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
2023(825)
2022(770)
2021(748)
2020(740)
2019(1660)
2018(1648)
2017(2929)
2016(1831)
2015(2108)
2014(2108)
2013(2122)
2012(2106)
2011(2003)
2010(1889)
2009(1726)
2008(1561)
2007(1415)
2006(1242)
2005(1081)
作者
(6437)
(5678)
(5519)
(5401)
(3649)
(2979)
(2427)
(2418)
(2284)
(2199)
(2005)
(1995)
(1900)
(1900)
(1888)
(1871)
(1713)
(1685)
(1643)
(1633)
(1506)
(1451)
(1417)
(1405)
(1362)
(1289)
(1229)
(1221)
(1216)
(1177)
学科
(5192)
经济(5187)
(4140)
(3489)
(3343)
地方(2870)
农业(2860)
管理(2259)
方法(1625)
中国(1456)
(1404)
企业(1404)
数学(1404)
数学方法(1374)
业经(1261)
生物(1218)
(1043)
土地(996)
地方经济(980)
水产(963)
资源(961)
教育(940)
农业经济(929)
环境(929)
人口(920)
生态(911)
(844)
(787)
劳动(787)
工作(781)
机构
学院(24301)
大学(23706)
研究(11314)
(9595)
科学(9088)
中国(7985)
农业(7746)
(7216)
管理(7078)
经济(6987)
(6745)
(6512)
研究所(6353)
业大(6312)
(6279)
理学(5862)
理学院(5734)
中心(5698)
管理学(5494)
管理学院(5445)
农业大学(4806)
(4805)
(4248)
(4237)
(4222)
(4093)
(3930)
(3929)
师范(3820)
(3708)
基金
项目(18963)
科学(13953)
研究(12637)
基金(12584)
(12126)
国家(11984)
(9176)
科学基金(9069)
(7307)
基金项目(6797)
自然(6700)
社会(6527)
自然科(6495)
自然科学(6490)
自然科学基金(6357)
社会科(6001)
社会科学(5996)
教育(5901)
资助(5411)
编号(5104)
(5065)
重点(4911)
计划(4843)
科技(4784)
(4515)
成果(4509)
课题(4267)
(4115)
科研(4113)
(3832)
期刊
(9347)
经济(9347)
(8779)
学报(7851)
中国(6527)
研究(6175)
农业(5960)
科学(5803)
大学(5279)
学学(5062)
教育(3383)
(3155)
业大(2602)
(2564)
金融(2564)
林业(2329)
农业大学(2178)
(2116)
(1902)
管理(1699)
技术(1682)
业经(1612)
科技(1592)
图书(1567)
资源(1564)
农村(1555)
(1555)
问题(1488)
中国农业(1300)
水产(1290)
共检索到39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林龙山  陶康华  袁峻峰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南麂列岛的贝藻种类非常丰富,共有贝类403种,藻类194种,分别占我国贝类、藻类总数的30%和20%。在保护区核心区,贝类的个体大小、种类和密度显著比其它非核心区大,说明保护区这几年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南春容  王铁杆  张鹏  张立宁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1)不同温度下,铜藻的磷吸收动力学;(2)氮磷比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3)不同化合态氮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4)成熟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结果显示:(1)20℃时,铜藻对磷的半饱和吸收常数最低,最大吸收速率最大;(2)氮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皆下降;磷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的吸收速率增加,对磷的吸收速率下降;(3)磷充足时,铜藻对硝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而下降,对氨氮和磷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4)干燥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5.70%和0.18%。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伟  彭欣  刘俊峰  薛峰  
分别于2010年2月与8月对南麂列岛4条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25种,其中软体动物72种,大型藻类23种,甲壳动物13种,多毛类10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3种。冬季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共72种,生物量(3 941.22±2 870.13)g/m2,丰度(1 275.44±749.37)ind./m2;夏季生物种类共93种,生物量(4 521.69±3 473.66)g/m2,丰度(2 099.07±1 074.82)ind./m2;不同季节的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差异。各断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夏陆军  陈万东  郑基  蔡厚才  伍尔魏  毕耜瑶  谢旭  俞存根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南春容1  王铁杆2  张鹏2  张立宁2  
关键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志铮  张义浩  吴常文  严世强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Zhongjieshan Islands tideland and on the base of advanced principle of dividing of the benthic algae, we studi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limits distribution of the benthic algae. The paper also advanc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ocess the e...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铁杆  胡仁勇  张鹏  张永普  张华伟  孙庆海  
