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及鳀(Engraulis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