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
- 2023(11)
- 2022(13)
- 2021(9)
- 2020(11)
- 2019(25)
- 2018(23)
- 2017(43)
- 2016(28)
- 2015(67)
- 2014(70)
- 2013(50)
- 2012(35)
- 2011(38)
- 2010(55)
- 2009(40)
- 2008(29)
- 2007(23)
- 2006(14)
- 2005(7)
- 学科
- 教学(174)
- 学法(151)
- 教学法(151)
- 理论(147)
- 学理(145)
- 学理论(145)
- 学校(83)
- 高等(57)
- 技术(50)
- 职业(49)
- 职业技术(49)
- 技术学校(47)
- 高等职业(47)
- 中国(35)
- 教育(33)
- 研究(31)
- 管理(27)
- 改革(16)
- 教学研究(16)
- 革(16)
- 生(15)
- 研究生(14)
- 思想(11)
- 政治(11)
- 德育(10)
- 思想政治(10)
- 政治教育(10)
- 治教(10)
- 组织(9)
- 概况(8)
- 机构
- 学院(462)
- 职业(306)
- 技术(251)
- 职业技术(227)
- 技术学院(217)
- 大学(163)
- 江(108)
- 州(81)
- 职业学院(69)
- 教育(67)
- 工程(57)
- 研究(52)
- 浙(50)
- 浙江(50)
- 管理(50)
- 京(47)
- 范(44)
- 师范(43)
- 理学(36)
- 理学院(36)
- 南(35)
- 处(34)
- 湖(34)
- 济(33)
- 科技(33)
- 中心(32)
- 农(32)
- 管理学(32)
- 管理学院(32)
- 系(32)
共检索到6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永泽 王贵成 黄天成 施玲
2014年5月,教育部发文(教发函【2014】113)"同意在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南通理工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升本"宏观收紧、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学校"升本"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功,源于多年来坚持"校企融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斌
源于"反思型实践者"的"反思实践型"人才是当下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人才的理想形象。能够生成实践智慧、反思教育现实、按需进行思维转换是此类人才的核心品质,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知识构成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借助贯穿大学四年的"知识-实践"教学体系,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反思实践型"学前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卓梅 王学军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英文缩写NYP)的"能力开发"系统为例,对NYP"能力开发"的内涵、特点和及其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切入点,提出借鉴NYP"能力开发"理念进行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科技研发一体化改革,以培养教职员能力、学生能力以及学校能力(即竞争力)的建议,实现通过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力带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郁葱
本文基于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促进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能力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建斌 屠远 刘维平 周全法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践、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就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创新能力 企业实践 学位论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国强 朱炜 陆卫国
当前,我国虽然大力提倡培养高技能人才,但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比例仍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供需匹配、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问题突出。构建区域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对接岗位制定标准,对接任务建构课程,对接评价实施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指数推进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优化,使人才培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技师学院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副厅级建制的院校,是广东省职教行业中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院校。学院占地面积340亩,在校生1.3万人,教职工600多人。设有数控、工业设计、电气、汽车、信息技术、商务文秘等6大方向的50多个专业,其中的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4个专业为学院重点品牌专业。学院现有教师483人,其中高级职称、技师、高级技师173人,一体化教师为18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技术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炳雄
企业制学院是近年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成果之一。以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企业制学院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理念优势,企业制学院的内涵创新;机制优势,互利共赢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规范;课程优势,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资源优势,高效丰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文化优势,共享共融的企业制学院文化的确立。
关键词:
企业制学院 技能型人才 培养机制与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林成华 赵文鹏 谢彦洁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大学与社会联结的关键一环,校友创业影响力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范围内校友创业成就最为丰硕的大学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创业影响力的培育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作为内核的创新精神在创业教育制度支持和创业协作网络的驱动下不断为校友创业提供动力,推动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持续产出并反哺母校和区域发展,共同构建起具有麻省理工学院特色的“双循环”校友创业影响力培育模式。“双循环”模式对我国大学校友创业影响力培育有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一是以生态化思维,明确校友创业影响力培育的定位与层次,联动区域和全球创业资源;二是以专业化思维,基于创业支持平台、课程与师资塑造大学在校友创业影响力培育中的关键角色;三是以价值共创思维,协同校友创业影响力多元培育者共创行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贺美兰 王英
自2016年各省启动"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优势特色专业"项目(以下简称"省双高"项目)以来,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成为立项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重任。针对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沟通不畅、效率不高、执行偏慢等问题,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业务、财务、价值,三位一体"全过程业财融合模式,其"省双高"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支出合法合规性、项目绩效水平明显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红文
技术创新对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目前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制造业中小企业需求为背景,分析中小制造企业立足岗位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并以"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龙陵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所必需的,也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构建适应新建高职院校实际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叶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麻省就率先在全美高校开设了"新企业课程",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1996年,麻省正式成立创业中心,其举办的"10万美元创业大赛",已成为全美高校中最富盛名的学生创业竞赛。麻省能够成为"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他的理工科特色,"五分之一原则"、专利交易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森锴 刘迪 韦吉爵
文章针对桂西北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河池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性。从更新办学理念、建立稳定校企合作基地、打造专兼职合作教学团队、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阐明了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 理工科人才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祁红志 张金标
模具行业的发展需求高技能人才,模具专业群将专业培养要求与相关职业标准结合,构建"双证融通、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课程开发,构建"岗位进阶、能力递升"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