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洞头列岛沿岸、羊栖菜养殖筏架和深水网箱网衣上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洞头列岛共有大型底栖海藻92种,隶属于51属,其中蓝藻门4属4种,红藻门30属50种,褐藻门10属17种,绿藻门7属21种。区系以暖温带性和亚热带性海藻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64.13%和26.09%。受基质类型和海水混浊度的影响,洞头列岛海藻种类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对羊栖菜栽培筏架上附着的大型海藻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光照条件是影响海藻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充足的光照能够弥补环境因子中的诸多欠缺,是海藻调查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葛广玉  周丽青  井浩  吴宙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杨玉敏  赵丹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洽儿  孙典荣  李纯厚  张汉华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3个主要岛礁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35科80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藻类植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4%,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31.31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1867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藻类居首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H′)属甚高水平,分布范围在3.32~3.57,平均为3.42;均匀度(J)为0.81~0.87,平均为0.8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赵静  许敏  
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体长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渔业生物学。结果表明:1)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范围30~264 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和130~180 mm;2)皮氏叫姑鱼幼鱼和雄性个体的生长呈负异速生长的特性,而雌性个体呈正异速生长的特性;3)雌雄比为1.68∶1(χ2=35.636,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仇建标  彭欣  谢起浪  陈少波  黄晓林  仲伟  余海滨  冀德伟  
为了解洞头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分别于2006年秋季(10月)和2007年春季(4月)对洞头列岛4个断面开展了春秋航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72种,包括软体动物44种,甲壳动物13种,藻类11种,多毛类2种,棘皮动物1种,其它动物1种。从季节来看,虽秋季航次的物种数(66种)稍高于春季(63种),但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却都是春季航次(分别为1 129.23 g/m2、707 ind/m2)明显高于秋季航次(分别为576.98 g/m2、461 ind/m2)。各断面主要优势种为疣荔枝螺、日本笠藤壶和粒屋顶螺等,它们占总生物量和丰度的60%以上。从多样性指数来看,洞头列...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健  茅云翔  孔凡娜  高珍  郭盛华  
2009年4月下旬~6月上旬,青岛部分内湾发生漂浮绿藻暴发性生长。本文系统调查了绿潮藻华发生的区域,以青岛湾为观测点估测了生物量,其高峰期生物量可达138 t。通过对漂浮绿藻的外观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鉴定漂浮绿藻的样本为长石莼Ulva linza,但飘浮绿藻样本与固着生长的长石莼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叶片宽大、细胞壁加厚。为确定其物种,作者克隆了漂浮绿藻的18S-28S 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5S rDNA串联重复间隔区序列(5S rDNA Spacer Region,5SS),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确定漂浮绿藻样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凡  刘明智  蒋日进  印瑞  李霞芳  申家荣  单晓鸾  徐汉祥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 曾因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导致资源枯竭, 近些年来通过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大黄鱼资源有恢复的迹象, 为了解大黄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 于2021年10―11月, 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野生大黄鱼样本328尾, 经过胃含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手段进行食性分析。结果显示, 胃含物饵料生物分为10大类, 包括鱼类(Pisces)、长尾类(Natantia)、短尾类(Brachyura)、口足类(Stomatopoda)、磷虾类(Euphausiacea)等, 以及少量的海藻, 其中口足类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小型鱼类为大黄鱼重要的饵料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δ~(13)C值范围是–19.20‰~–15.17‰, 平均值为–16.70‰±0.82‰; δ~(15)N值范围是8.86‰~14.74‰, 平均值为10.76‰±0.93‰。稳定同位素分析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大黄鱼的食源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端足类(Amphipoda)、短尾类、长尾类、口足类、鱼类、磷虾类和糠虾类(Mysidacea)。大黄鱼脂肪酸总计检测出31种, 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0.45%,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9.94%和19.61%。根据特征脂肪酸结果显示, 大黄鱼的初始食源包括细菌类(Bacteria)、硅藻类(Diatom)、甲藻类(Dinoflagellates)、褐藻类(Brown algae)、浮游动物(Zooplankton)和底栖生物(Zoobenthos)等。研究表明大黄鱼摄食具有“广食性”和“捕食性”, 此外研究表明大黄鱼摄食还存在一定的食性转换, 即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常见于小个体内, 而龙头鱼等底层鱼类和口虾蛄、中华管鞭虾等甲壳类常见于大个体内。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大黄鱼的摄食习性, 为合理保护大黄鱼野生资源以及制定大黄鱼管理政策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玲  王凯  周曦杰  赵旭  陈亮然  章守宇  汪振华  
岛礁海域海藻场是近岸浅海重要的湿地生境之一,其所在水域的食物网往往较开阔水域复杂,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来揭示其独特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规律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在利用该技术之前,往往需选择恰当的基准生物以更准确地阐释海藻场食物网各阶层的营养关系。为此,于2014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浙江省枸杞岛海藻场选取4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蝾螺(Turbo peTholaTus)、角蝾螺(Turbo cornuT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和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其δ~(13)c和δ~(15)n值的种内(间)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